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五周”的見證——古城老槐
《東周村史志》中繪製的古城輪廓圖
國有史,地有志,家有譜。日新月異的繁華,改善了人們生産生活條件;燈火輝煌的夜晚,難掩如意湖面泛起的點點鄉愁。這座如意之城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正是鄉愁的寄託。列子祠、東周古城、祭伯城遺址、小營點軍臺、大河村遺址……自7月26日起,《鄭州晚報·鄭東時報》將以10篇專題文章,追訪鄭東新區千年綿延持續的文化脈絡,貫穿改革開放40年的鄉土變遷。“留得青山有柴燒,留住鄉愁有歸處”,讓我們帶著人文意識和詩意情懷回溯,一抔鄉土,留住鄉愁。
東周古城位於現在商都路辦事處五州匯富社區的東南部,北距商都路800米,南距隴海鐵路50米。現在東城墻及北城墻東段保存基本完好,高3~3.5米,南城墻多被破壞,西城墻北段和北城墻西段地表被五州匯富社區、部隊營房等佔壓,保存狀況相對完好。
鄭州人都知道東周古城,然而據考古專家考證,這古城的建成年代其實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算傳説中説“商紂王之子武庚祿父被管叔鮮監視居住於此”的傳説是真的,也是西周早期,所以這“東周”並不是歷史上那個赫赫有名的朝代,而是因為古城所在的“東周村”。
東周村一直是鄭州東部的“名村”,2004年,為了建設鄭東新區,東周村整體拆遷,搬進了現在的五州匯富社區。作為鄭東新區徵遷範圍內首家完成村改居工作的行政村,2006年,東周村失地農民成立全民股份制實體——河南五州匯富實業有限公司和河南五州匯富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實現了由農村到城市、由農民到市民、由村民到股民的“三級跳”轉變,實現了東周村歷史性的重大變革,跨入新的發展時期。
從洪洞大槐樹下 遷來的“水磨五周”
河南很多地方流傳一首歌謠:“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古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
據《周氏創建祠堂碑記》和《圃田鄉志》記載,周氏一族出自山西洪洞,在明永樂元年(1403年)遷到鄭州東郊。始有“周村”,他們利用河水打起水磨,專門磨樹皮香沫,很是出名,人們於是把這裡叫“水磨周”。後來人口繁衍,街道延伸,從東往西漸漸劃分為古城、東周、西周、中周和新中周5個村,便有了“水磨五周”的俗稱。據民國《鄭縣誌》載:清乾隆時,東周大戶周天章引河開渠,灌田種稻,連年增産,村民自此生活富裕,此處便稱“東周”。
據説原來東週四周有土寨,南北有寨門,伏天天熱,鄉親們就到寨門洞乘涼;寨外就是稻田藕地,夏日雨天蛙聲一片。
同歷史時期上鄭州東郊的“東大荒”之名相應的,昔日的東周村也有不少沙崗,一遇到颳風天氣就飛沙走石,嚴重影響了村民生活。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東周人為了植樹造林,防風固沙,因地制宜開始發展林業,在沙崗上廣種楊樹、楠樹、柳樹、槐樹組成的防護林,多年以後林茂糧豐。
傳説中的武庚“太子城”
“水磨五周”的古城村是商代遺址,距今2000多年。村裏的老人們口口相傳著一個極具神秘色彩的“口訣”:“東八步、西八步、離城還有十八步,誰能找到庚王墓,封他河南一國度。”——這個“庚王墓”,説的就是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名祿父,武庚是其死後的封號)。傳説商朝被周滅後,為了便於監管,管叔鮮將武庚從元豐帝邶城遷到此地,所以古城也有“太子城”之説。
過去村裏老人們帶孩子,都會講殷武庚的故事,城墻多高,城門在哪兒,哪是蓮花池、跑馬埂、觀將臺、望向臺……甚至能指出具體位置。因為這傳説太深入人心了,1995年籌建育德學校時,推土機推“南城墻”,很多村民就跟著推土機查看,除了一些古代弓箭頭、護心鏡之外,也沒有發現什麼。
