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黃河千年見證美麗楊橋古鎮

2018-08-30 14:05:23  來源:鄭州晚報  責編:趙瀅溪

【豫見國際-圖片】【 移動端-焦點圖】滔滔黃河千年見證美麗楊橋古鎮

  黃河

【豫見國際-圖片】【 移動端-焦點圖】滔滔黃河千年見證美麗楊橋古鎮

  修復後的河神祠碑

【豫見國際-圖片】【 移動端-焦點圖】滔滔黃河千年見證美麗楊橋古鎮

  楊橋引黃渠首閘

【豫見國際-圖片】【 移動端-焦點圖】滔滔黃河千年見證美麗楊橋古鎮

  沉砂池

  國有史,地有志,家有譜。日新月異的繁華,改善了人們生産生活條件;燈火輝煌的夜晚,難掩如意湖面泛起的點點鄉愁。這座如意之城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正是鄉愁的寄託。列子祠、東周古城、祭伯城遺址、小營點軍臺、大河村遺址……自7月26日起,《鄭州晚報·鄭東時報》將以10篇專題文章,追訪鄭東新區千年綿延持續的文化脈絡,貫穿改革開放40年的鄉土變遷。“留得青山有柴燒,留住鄉愁有歸處”,讓我們帶著人文意識和詩意情懷回溯,一抔鄉土,留住鄉愁。

  上期説了楊橋玉皇廟、楊橋碉堡群、臺肖村堯王廟等傳奇故事;本期説説楊橋與黃河的不解之緣。

  楊橋在黃河南岸,千百年以來小鎮的興衰始終跟“母親河”的“脾氣”息息相關:

  歷史上黃河水患多發,促成了楊橋黃河水道上唯一的園廟建築佑寧觀;為避水患楊橋村人漸漸往黃河淤成的高處聚居,漸漸有了“龜寶地”的傳説和楊橋村的形制;清朝中期,作為水旱碼頭,楊橋鎮的客貨流量十分昌盛,形成了大小廟宇和廟會;1938年蔣介石為堵日軍,下令扒開黃河花園口,淹沒東南十幾縣,楊橋也在受害之列;1968年楊橋引黃虹吸工程建成,供給轄區內的村莊用水,村民種上了水稻;後來又大力發展水産養殖,2004年還被命名為“鄭州市水産養殖專業村”;進入鄭東新區發展的新時代,楊橋境內的一口沉砂池保障了白沙園區內各條景觀河渠有清水、活水;正在開展的黃河濕地專項整治工作,使境內濕地達到復耕標準,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打下良好基礎。 記者 馬燕 李江

  黃河之水,楊橋興衰

  前文説到楊橋“特別”,首先就是名字中的“橋”字。

  據鄭州文物考古研究院專家汪松枝介紹,楊橋得名有三種版本,一是隋煬帝開通大運河,河道從此入中原,在此用楊木架橋。二是運河通航,南岸北通陽武縣城,河上有橋。三是唐時在此設防駐軍,各段均設有鎮守而得名。

  據明正德十年《中牟縣誌》載:“隋煬帝開通濟渠經此,跨渠有橋,路通陽武縣,鎮以橋名。在此設防駐軍,每段各有鎮守,所以叫鎮,鎮之稱由此而來。為唐宋時期汴西(開封)名鎮。”又重修楊橋二廟記,雲:“中牟之邑有楊橋鎮,去縣西北五十里,舊稱陽武橋鎮。汴流經其處,地沃壤而民叢聚,托處於是者凡八百餘戶”……從這兩段史料記載,證明了該鎮的地理位置和鎮史出處。同時也記述了隋煬帝開挖的大運河由此首入牟境,河入中原,兩岸土地肥沃。在明代中期楊橋就是擁有800多戶的大集鎮。

  宋金以後,汴河河道受黃河多次決口影響,沿河經濟一度蕭條。到明代中前期,河道疏浚,航運恢復,經濟復蘇,這裡又成為中牟八大鎮集之一。明正統十三年(西元1448年)黃河又一次大決口,大流奪汴河故道一瀉東南,經大力治理,這裡成了黃河永久河道。楊橋鎮是黃河的險工堤段,是當時治理黃河的指揮中心。

  在如今的楊橋村西北,有著引黃灌溉水利工程渠道首閘,擔負著中牟境內10多萬畝土地的灌溉任務。

  水患造就的園廟建築佑寧觀

  據説楊橋鎮歷史上最頻繁的決口在清代,由於黃河底逐漸抬高,加之堤防不牢固,雍正年間(西元1723年)竟然一年兩次決口。決口恢復後,便在楊橋鎮南大興土木,建成了宏大的佑寧觀(俗稱大廟郭),成了清代黃河上最大的園廟建築。

  據史書記載,佑寧觀佔地540畝,山門巍峨,正殿美輪美奐,亭臺、鼓樓數百年間皆金碧輝煌。抗日戰爭時期,大廟郭已經殘塌不堪,留下一片廢墟和碎磚破瓦,不過仍可以看出大廟郭構建氣勢之宏大。

