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鄭州消費券顯現“乘數效應”僅用3天半撬動市場消費2.01億元
4月3日上午10點,鄭州準時發放5000萬元消費券,在短短150秒的時間裏,100萬份消費券就被“搶光”。隨後的幾天裏,消費券猶如一針催化劑,以四兩撥千斤之勢,點燃了鄭州線下消費的熱情,讓鄭州消費市場迅速升溫。鄭州市商務局數據顯示,截至4月6日13點,市民已兌換消費券1701萬元,核銷率34.03%,僅僅用了3天半,消費券直接帶動鄭州市場消費2.01億元,撬動比達到1:11.8。
首期消費券150秒發放完畢實體店付款直接抵扣現金
為了提醒市民準時搶券,4月3日一大早,鄭州政務短信平臺連發了兩次短信提醒。不少人手持手機“嚴陣以待”準備開搶。10點整,首期100萬份消費券準時發放,僅用了150秒就發放完畢。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也進行了搶券嘗試,在進行了兩次刷新後,成功搶到了50元消費券。不少網友表示“搶消費券比搶口罩容易多啦”。
大家搶到的消費券包總價值為50元,包括購物滿28元減5元券2張、滿38元減10元券2張、滿78元減20元券1張。根據官方説法,已領到消費券的用戶,可通過手機支付寶APP,在開通支付寶支付功能的線下實體店結賬使用。
家住鄭州市中原區綠都城的市民孔先生告訴記者,消費時他發現搶到的5張消費券中一張“78減20”的消費券,在結賬時自動抵扣。
記者走訪中了解到,消費券不僅僅可以在正道思達、世紀聯華、永輝、沃爾瑪等大超市使用,街邊小超市、飯店、藥店、洗車行、五金店等線下實體店也均可使用。
消費券已撬動消費2.01億元商家可足額收款
有了消費券,市民在購物時確實可直接抵扣現金,那麼商家能否足額收款?
4月6日下午,在玉鳳路一家五金店,記者購買了價值30元的商品,用支付寶付款時直接默認使用一張“滿28元減5元券”,實際支付了25元。“支付寶到賬——30元。”約1秒鐘後,店裏就收到了收款語音提醒。
“我自己也搶到了消費券,最近店裏也有消費者使用了消費券,付完錢後直接足額到賬,對商家一點影響都沒有,不需要再走什麼程式提款。”五金店老闆告訴記者。
記者從鄭州市商務局了解到,截至4月6日下午1點,鄭州消費券已撬動消費2.01億元,核銷1701萬元,核銷率34.03%,撬動比1:11.8。也就是説,首期發放的5000萬消費券,鄭州在三天半的時間裏,用掉了1701萬元,購買了超過2億元的商品。“市民踴躍參與,消費拉動作用效果突出,超出預期。”鄭州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説。
“本次消費券發放工作,是落實鄭州市委、市政府將擴大消費作為穩增長的重要著力點,努力實現促消費、增活力、穩增長目標的重要舉措,也是發揮消費券對擴大消費市場放大效應的一次實踐,鄭州走在了全省的前面。”鄭州市商務局局長余遂盈告訴記者。
不僅鄭州,杭州、濟南、南京等地也出臺政策發放消費券,帶來的促銷效果同樣明顯。公開數據顯示,同樣僅僅3天半的時間,杭州市民就兌付了2983萬元消費券,帶動杭州市場消費4.53億元,拉動效應達到驚人的15倍。
“受疫情影響,旅遊業、餐飲業等很多行業出現了經營困難的情況,消費券的出現很好地刺激了消費,是一項很好的舉措,相信未來幾天消費券會拉動更多消費。”中國商業經濟副會長宋向清認為,消費券短期內容易見效,發放消費券成為特殊時期促消費、擴內需、保增長的重要工具之一。
首期消費券本月15日前有效4月中旬和6月會再次發放
據悉,第一期消費券使用有效期截至4月15日。同一用戶在同一商戶每天最多可使用2張消費券,每筆消費限用1張。消費券過期未使用的,予以收回。
首期沒搶到的市民不要氣餒。“第二期和第三期消費券將在4月中旬和6月發放。”余遂盈給出了好消息。
余遂盈介紹,鄭州市開展的消費券發放分為:紅利性消費券、社會消費券兩大類,市政府將總計投入4個億。其中紅利性消費券,是指由市政府向低保、低收入、特困、優撫等四類救助對象發放的消費券,發放標準為每人500元。
社會消費券,根據發放和使用方式的不同,分為普惠型消費券和競贈型消費券2種,市政府將發放3.2億元。第一種普惠型消費券,由市政府向所有在鄭人員(包括外地在鄭人員)分2期發放,額度在7000萬元以上。
第二種競贈型消費券,由政府定向定額發放、商家向政府競領並向消費者配贈,市政府發放額度2.5億元。這裡麵包括:百貨類消費券7000萬元、餐飲類消費券2000萬元、汽車類消費券1.5億元、圖書類消費券1000萬元。
競贈型消費券是鄭州市進行的一次創新,是在普惠型消費券的基礎上,利用市場化機制、優化資源配置的一種嘗試。通過企業公開向消費者作出優惠承諾,競領政府發放的社會消費券,並向消費者配贈的方式,讓那些實力強、信譽好、優惠多的企業發揮更大作用,實現倍增效應。一是讓消費者最大受益;二是讓政府資金杠桿作用充分放大;三是發揮重點企業在促消費、穩增長方面的支撐作用。(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 記者孫煊哲張瞧劉瑞朝)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