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牧羊》
《白蛇傳》
《琵琶記》
上月,“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北京展演月”活動在京舉行。從月初到月末,鏗鏘豫調未曾斷,川流觀眾不曾息。豫劇,這支中原文化的藝術奇葩再次在首都的舞臺上綻放出迷人的光彩,“不但‘出彩河南’還‘出彩中國’,不但‘出彩豫劇’還‘出彩戲曲’”。
從2016年開始,河南省連續三年在京舉行“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北京展演月”。作為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豫劇連續三年火爆京城,書寫出新時代的華麗篇章,被全國戲劇界專家譽為“中國豫劇出人齣戲的盛世景象”。在全國數百個劇種中,為何僅有豫劇能從一省走向全國?未來,如何讓豫劇更出彩?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連日來進行了相關採訪。
掀起觀戲熱潮 展演月“一票難求”
8月27日晚,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展演月的收官之作——由“二度梅”獲得者、中國劇協副主席、河南省劇協主席李樹建主演的《蘇武牧羊》在北京長安大戲院上演。這場演出的門票早在半個月前就已售罄,不少未能搶到票的戲迷抱著“碰運氣”的心理,徘徊在劇院門口看能不能“撿漏”買到票,火熱程度可見一斑。
事實上,“一票難求”這樣的情景,在展演月期間絕非個例,而是已然成為常態。
“我們注意到,今年的展演月有個新現象:過去是河南的觀眾多,今年據我了解起碼有五六個省的觀眾都專程來看豫劇,已經形成規模化、常態化了。”李樹建説,觀眾中不乏安徽、上海、廣州等外地的觀眾,他們千里迢迢趕來看戲,令所有的演職人員備感振奮。
除了到現場觀看的觀眾,更多的觀眾通過手機、網絡等方式觀看參演劇目。“本次展演月所有參演劇目均在戲緣APP上直播,觀看直播的人數是320多萬,在直播中評論總數94萬多,單場觀看最多的是老中青四代演員同臺演出的《朝陽溝》,達到263929次。”恒品文化·戲緣創始人黃俊棋引用大數據介紹説,2016年,展演月網上點擊量達3.5億人次;2017年,上升到4.5億人次;今年高達7.3億人次。這在戲曲互聯網的傳播上無疑是一個新的里程碑式的數字。
作為地方戲,豫劇緣何能跨越方言等方面的障礙,連續三年掀起觀看熱潮?在日前召開的《引領與創造:豫劇在新時代的新任務》研討會上,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評價説:“參演劇目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灌注了中華審美精神,灌注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演出者亦用心、用情、用功,所以才會如此打動人。”
的確,作為河南文藝界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的一個重要舉措,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主辦,河南豫劇院承辦的“出彩河南——慶祝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北京展演月”向觀眾展示了《倒楣大叔的婚事》《朝陽溝》《老村裏的新故事》《紅梅記》《皇家驛站》等24台劇目,這些劇目大部分是獲得國家文華大獎、藝術節大獎、全國優秀保留劇目獎以及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劇目和相應省級獲獎的豫劇劇目,全面展示豫劇的藝術水準和發展面貌,是一次豫劇精粹的集中展示。
而參加此次演出的演員也是重量級,李樹建、汪荃珍、王惠、王紅麗、湯玉英、苗文華、楊紅霞、徐俊霞、劉雯卉等國家“文華表演獎”“梅花獎”“白玉蘭”得主爭奇鬥艷,高潔、王善樸、楊華瑞、柳蘭芳、韓玉生、張月婷、蘆蘭香、任宏恩、劉忠河、孟祥禮、盛紅林等豫劇名家星光璀璨,傾力為首都觀眾帶去了一場豐富多彩的豫劇大餐。
豫劇走向新輝煌
“河南戲劇現象”全國矚目
連續三年在京舉辦展演月活動,且場場火爆,這背後折射出的,是豫劇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中國有幾百個劇種,唯有豫劇從一個省走向了全國。歷史上有常香玉,今天有李樹建,他們在黨的領導下,在他們所處的時代趟出了一條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戲曲發展道路。”仲呈祥説,河南豫劇是全國戲曲界的一面旗幟,值得全國戲曲界學習。
