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加快文化和旅遊強省建設 提升文旅軟實力

2020-05-11 10:20:35  來源:河南日報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文化有活力 旅遊顯魅力 ——全省文化和旅遊工作綜述

  從庚子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吸引全球華人20多億人次“雲拜祖”,到“五一”假期全省累計遊客人次1692.11萬位居全國第五;從淮陽平糧臺城址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到鞏義雙槐樹遺址發現5000多年前“河洛古國”……在全面復工復産之際,河南省文旅行業不斷傳來“重磅”好消息,再次見證了“老家河南”文旅融合的魅力。

  進入文旅融合新時代,河南省堅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通過資源共融實現資源共生,不斷推動文旅産業轉型升級,打造了眾多優質文旅産品,激發多層次消費能力釋放,讓文化發展有活力、旅遊發展有魅力,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對“詩和遠方”的嚮往。

  整合資源為文旅經濟插上騰飛翅膀

  文化是旅遊的資源,旅遊是文化的載體。中原文化源遠流長,河南旅遊優勢獨具特色,推進文旅融合,河南具有最佳的資源。

  全省4萬多個旅遊單體資源中,人文類佔63%;13個國家5A級旅遊景區,文化類景區佔11個。大別山、伏牛山、太行山“三山”區域有10個5A級景區和70多個4A級景區,這樣的規模和總量為文旅深度融合奠定了堅實基礎。

  今年“五一”假期,省圖書館首家分館一鳴書居開進了鄭州新密伏羲山風景區,這是中國首家圖書館民宿,也是省文旅廳評選的首批精品民宿。“把圖書館開進民宿是推進文旅融合的一次嘗試,也是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務擴大服務範圍、創新服務方式的一次大膽嘗試,提高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效能,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有益探索。”省文旅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這兩年經過不斷努力,河南省探索出多條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徑。如今,以黃河文化、功夫文化、根親文化為代表的標誌性文旅品牌享譽世界;以《重渡溝》《焦裕祿》為代表的文藝創作傳唱全國;以新縣、欒川等為代表的全域旅遊發展成為中國樣本;以雲臺山、龍門石窟、紅旗渠等景區為代表的智慧化水準走在行業前列;以《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大宋·東京夢華》《水秀》等為代表的演藝節目深受遊客好評。

  這是一組表明文旅“雙贏”的數據:2019年全省接待海內外遊客達9.02億人次,旅遊總收入達9607.0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72%和18.31%。其中,接待入境遊客351.47萬人次,同比增長9.24%;旅遊創匯13.04億美元,同比增長26.16%。

  深度融合推動文旅産業高品質發展

  如何推進文化和旅遊各領域、多方位、全鏈條深度融合?如何推動文旅産業高品質發展?

  河南省給出的答案是:深入推進全域旅遊“全面開花”,推動A級景區智慧旅遊建設,轉變傳統思維,“文化+生態+旅遊”催生了“新經濟”。

  近年來,河南省文旅事業以高品質發展為依託,從門票經濟向産業經濟轉變,從景點遊向全域旅遊轉變,從旅遊城市向城市旅遊轉變。開發的古都遊、黃河遊、紅色遊、民宿遊等産品多頭並進,形成全域旅遊大發展的良好格局。

  今年“五一”期間,河南省許多A級景區通過一部手機輕鬆搞定預約出行、入園時間自選、客流實時疏導調控等難題,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等欄目共報道河南景區14次,聚焦內容在智慧旅遊方面。事實上,河南省早就通過智慧旅遊為文旅融合破題,在全國率先進行智慧景區鑽級評定。作為全國全域全息信息化建設首個試點,河南省5A級旅遊景區已全部完成智慧化升級改造,雲臺山、龍門石窟、紅旗渠等景區的智慧化水準走在全國前列。

  此外,文旅融合催生的“夜遊經濟”、創新的“文旅+演藝”模式發展勢頭迅猛。龍門石窟、清明上河園、隋唐洛陽城等推出的夜遊節目大受歡迎,其中清明上河園推出的特色演藝節目《大宋·汴河燈光秀》,再現汴河兩岸繁華盛景,年遊客量突破300萬人次。

  豐富業態擦亮文旅新名片

  通過創新發展“三彩”藝術,讓洛陽“愛和小鎮”成為網紅打卡地,也讓我國陶瓷史上曾有出色表現的“洛陽三彩”藝術在這裡熠熠生輝;河南博物院鎮院之寶“婦好鸮尊”“雲紋銅禁”搖身一變成了冰箱貼、胸針、項鍊……這些新業態正不斷地推動文化“走出去”,遊客“走進來”。

  去年,豫劇《重渡溝》獲得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大獎”,讓欒川重渡溝風景區聲名遠播;我省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項目已達46個,居全國首位;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安陽殷墟、隋唐洛陽城等文博景點依然熱度不減;豫劇、剪紙、汴繡等非遺項目在重大活動中成了耀眼“明星”……文化發展“風生水起”,讓“老家河南”更有魅力。

  未來,河南省將加快文化和旅遊強省建設,繼續深化文旅融合,推動文化旅遊高品質發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河南文旅軟實力和影響力。(河南日報 記者 溫小娟 劉春香)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