  乾隆年間(西元1761年)黃河再度曾兩次決口,激蕩的黃河水一瀉千里,下游變成澤國。朝廷焦急萬分,難有應對良策,只能寄託神靈佑護。便在楊橋又修了一座規模略次於佑寧觀的河神祠(俗稱小廟郭)。祠內有禦碑亭,碑高八尺,陽面攜乾隆皇帝禦制碑文,記述大學士劉統勳督工堵口工程始由:陰面鐫禦別詩,詩意為描述當日決口險狀及善後核實情況。碑座是一個大石龜。石碑現存鄭州黃河博物館,石龜現在楊橋,有身無頭,前些年修復的時候進行了重塑。

  關於這個石龜有個傳説:清朝道光十五年的大年初一,市場商戶發現頭天包的餃子全不翼而飛了。有一個叫吳立三的人不信邪,特意躲在一個簍子裏,到了夜裏,眼看著屋門吱呀一聲開了,爬進來一個龐大的烏龜,光脖子就二尺多長,張開血盆大口把餃子吃了個空……

  關於當時此地生活狀況,有一首“龜寶地”詩云:“村裏四季水汪汪,夜間走路扶著墻:寥寥幾棵柳榆樹,枝幹蟲蛀葉子黃:屋墻鹵的透明看,傢具腿漚半尺長;鍋臺上面長鹽鹼,青苔到處綠茫茫。”

  這是對舊時楊橋人生活的真實寫照。水患連綿使楊橋村人不斷向地勢高處聚居,於是舊時楊橋村的形制也成了中間高、四週低,呈橢圓球冠狀形,且南端縮窄伸出一橋,極像一隻大烏龜。人們沿龜背建起了楊橋村莊和水旱碼頭,並在龜頭部挖了座橋,疏通水系,吸引附近人們來這裡集聚交易,盛時車水馬龍,一派安居樂業景象。據説是因為神龜護地。“龜寶地”也因此遠近聞名。

  據祖輩講,嘉慶至咸豐年間,楊橋碼頭客貨流量十分昌盛,而楊橋鎮也是一片繁華。所有楊橋的廟宇、廟會大都形成在這個階段。

  今天的楊橋村是1980年~1985年間,從較低窪的老村莊搬遷來的,新村址是乾隆年間黃河決口衝砌而成的300余畝的楊橋潭,後來經引黃淤溉後形成的高臺。

  關於“治黃”,在楊橋歷史上的一個關鍵點是1967年開工建設的楊橋引黃虹吸工程,1968年6月16日正式開始吸水放水,與虹吸工程配套工程同時開挖了虹吸河。虹吸河北臨黃河大堤,向西到金水區三壩村、黃岡廟交界處,南至北周莊村、徐莊村、姚孫村,供四村用水。這天起,楊橋引用黃河水種上了水稻。

  後又建了楊橋引黃閘、一支河、二支河,加上原先建的虹吸河,三條河灌溉全村土地,徹底改變了楊橋農業的經濟面貌,通過引黃水源、淤灌,原先的鹽鹼地成了肥沃的良田。

  也許從真正告別水患的這天起,龜寶地才真成了一方寶地。

  沉砂池和黃河濕地治理工程

  楊橋人對黃河感情最深,黃河西自來潼寨入境,東至永定莊出境。境內流程約5公里。隨著新中國不斷興修水利投入,引黃河水灌溉農田,這已經成為楊橋村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楊橋人還有一個自豪的榮譽:“鄭州市水産養殖專業村”——水産養殖是楊橋的支柱産業,黃河鯉魚是一大特色,全村水産養殖面積達到4100余畝,佔全村耕地面積的78%。

  圈塘養魚不得不提,同樣值得一提的是楊橋境內的沉砂池。位置在規劃的沿黃大道以北,總幹二支以南、楊橋幹渠以東,總佔地面積379畝,用於對引黃水水質的泥沙沉澱。

  沉砂池的水去哪兒?——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象湖、龍城明渠、永盛明渠以及楊橋幹渠……當你行走在白沙園區的景觀水域,看這清水、活水,陪同妻兒家人親水、賞水時,這口沉砂池便功不可沒了。

  楊橋“特別”,它是鄭東新區唯一一個負有黃河濕地治理任務的轄區。治理濕地,除了要拆除、清理違章建築,恢復地貌,還要對濕地自然資源進行保護,界定自然保護區、基本農田、飲用水源保護區的範圍和邊界,更要構建濕地保護管理長效機制,持續推進環境的優化和空氣品質的提升。在楊橋正在開展的黃河濕地專項整治工作中,拆掉了濕地上17萬平方米的違章建築,截至目前已經清運完所有垃圾,正在恢復植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裡就是活證。

  ——本文得到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汪松枝老師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謝。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