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巴圖認為,本次展演月集中展示了中國豫劇出人齣戲的盛世景象,是中國豫劇演出傳播、研究、發展、形態相結合的新探索,體現了新時代中國戲曲繁榮發展的最新前沿動態。“本次展演月既是河南的,也是北京的,還是全國的,是中國戲曲振興的河南現象,通過首都向全國輻射正能量的又一個生動案例,是河南現象在全國戲曲發揮引領示範作用的又一新樣板。”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被專家譽為“中國戲曲振興的河南現象”絕非一朝一夕形成。據介紹,近年來,我省高度重視戲劇事業發展,深入實施河南戲曲振興計劃,大力扶持精品劇目尤其是現代戲創作生産,積極培育戲曲人才隊伍,廣泛開展“戲曲進鄉村”“戲曲進校園”“中原文化大舞臺”等活動,成功組織四屆中國豫劇節、三屆“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北京展演月”、兩屆全國豫劇院團長工作會,形成了全國豫劇交流合作、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助推河南戲劇走向了新的輝煌,實現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戲劇類九連冠,國家舞臺藝術“十大精品工程”八連冠和中國政府最高獎“文華大獎”五連冠,形成了業界矚目的“河南戲劇現象”。
樹立精品意識
勇攀豫劇高峰
櫛風沐雨平常事,揚帆起航正當時。未來如何讓豫劇更出彩?這是眾多豫劇人都在思考的問題,大家都將目光聚焦在出人、齣戲、出精品方面。
談到如何鑄就精品,河南省政協原主席、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會長王全書在《現代戲如何傳得開留得下——豫劇〈朝陽溝〉傳唱60年、演出5000多場的啟示》一文中説:“現實生活是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文藝工作者只有紮根生活沃土、紮根人民群眾,並且把根扎深、扎透,才能捕捉到沾泥土、帶露珠的鮮活題材。文藝工作者在‘深扎’活動中,既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從中汲取營養,磨礪意志,洗禮靈魂,才能創作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優秀作品,有著永不滿足、精益求精、不斷超越自我的精品意識。”
王全書説,文藝工作者要拋棄浮躁心理,潛下心來認真鑽研藝術。“令人欣喜的是,我國演藝界在經歷了武俠、宮廷、玄幻、穿越等幾輪熱鬧後,一大批底蘊深厚、製作精良,讓人們從中看到希望、受到啟迪、得到鼓舞的現實題材作品重回尋常百姓的視野,贏得廣大觀眾的青睞。而那些粗製濫造、內容淺薄、‘不靠演技靠顏值’的作品受到了冷落。這些積極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演藝界過於倚重‘流量明星’而忽視作品思想內涵的浮躁之風,從一個側面烘托出拒絕浮躁、潛心藝術的難能可貴;也再一次證明,老黃牛吃得下草才能擠得出奶,淺嘗輒止、浮光掠影之作永遠與精品無緣。”
在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陳涌泉看來,近年來,豫劇已經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正在由高原向高峰攀登的過程中,現在豫劇有了“豫劇航母”河南豫劇院,也有了一批表演人才,但幕後編導人才還很薄弱,他建議今後一定要把編導人才的培養和劇目創作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實現新的突破。
“豫劇現在遍佈12個省市,有123個專業院團和2400多個民營劇團,從業人員有10萬人。河南現在能在舞臺上演出的劇目有198台,全都是弘揚正能量的劇目。”李樹建説,當下,全省文化界正在齊心協力共建文化高地,未來任重道遠,他將帶領廣大豫劇人,繼續擴大豫劇在全國、全球的知名度,不斷推出精品劇目,他們有義務、有決心、有信心讓豫劇走得更遠、飛得更高,讓觀眾有更多的好戲看。(記者 秦華 文 丁友明 李焱 圖)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