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傳統産業“煥新”、新興産業“領跑”、未來産業“播種” 江蘇追“新”逐“質”,推動生産力裂變擴容
區域創新能力排名躍升至全國第二,這是過去一年作為經濟大省、製造大省的江蘇交出的“高分答卷”。又是一年春來到,江蘇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取得哪些進展與成效?
連日來,新華日報和學習強國記者組成“沿著海岸看中國·江蘇篇”聯合採訪組,走馬蘇南蘇中蘇北,走進科研院所、企業園區,實地感受黃海之濱、江淮大地上傳統産業煥新、新興産業壯大、未來産業培育的生動圖景,探尋各地如何厚植産業根基、推動新質生産力裂變擴容,助力“製造大省”向“智造強省”躍遷。
傳統産業“煥新” 一次“發展邏輯”的重構
走進徐工挖機智慧化生産車間,記者看到,一條百米長的挖機動臂生産線上,“挖機焊縫智慧化檢測系統”的機器人沿著動臂焊縫緩慢移動,為其進行“全身檢查”。
“就像醫生用B超探查人體組織,我們的探頭能透視焊縫內部0.2毫米級的缺陷。與人工相比,智慧檢測效率提升120%。”徐工挖掘機械有限公司工藝技術部部長方榮超難掩自豪。
類似的智慧場景在徐工集團處處可見:全球起重機行業首條大型結構件智慧化生産線上,平均每25分鐘就能下線一台輪式起重機底盤;在徐工漢雲工業互聯網體驗中心,161萬台設備運行數據可一鍵調取……
“傳統製造業企業想要生存,必須建立更加緊密的創新鏈,堅定不移走人工智能賦能工業化道路,實現集群化發展。”徐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東升介紹,徐工在周邊300公里範圍內的産業配套率達70%,有效吸納皖、魯、豫大批企業融入供應鏈,拉動徐州工程機械集群年産值突破2000億元。
對於江蘇而言,傳統産業是根基,撐起經濟基本盤,但“重工業底色”在數字經濟時代反而産生發展“落差”,“智造”成為産業煥新的“密鑰”。
一家鋼廠的“新生”頗具代表性。近年來,南京鋼鐵凈利潤實現逆勢增長。與傳統鋼廠不同,南鋼這個“鋼鐵巨人”如今搭載了“AI大腦”——
搭載垂域大模型的巡檢機器人穿梭在灼熱的高爐與轟鳴的軋機之間,精準識別設備異響、實時分析鋼水澆鑄情況,為工程師提供最佳決策;AI分析軟體則在技術研發、市場分析、客戶服務、項目管理等環節,迅速定位關鍵知識,提升決策效率,大幅降本增效。
從“智慧工廠”到“零碳煉鋼”,向數智化要發展的同時,南鋼也不斷探索生産全流程“綠智融合”。“‘十三五’以來,南鋼累計投入超130億元用於環保提升、超低排放改造和生態保護。”南鋼雙碳研究所研究員李立分享了研究院最新一項節能降碳技術:利用生物質資源替代高爐、轉爐和電爐中所用的煤炭等涉碳類原燃料,以達到節能降碳目標。
南鋼集團從“鋼鐵巨獸”轉型為“數字鋼企”領軍者,也是南京這座省會城市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重構發展邏輯、推動産業涅槃的縮影。
傳統産業煥新,更是一次生産關係的變革。
“推動生産方式和管理模式與時俱進,才能在‘大船難掉頭’的現實困境中靈活轉身,持續保持業內領先地位。”總部位於蘇州吳江的恒力化纖,從太湖之濱紡織小廠蝶變為全球産業鏈巨頭,躋身“世界500強”。總經理助理湯方明坦言,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企業競爭既是技術之爭,亦是人才之爭。
發展新質生産力,需要與之匹配的新型勞動者。“過去協調工序靠經驗,現在盯著數據看指標。”有10多年工齡的一線工人陳鋒對變化的感受最為直觀:公司一邊引進高端技術人才,一邊通過內部培訓,讓傳統産業工人轉型為“數字工匠”,掌握智慧化生産技能,成為這場産業升級的主力軍。
以科技創新鍛造核心競爭力,以人才與生態構建可持續發展底座——恒力化纖的創新實踐證明,傳統産業不是“舊包袱”,也可以成為孕育新質生産力的沃土。
新興産業“領跑” 一場“靜水流深”的變革
抓取、貼裝、焊接、檢測……在位於南京江寧開發區的國網電科院(南瑞集團)智慧製造生産區,12條板件生産線、5條裝置生産線開足馬力,下線板件發往全國各地工程項目現場挂網運行。
3000多公里外的西藏日喀則市220千伏薩嘎變電站,負載著“南瑞造”板件的世界首套電網側帶超容構網型SVG(靜止無功發生器)正穩定運行,源源不斷地釋放電能。
西藏變電站為何選擇“南京造”?
