古人如何消夏?沒空調,別的啥都有

2018-08-06 14:11:40  來源:大河報  責編:趙瀅溪

【中原文化-文字列表】古人如何消夏?沒空調,別的啥都有

元楊叔謙《荷亭消暑圖》局部

【中原文化-文字列表】古人如何消夏?沒空調,別的啥都有

 戰國 曾侯乙銅冰鑒缶

【中原文化-文字列表】古人如何消夏?沒空調,別的啥都有

冰鑒缶內部構造圖

【中原文化-文字列表】古人如何消夏?沒空調,別的啥都有

清代 掐絲琺瑯冰箱

【中原文化-文字列表】古人如何消夏?沒空調,別的啥都有

宋代白釉黑彩蹴鞠圖瓷枕

【中原文化-文字列表】古人如何消夏?沒空調,別的啥都有

南宋 剔犀漆柄團扇

【中原文化-文字列表】古人如何消夏?沒空調,別的啥都有

 街頭販賣“冷飲”的場景在宋代城市中相當常見

【中原文化-文字列表】古人如何消夏?沒空調,別的啥都有

初唐 莫高窟壁畫

【中原文化-文字列表】古人如何消夏?沒空調,別的啥都有

《採蓮消夏圖》

【中原文化-文字列表】古人如何消夏?沒空調,別的啥都有

 宋佚名《槐蔭消夏圖》

  大河報訊:陽光普照大地,酷暑古今難逃。當宅在空調房的現代人仍天天抱怨時,古人們該如何避暑消夏?

  可千萬別小瞧咱的先民,可以這樣説,除了沒有空調,其他什麼都有。上至宮廷下至宅院,各種法子發明出不同原理的“空調房”;飲食上的冰鎮瓜果、冷飲凍酒都有,宋朝甚至有了“冰淇淋”;各種消暑神器讓人眼花繚亂,連輕薄款的短袖、吊帶也有;三伏天放個假或是高溫天停個工,也不算新鮮。

  大唐“熱熱熱”!杜甫連發三條“朋友圈”

  歷史上最熱的朝代是哪個?

  氣象學家竺可楨有一種觀點,認為在西元1900年以前,中國氣候史上出現過四個“溫暖期”和四個“寒冷期”。相對來説,熱災多發生在“溫暖期”內,如從隋唐到北宋初年的第三個溫暖期內,極端高溫天氣就比較多。由於前兩個“溫暖期”主要在西元前,史料不多,暫且不表。

  酷熱格外難熬,大詩人們也難免會集體吐槽。唐玄宗時代,身處夔州的杜甫在高溫時節,連發三條“朋友圈”刷屏,題目均是直抒胸臆一個字——“熱”。面前的長江並沒有帶來絲毫涼意,“峽中都似火,江上只空雷”,杜甫只覺得“炎赫衣流汗,低垂氣不蘇”,腦海中渴望“想見陰宮雪”。

  身在長安的王維,抗熱能力也不高,在寫給南方朋友的《贈吳官》中如此描述:“長安客舍熱如煮……空搖白團其諦苦”,他即便拼命搖動團扇也難以驅走熱氣。晚唐人依然沒能躲開酷暑,王轂寫下《苦熱行》:“日輪當午凝不去,萬國如在洪爐中。”可見,炎熱普遍存在。

  史料對酷暑的描述也是“詞出不窮”,唐朝有“熱甚”,五代後梁用了“亢陽”,直白點説就是“毒太陽”,宋代則有“隆暑”“大燠”的記錄,濃縮成一句話就是“太熱了”!

  南宋嘉定八年(西元1215年),今河南、安徽、江蘇、湖南等省份均遭受熱災,“草木枯槁,百泉皆竭”。因為對水的需求過於旺盛,水貴如油,“行都斛水百錢,江淮杯水數十錢”,以致“渴死者其眾”。

  史上最熱的夏天出現于乾隆八年,即西元1743年。據《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記載,當年北京“六月丙辰京師威暑”。法國教士A·Gaubil寫道:“炎熱的程度難以忍受,而且許多窮人和胖子死去的現象引起了普遍的恐慌。”有統計稱,死於炎熱者超萬人。

  那氣溫到底該有多高?據氣候變化研究專家張德二換算,這一年的7月20日至25日,華北地區下午的氣溫均高於40℃,其中7月25日最熱,氣溫高達44.4℃。這樣的極端高溫紀錄,迄今未被超越。

  各朝“空調房”大比拼你這一票投給誰?

