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糧倉:從“保飯碗”到“興廚房”

2018-10-30 08:26:26  來源:河南日報  責編:趙瀅溪

【頭條-文字+摘要】中原糧倉:從“保飯碗”到“興廚房”

【頭條-文字+摘要】中原糧倉:從“保飯碗”到“興廚房”

  上圖2017年5月,為搶收小麥,正陽縣黃磊家庭農場的農機全部出動,還請來大型打捆機一同進行田間作業。

【頭條-文字+摘要】中原糧倉:從“保飯碗”到“興廚房”

  1982年,沈丘縣農民用鐮刀收小麥。

【頭條-文字+摘要】中原糧倉:從“保飯碗”到“興廚房”

  2018年9月,寧陵縣劉樓鄉農民王幸福看著剛收下的玉米喜上心頭。

  本版圖片均為本報資料圖片

  改革開放40年,河南立足農業做出大文章。近年來,加快推進國家糧食生産核心區建設,全面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糧食産量連續跨上3000萬噸、4000萬噸、5000萬噸和6000萬噸4個大的臺階,用全國1/16的耕地,生産了1/10的糧食。不僅養活了1億多河南人口,每年還外調400億斤商品糧及其加工製品。目前,市場上銷售的1/3速食麵、1/4饅頭、3/5湯圓、7/10水餃均産自河南。

  由“不足溫飽”到“中原糧倉”“國人廚房”“世界餐桌”,作為全國農業大省、糧食生産大省,河南扛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更多地盛進了河南生産的優質糧。

  親歷者説

  省建設高標準糧田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徐獻軍:

  建設高標準糧田夯實“中原糧倉”

  作為全國農業大省、糧食大省,近年來,我省始終牢記政治責任,把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尤其是口糧安全,作為基本政治責任不動搖,著力打造河南糧食生産的王牌和優勢,以高標準糧田建設為抓手,努力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確保糧食生産持續穩定發展。

  為提高糧食生産能力,2012年,我省專門下發《關於建設高標準糧田的指導意見》《河南省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建設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省建成6369萬畝高標準糧田,確保1300億斤的糧食綜合生産能力。

  如何穩妥推進高標準糧田建設?我省制定高標準糧田建設標準,統籌整合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等項目資金,按照“項目跟著規劃走,資金投在方裏面”的要求和“渠道不亂、性質不變、統籌安排、集中使用、各負其責”的原則,加強涉農項目資金整合力度,統籌安排,連片開發,持續推進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建設。特別是我省積極推進高標準糧田立法工作,2015年10月率先在全國頒布實施《河南省高標準糧田保護條例》,並探索建立配套的管護機制,實現高標準糧田的依法規劃、建設和管護。

  為實現高標準糧田精準管理,2016年,我省又專門開發了高標準糧田地理信息系統,將全省高標準糧田“百千萬方”建設信息上圖入庫,並及時更新建設信息,實現了高標準糧田建設工作的精準管理。

  經過近幾年建設,我省分三批選擇21個産糧大縣,開展省級示範點建設,完善提升農田基礎設施和科技支撐條件,形成全省高標準糧田示範點“米”字形佈局,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累計投入資金682億元,建設高標準糧田6097萬畝,提升建設高標準糧田147萬畝,完成全部規劃任務的95.7%。今年1~8月,全省累計整合涉農資金41億元,建設高標準糧田345萬畝;其中,新建高標準糧田198萬畝,完成投資25億元;提升建設高標準糧田147萬畝,完成投資16億元。

  目前,全省建成的高標準糧田,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抗災減災能力明顯提升。“十三五”以來,我省高標準糧田建成區內,小麥平均畝産達到550公斤,玉米、水稻畝産超過500公斤,實現噸糧標準,為河南糧食生産持續穩定增産、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③6

  研究者説

  河南農業大學教授、小麥專家郭天財:

  讓國人飯碗中裝更多河南優質糧

  我是一個農業科技工作者,近年來有幸多次陪同中央領導人在麥田視察指導農業生産,親身感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河南糧食生産的重視與關心。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指出:“河南農業農村人口比重大,‘三農’工作任務繁重,糧食生産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河南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扛牢壓實保障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河南糧食生産連續跨上3000萬噸、4000萬噸、5000萬噸和6000萬噸4個大的臺階,用全國1/16的耕地,生産了1/10的糧食,其中,小麥佔1/4強,養活了1/13的人口,每年還外調400億斤商品糧及其加工製品,是我國5個重要商品糧調出省份之一。除糧食生産外,河南的油料、蔬菜、食用菌總産量多年穩居全國前列,畜牧業産值居全國首位,其中肉、蛋、奶産量分別居全國第二位、第一位和第四位,肯德基、麥當勞在中國市場90%以上的半成品均産自河南。