後來建五州匯富社區11號院時,從挖土到填土也沒有找到任何庚王墓的跡象,但是庚王墓的傳説仍在,而且愈加神秘——畢竟還有一段被保護起來的古城“東半部”,寄託著村民對傳説的遐想。
據考古發現,古城東、北、西三面城墻都較直,唯南城墻曲折,整體東寬西窄,呈“刀把形”。古城村的城墻遠比東周村寨墻要高大很多,用砂質黏土和粉沙土分層夯築而成。城墻西南角處,上頂平坦,傳説是“點將臺”,下有條南北向大溝,寬約200米,溝底寬闊平坦,傳説是賽馬、練兵和養馬之處。東城墻內側有一高崗,傳説是監倉,即監禁犯人之處。東城墻外有一併列的雙峰崗,叫門倉崗,高約5米,是城門外的監護崗——考古發現與傳説不謀而合。
古老東周村
奏響新旋律
五州匯富社區
2002年5月,為了鄭東新區的建設,東周村確定整體拆遷。2005年上半年,被拆遷的村民基本全部回遷到如今的五州匯富社區。
2006年3月,市政府召開全市新農村建設工作會議,東周村被列入全市百名示範村。同年10月,東周村實行整體轉製成為五州匯富社區。這是鄭東新區徵遷範圍內首家完成村改居工作的行政村,也是鄭州市城市化發展進程中由農村演變而成的失地農民新型城市社區。
如今,小區內建設有幼兒園、小學、中學、醫院、養老院、培訓中心、五州公園、商店、菜市場等與之相配套、方便居民的配套設施,居民安享現代化幸福生活。
在如今的五州匯富社區9號院裏,還保留著原古城村周進忠家的一株老槐樹,成為老東周村的歷史見證。
五州匯富實業有限公司
在徵遷伊始,群眾因為失地、失業、失去收入普遍憂心忡忡,時任東周村主任的周雲祥在沒有任何改制政策的情況下,大膽地提出了“克服困難、抓住機遇、創新體制、探索發展”的東周村整體轉制戰略規劃方案。
在他的倡導下,以村委資産為基礎,經清産核資,以股份形式平均量化給享有村民待遇的人員形成股本,成立失地農民的股份制經濟組織,以具有法人資格的、能介入市場運作的公司組織替代村委會經濟組織,及時引導調整産業結構,由農業經濟轉向第三産業經濟或其他産業。同時利用徵遷時政府預留的少量土地和待徵遷閒置用地及小區門面房屋等資源,逐步、充分開發和經營,不斷增加集體收入,不斷增加固定資産,達到帶領失地農民長期發展集體經濟的目的,走上新時期的發展軌道。
2006年1月,東周村失地農民的全民股份制實體——河南五州匯富實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3個月後,根據城市社區管理需求,又成立了股份制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河南五州匯富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同年10月,五州匯富社區居委會的成立,標誌著村改居工作正式完成,一次性實現了徹底轉制。如今的五州匯富實業在具有經濟管理碩士、工商管理博士學位的董事長周雲祥的帶領下,經過11年的艱苦發展,經營業務範圍已從最初的商業用房租賃和物業服務,拓展到集體土地的管理和開發、公益項目開發、基礎工程施工、房地産開發、商貿、倉儲業和物業服務等,收入來源已達10項。公司總資産也已由最初的註冊資本1368萬元增加到凈資産1.6億元,隱性資産達到9個億,年年被當地政府評為先進單位。
公司收入的不斷增加,也使股民分紅以每年10%以上的增幅進行增加,至2017年底累計分紅及派發福利已過1億。除留取資本積累、增加投資外,已累計投入公益、光彩、助學、其他捐助和社區建設幫扶資金近2800萬元,安排失地農民就業200多人,響應了政府的號召,反哺支持社會,充分體現了非公有制企業的突出作用,也通過共建,協助五州匯富社區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通過公司的人力和資金支持,得到了全面、快速的發展。
從水磨五週到五州匯富,昔日東周古城土地上人們的生活正在越變越好。( 記者 馬燕 李江)
本文得到鄭州市考古研究院汪松枝老師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謝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