  為了降溫,古人們也是絞盡腦汁,八仙過海。

  最傳統的一招便是“揮扇送風”,但要想讓整個房間都有涼風吹,扇子得足夠大。西漢時期,長安就有位能工巧匠叫丁緩,擅長機關器械製造。為了祛暑,他把七個一丈長大輪連在一起,做成一個扇涼風的七輪扇,“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老吹風很容易得“空調病”,所以現代人喜歡“無風感空調”這種新産品。唐人亦有同感,為此發明瞭利用地下水降溫的方法。《雲林異景志》載,中唐著名宦官霍仙鳴,在自己位於龍門的別墅地下開了七口涼水井,蓋上鏤花透氣的蓋子,到了夏天,冷氣從水井中涌出,房內“七井生涼,不知暑氣”。是不是技高一籌?

  只是,對於那些敏感之人來説,天天想著腳下便是數丈深井,難免生怯。於是,另外一種異曲同工,但了卻憂慮的升級版來了。唐代有名的涼殿,利用木質器具引水上屋、噴淋房屋,採用水循環方法以扇輪轉搖,依仗風力將其冷氣送入殿中。看著冷水沿檐而下,冷氣透過水簾自然襲來,閉目養神,那感覺怎一個“爽”字了得!

  要説最講究的空調房,還得數“小資情調”的宋人!皇宮建有專供帝王嬪妃納涼的“翠寒堂”。《武林舊事》裏有詳細描述:“翠寒堂畔,長松修竹,濃翠蔽日,層巒奇岫……寒瀑飛空而下,又置茉莉、素馨、劍蘭等南花數百盆于廣庭,鼓以風輪,清芬滿殿。禦第兩旁,各設金盆數十架,積雪如山……初不知人間有塵暑也。”這真真算是把納涼玩出了花樣來。

  皇宮有帝王的大雅致,民間宅院也有自己的小情調。明人文震亨在他的《長物志》中描寫了一個“敞室”:“長夏宜敞室,盡去窗檻,前梧後竹,不見日色……北窗設湘竹榻,置簟于上,可以高臥……湘簾四垂,望之如入清涼界中。”這間房將窗戶拆除,屋前屋後栽種梧桐、綠竹,北窗下設竹榻一張,房屋四週懸挂竹簾,構築出一個清涼小世界。

  避暑裝備展銷會你選“竹夫人”還是吊帶?

  冰爽夏日,怎能沒有冰?古人在先秦時期就開始儲冰了。《詩經》有雲:“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于淩陰。”就是説冬季在山中鑿冰,儲藏在冰室中以備暑日使用。

  不僅有冰還有原始冰箱。戰國時代就已有“冰鑒”,暑天將盛滿飲料或食物的器皿放進去,四週圍滿冰塊,合上蓋子,既能冷凍食物,又可散發冷氣,使室內涼爽。冬天時,還可以放入熱水用來溫酒。

  冰箱是達官貴人家裏才有,而扇子卻是人人享用的必備品。古人稱扇子為“搖風”“涼友”“快哉風”,足見是避暑用具的頭把交椅。秦漢以後,扇子形制有方、圓、六角等形,面料採用絲織絹素。宋以後,折扇漸漸流行,北宋詩人朱載上留有咏扇詩:“宮紗蜂趕梅,寶扇鸞開翅。數折聚清風,一捻生秋意。”

  祛暑的扇子到了文人墨客手中,扇面繪製以圖畫,配以詩句,這件實用器物被開發出特別的文化涵義,才子們一開一合間,那扇的不只是風,而是品位。

  到了夜裏睡覺,自然還是怎麼實用怎麼來。竹子升溫慢,涼蓆在唐代就廣受歡迎了。躺在席面,最好再靠著冰涼的枕頭。古人製作的“瓷枕”頗具巧思,枕面是一層釉,枕中則是空心,冰涼無比,“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

  當然,要是能擁著“竹夫人”入眠,就更完美了。別瞎想,這位“夫人”不是女人,而是夏日助眠神器。

  《紅樓夢》裏的薛寶釵曾出過一個謎語:“有眼無珠腹內空,荷花出來喜相逢。梧桐葉落分離別,恩愛夫妻不到冬。”謎底即是“竹夫人”。它是用竹篾編成的圓柱形物,中間通空,四週有許多洞孔,能收風散熱,夏日擁抱入睡可憩臂休膝,消除暑氣。若在中空部分置入薄荷香草,又會多添幾分清香怡情。

  晨起出門,穿著當以輕薄為佳。漢代馬王堆出土的素紗禪衣,輕薄透氣,遠勝我們今天的T恤短袖,但平常百姓多穿的是粗布葛衣,微風掠體而過,也夠清涼。短袖甚至無袖裝唐代就有了,灑脫之人甚至只穿一件葛制背心或吊帶。沒錯,吊帶在敦煌壁畫裏就能看到,形制與今天幾乎一模一樣。

  來碗冰鎮蓮子湯

  客官還要!“冰淇淋”不?