  目前,科技對糧食生産支撐作用越來越明顯,我省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選育水準名列全國前茅,全省農業領域共獲得國家科技獎勵34項,居全國前列,其中3個小麥新品種,2個玉米新品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7%;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9.1%;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80.8%。創造了小麥平均畝産821.7公斤、雜交水稻千畝連片平均畝産902公斤、玉米平均畝産1013公斤的高産紀錄。

  2016年以來,我省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始佈局以“四優四化”為重點的種養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草畜、優質林果,著力推進全省農業佈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産標準化、發展産業化。小麥方面重點發展優質強筋、弱筋小麥生産,今年840萬畝優質專用小麥訂單率達到88.1%,訂單價格普遍比市場價高10%左右,基本實現了産銷一體化,糧食生産的品質、效益和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提高。

  我經常下鄉與農民打交道,深切感受到農民對豐收和對農業科技的期盼。隨著農産品供應極大豐富,人們在吃飽的基礎上,還要吃得營養、健康、綠色、安全。作為糧食生産大省,河南要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一定得保住河南糧食生産這個優勢、這張王牌,讓中國人的飯碗裏裝更多河南農民生産的優質糧。③6

  實踐者説

  商水縣天華種植合作社理事長劉天華:

  種糧也能鼓起咱農民“腰包”

  作為上世紀70年代人,我從記事起吃的都是雜面窩窩,能吃上白麵饃成為我從事農業的最初夢想。

  隨著改革開放,國家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我們一家承包4畝多地,小麥畝産突破300公斤,吃上“白麵饃”成為現實。2009年6月6日,我與26名農戶發起成立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建立了章程、財務管理和盈餘分配製度,發展規模化種植。

  如今,在商水農村,留守在家的多是一些老人、兒童及婦女,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成為突出問題。針對這種情況,合作社于2010年提出了“你在外打工掙錢、我在家幫你種田”,試著搞起了“土地託管”服務,對不願意流轉的土地,收取一些費用,提供耕種、日常管理、收穫等服務,土地收成全部歸農戶,從而把土地集中起來,實現了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開展土地託管,剛開始很多農戶不理解,害怕上當受騙。我天天去做農戶工作,並且向他們承諾:先不收託管費,等糧食打下來再收,如果沒有其他農戶産量高,就不收任何費用,並包賠産量損失。

  面對這樣的壓力和風險,我不敢掉以輕心,用心經營,在農業部門技術人員幫助下,2011年迎來了豐收,小麥畝産量比其他農戶高出54公斤。土地託管創新模式得到了農戶認可,同時也堅定了我大幹合作社的決心。

  2015年,我聯合週口市28家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週口市天華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實行以個體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複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運行模式。

  在政府惠農政策支持下,聯合社如今擁有農機600多臺套,建起標準化倉庫、大型烘乾設施等,基礎設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現在,合作社土地託管迎來了新機遇,種子、機耕、病蟲害防治上有了補貼,為促進整村土地託管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2018年,合作社開始整村推進土地託管,涉及4個鄉鎮10個行政村託管面積2.3萬多畝。

  土地整村託管,實現了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産、産業化發展,穩定提高了糧食綜合生産能力,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種地也能鼓起咱農民“腰包”。

  糧食生産大事記

  2005年

  河南率先在全國提前一年免除了農業稅,終結了延續2600多年農民種田交稅的歷史

  2009年

  《河南糧食生産核心區建設規劃(2008—2020年)》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印發實施

  2012年

  我省制定下發《關於建設高標準糧田的指導意見》《河南省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建設規劃》,規劃到2020年建成6369萬畝高標準糧田,確保1300億斤的糧食綜合生産能力

  2015年

  我省率先在全國頒布實施《河南省高標準糧田保護條例》,並探索建立配套的管護機制,實現高標準糧田的依法規劃、建設和管護

  2016年

  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省提出“四優四化”,推進農業提質增效,在自然災害和結構調整等雙重因素影響下,全年糧食産量達到1189.32億斤,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到600萬畝

  2017年

  我省糧食總産達到1194.64億斤,成為歷史上第二個高産年,特別是夏糧總産及畝産均創歷史新高,對全國夏糧增産的貢獻率達到59.6%

  (本版文字均為本報記者劉紅濤整理)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