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餘專家學者共同發佈《浚縣宣言》聚焦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2019-12-12 10:02:27  來源:河南日報  責編:石麗敏

【要聞-文字列表】【河南在線-文字列表】【移動端-文字列表】百餘專家學者共同發佈《浚縣宣言》聚焦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世界文化遺産大運河(衛河浚縣段)及浚縣古城 浚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初冬時節,浚縣古城靜謐安寧。踩在古城的石板路上,看牌坊林立的西大街,古風濃郁的世襲翰林府、古縣衙、文治閣等建築,每一處景致都訴説著耐人尋味的故事。

  浚縣古城依運河而建,因運河而興。衛河(永濟渠)浚縣段呈西南—東北走向穿越浚縣縣境,全長約71公里,沿岸至今保留有包括河道遺存、水工設施遺存、橋梁遺存、倉庫遺存、運河城鎮遺存等在內的豐富運河遺産,被譽為隋唐大運河永濟渠中遺産最為豐富多樣的一段。

  黎陽收,固九州。位於浚縣大伾山北麓的古黎陽倉遺址,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産名錄。黎陽倉西瀕永濟渠,東臨黃河,水運便利,是隋代永濟渠沿線規模最大的官倉,見證了隋唐大運河的漕運歷史。目前,考古學家已在古黎陽倉遺址考證發現倉窖152座。

  活化運河遺産,再現千年榮光。為進一步深化隋唐大運河文化研究,推動河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步伐,前不久,省社科院與鶴壁市政府在鶴壁市聯合舉辦河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高層論壇。來自全國各地的逾百位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圍繞隋唐大運河歷史文化與遺産價值研究、河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鶴壁大運河遺産價值及其當代應用研究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對大運河遺産保護、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建言獻策。

  “要把沿運河各地散落的遺跡和文物串聯起來,將隋唐大運河與京杭大運河視為一個整體加以保護。”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宋豫秦説。

  天津社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任吉東認為,大運河文化的保護應當高度重視文旅産業,培養旅遊文化品牌,構建大運河生態廊道與特色旅遊路線;應深入挖掘運河遺産資源,成立文化遺産研究協會,並加大運河遺産宣傳保護力度。

  據悉,在對浚縣運河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的討論中,與會專家學者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討後達成了共識,形成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浚縣宣言》——“大運河浚縣段沿線至今仍然保留有黎陽倉遺址、浚縣古城墻、枋城堰等運河遺産遺跡。作為中國大運河文化遺産核心區,大運河浚縣段無疑是河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鶴壁浚縣將重新梳理境內的大運河文化資源,進一步提升大運河文化遺産的展示和利用水準,積極探索具有浚縣特色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新模式,在河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先行先試”。

  此外,《浚縣宣言》中還對加大浚縣運河文化資源研究開發力度提出倡議,在加大運河文化研究和宣傳力度方面,建議在浚縣建立一個基地,即省社科院調研基地;成立一個研究院,即永濟渠(衛河)文化研究院;舉辦一個論壇,即每年不同主題的大伾山論壇;舉辦一個節會,即大運河文化節。通過政府主導、多方合作,科學規劃、項目帶動等措施,將鶴壁浚縣打造成河南乃至全國知名的運河文化重鎮。在加大運河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力度方面,著力整合正月古廟會、泥咕咕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産業,將運河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和産品優勢。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黃河生態經濟帶建設有機結合起來,著力培育“千年運河”“天下糧倉”“民俗民藝古城”等品牌,實現文化、旅遊和生態共生共融,將大運河浚縣段建設成為全國運河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試驗區和示範區。(壁觀察記者 郭戈 蔣曉芳)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