  涼粉、冰淇淋、冰鎮酒、冰鎮水果……你以為這是現代人專屬的夏日享受?非也!咱們的古人一樣不缺。

  屈原《楚辭》中説:“挫糟凍飲酌清涼兮”,意思是用冷凍甜酒,喝進口中好清涼啊!那感覺應該與今天夜市裏痛飲冰啤的感覺相差不大。

  到了宋代,民間用果汁和奶汁放上冰塊,製成冰凍食品“冰酪”。南宋詩人楊萬里有詩咏道:“似膩還成爽,如凝又似飄。玉來盤底碎,雪向日冰消。”意思是看起來膩吃起來爽口,看上去是凝固的,可接觸了舌尖又飄忽忽的。等等,咋感覺有“冰淇淋”的即視感?

  説起來,很可能是冰酪開啟了冰淇淋的濫觴。據説,元朝馬可·波羅回國時,才將冰酪的制法傳入歐洲,到16世紀50年代,才在意大利産生了冰淇淋。

  冰鎮水果技術含量不高,有冰就行。但冰鎮西瓜應是唐以後才有的事情,西瓜傳入中原大約是在五代、宋遼時期。《東京夢華錄》記載有“雪檻冰盤,浮瓜沉李”,説明開封人已用冰冷瓜果解暑。而清熱食物就更多了,荷葉、綠豆湯、鱔羹、銀苗菜、新蓮、避暑湯等不勝枚舉,其中汴梁以綠豆為原料製成的“細索涼粉”,算是一道流行小吃。

  明清以來,伏日盛行吃蓮子湯,《清稗類鈔》中説“京師夏日……鮮蓮子之類,雜置小冰塊于中”宴客。人們招呼店小二時,也許和今天的差不多:來碗蓮子湯,要加冰的!

  不過,物極必反,食冷多了身體會吃不消。古人竭盡所能研究出各種消暑食品的同時,也不忘忠告大家把握好度。明朝養生專著《遵生八箋》有言:“此時陰氣內伏,暑毒外蒸。縱意當風,任性食冷。故人多暴泄之患。”建議人們節制飲食,不可多吃冷食,以防生病。

  吃熱食或可調和。南北朝的《荊楚歲時記》載:“伏日進湯餅。”在盛夏吃熱氣騰騰的湯餅,能出一身大汗,帶走體內大量熱能,無疑也是一種避暑健康食品。

  朝廷下通知了今天太熱大家停工半日

  古代雖然沒有高溫預警機制,但遇到極端高溫天,朝廷也會採取相應措施。

  《宋史》講述,宋景德四年(西元1007年),“六月,盛暑,減京城役工日課之半”。翻譯成白話就是,酷暑天,皇帝下旨,讓在京的戶外工作者每天工作量減少一半。“熱災”發生時,清朝乾隆帝也曾命令有關官員採取救助措施,在北京“街上和城門發放藥物”,以減少中暑和死亡。

  過去的迷信認為,極端天氣是對帝王的警示。因此有的皇帝會檢討過失,自我懲罰,最常用的方式是“減膳”“慮囚”,即降低用餐標準,糾正冤假錯案。

  唐朝假日多,所以在小暑之後的三伏日,官府也會有一天法定假日。不管是進山傾聽山澗鳥鳴,還是在院落籌備一場“夏日狂歡派對”,都是難得的一日清涼。據《開元天寶遺事》有對長安富家子弟開“避暑大會”的記載,“每至暑伏中,各于林亭內植畫柱,以錦綺結為涼棚,設坐具,召長安名妓間坐,遞相延請”。

  避暑之俗,則從宋元明清皆有的各種《消夏圖》可見一斑。畫中人或是閒坐在荷塘畔、桐樹蔭,或是與老友相聚涼亭裏、幽林中。喜歡宅在家的雅士們還會在室內焚香,青煙嫋嫋,盤腿靜坐,有的則在堂前水池中,栽上白蓮、茉莉、素馨等,讓花的雅香氤氳入屋。

  炎炎夏日裏的這種閒適,絕對稱得上“消夏”這個愜意詞彙。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實習生 奚柔)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