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是國家確定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體推進示範省,2014年至2018年,共培育新型職業農民75萬多人,在創新機制、培育成效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農村是一片大有可為的土地。可是,同全國一樣,在中原廣袤的田野上,由於大量農村人口進城,“誰來種地”這個疑問和憂慮一直受到廣泛關注。
不過,即使城鎮化率超過51%,農村轉移勞動力接近3000萬,作為農業大省、人口大省,河南並不缺“身份”意義上的農民,缺的是一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河南省是國家確定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體推進示範省,2014年至2018年,共培育新型職業農民75萬多人,在創新機制、培育成效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職業”農民有哪些特點?河南省新型職業農民是如何培育出來的?3月29日,記者進行了走訪調查。
現代農業的耕耘者、播火者、引領者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為了回答“誰來種地”這個時代之問,河南省2014年啟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2016年以來,新型職業農民數量平均以每年20萬人的速度遞增。
他們是一群什麼樣的人?
河南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由農業農村、人社、扶貧、教育等部門“四路協同”完成。從對2017年農業農村系統培育的33793名新型職業農民的分析,可以管窺一二。
這些新型職業農民主要是種養大戶,以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經營為主。
從受教育程度看,近六成為高中、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
從年齡結構看,46歲及以上的佔44.15%,45歲及以下的佔55.85%,其中35歲及以下的佔26.55%,較之以往,開始出現年輕化趨勢。
新型職業農民來自四面八方,有通過培育轉觀念長技能的在鄉“老農”;有曾在城市打拼、市場經驗豐富、資金實力雄厚的“新農”;還有一批懷揣創業創新夢想的返鄉大中專學生,是為“智農”,他們對政策、市場更加敏感,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把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傳遞到農業農村,使傳統農業煥發出時代光彩。
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處長胡若哲説,農業往往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疊加,比較效益低,不少人從城市的二三産業轉移到農業,收益差距很大。“新型職業農民對農業的情懷、責任、擔當令人觸動,他們中的不少人,已經在扮演著現代農業耕耘者、播火者、引領者的角色。”
以趙海為首的洛陽明拓新農人團隊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們研發的農業物聯網系統,可以使生産成本降低20%左右,産量提高10%。而一個大棚的物聯網系統,賣價不過1萬元。趙海説,不求從農民身上掙多少錢,“就想讓高高在上的‘物聯網’放下身段,讓更多想做農業的人能夠降低成本和風險”。
“四位一體”培育新農民
5年來,河南省已經探索建立一套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制度。
那麼,這些背負著引領帶動現代農業發展使命的新型職業農民,是如何“批量生産”出來的呢?
集教育培訓、認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蹤服務“四位一體”的培育制度勾勒出河南省新型職業農民的“複製”路徑。
據介紹,各地以縣為單位,把有意願、有需求、有基礎的農民建檔立卡,從中遴選出生産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以及青年農場主、農業職業經理人等,分類施策、精準培育。
農民“點餐”、專家“掌勺”、政府“買單”,河南省實施“專家教授+課堂培訓+基地實訓+創業指導+扶持政策+新型職業農民”的精準培育模式,遴選建設各類培訓機構301家、田間學校1460所、各類培育基地976個,建立了擁有5031名教師的培育師資庫,形成了省市縣145所農廣校、涉農院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廣泛參與的教育培訓體系。
一大批長期從事農業生産的傳統農民從培訓中找到發展方向,實現華麗轉身。
偃師市緱氏鎮52歲的李中見種了20多年葡萄,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班上學習了“控産提質高效”理念後,他的一畝試驗田比普通地能多收入4000多元,第二年他又多承包了70畝地。
不僅如此,河南省還組織專家教授、農技人員分類跟蹤1萬多名新型職業農民,因人制宜提供技術指導,開展創業創新孵化,增強其自主發展能力。
希望的田野期待更精彩
目前,河南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在三門峽、洛陽等4個示範市、65個示範縣(市、區)整體推進。據不完全統計,由新型職業農民領辦創辦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12.9萬家。培育工作不僅實現人才培養與農業産業共同發展,也推進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産業轉型升級。
但業內專家直言,目前,新型職業農民的榮譽感、獲得感、幸福感還不強,培育工作亟待轉型升級。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返鄉創業的女大學生趙昭建議,把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認證、激勵體系建立起來。這也是很多新型職業農民的共同心聲。
可以説,認定管理滯後、扶持政策難以有效落地是現階段培育工作的兩大“軟肋”。
認定管理方面,省農業農村廳推動65個示範縣(市、區)政府制定了新型職業農民評選認定辦法,累計認定生産經營型職業農民3.7萬人,並頒發了證書。但這一數字與75萬這個總數相比,相差甚遠。
激勵扶持方面,河南省分別創設了産業發展、創新創業、金融保險服務、表彰獎勵“四項並行”的扶持政策,一些地方也拿出了真金白銀進行扶持。比如,許昌市建安區每年拿出400萬元對新型職業農民給予租地資金1.5倍的貸款貼息補助。然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説,認證僅僅是精神上的鼓勵。
洛陽市農廣校校長馬會麗表示,認定一批符合條件的新型職業農民,並給予一定的政策、資金、保險等方面的扶持,不斷增強其榮譽感,才能從根本上推動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壯大,實現農民由“身份”向“職業”的轉變。
根據河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到2022年,河南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數量要達到150萬。
河南省現代農業産業技術經濟評價體系首席專家張道明認為:“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除了實行‘菜單式’精準培訓、全程化跟蹤服務外,還要從政策層面、社會層面上,對持證的新型職業農民給予更多支持、關心和幫助,讓他們能夠沉下來、有事幹、有錢賺、可持續,讓新型職業農民真正成為一種有奔頭且體面的職業。”(記者 李英華 陳慧 曾鳴)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