“新能源很‘嬌氣’,具有低抗擾、弱支撐的特點。我們的構網型技術,就是要讓新能源像常規電源一樣‘強壯’,不再依賴火電、水電等‘拐杖’。”國網電科院(南瑞集團)研究院副院長王偉打比方説。
省級電網調度自動化系統及設備國內市場佔有率90%以上、高壓繼電保護設備國內市場佔有率達80%以上——南京,這座被稱為最“懂電”的城市,已提出讓智慧電網成為國內領先的世界級産業集群新目標。
從“國內領跑”奔向“全球領跑”,南京發力智慧電網産業的背後,是各地集群強鏈、打造産業新“艦隊”的集體雄心。去年,全省工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佔規上工業比重已超40%。
壯大新興産業,猶如“長坡厚雪”,更是一場“靜水流深”的變革,領跑的“江蘇選手”們如何持續保持優勢?
先來看一個小鎮——
“電子哨兵”在道路上智慧站崗,自動駕駛清潔車沿著主幹道高效作業,智慧小巴接送居民上下班“最後一公里”……在中國南山·無錫車聯網小鎮,神奇的“車生活”觸手可及。
2024年,無錫入選全國首批智慧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管理中心目前掌握著錫東新城近45平方公里、255個車路協同點位的實時數據。”在無錫(錫山)車聯網運營管理中心,江蘇天安智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雷指著大螢幕介紹,整個區域已建成全市超三成智慧化路口、超四成里程的智慧網聯道路、五成車聯網應用場景。
這座創新小鎮的崛起正是無錫踩準風口、加“數”發展的縮影。無錫被譽為中國物聯網“首航之城”,2023年物聯網集群産業規模就已突破4500億元。楊雷認為,得益於物聯網的“産業家底”,無錫車聯網發展與進步得以不斷“提速”。
再來看一家園區——
2007年開園的蘇州生物醫藥産業園,是蘇州工業園區為發展生物醫藥産業而建立的科創載體,被視為蘇州佈局生物醫藥産業的開端。這塊太湖邊曾經的荒地上,已聚集620余家生物醫藥高科技創新企業。
“生物醫藥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産業,具有研發週期長、投入高、風險大等特點。與其他生物醫藥強市圍繞一家或幾家‘巨無霸’藥企衍生出産業集群不同,蘇州醫藥産業是一家家企業一步步成長起來的。”産業園運營方——蘇州工業園區生物産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市場部副總經理任旭介紹,在尋求錯位發展的過程中,蘇州生物醫藥産業園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發展之道:加大對於初創企業的培育孵化,投早投小投好,聚焦創新藥物的研發,形成一條從研發到産業化的完整産業鏈。園區一邊引智,引入冷泉港亞洲會議中心,累計舉辦200余場高端學術會議;一邊引資,與金融機構合作,打造一路護航的耐心資本,園區內企業累計融資金額突破1000億元。
未來産業“播種” 一項“慢進亦退”的佈局
紫金山南,九龍湖畔。在南京江寧未來網絡小鎮的紫金山實驗室內,6G綜合實驗室等團隊為下一代技術的爆發積蓄著力量。
發展未來産業,需要顛覆性技術的破局。“6G追求的是全頻譜、全覆蓋、全應用,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不久的未來,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地面還是空中,都能提供穩定的網絡服務。”紫金山實驗室副研究員夏心江介紹,實驗室初步建成國內首個6G技術概念驗證中心,在傳輸速率、頻譜效率、時延等方面的研究都走在國際前列。
技術“變現”從來不會一帆風順。
4月初,記者來到位於蘇州納米城的漢納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這家全球碳納米加熱領域的“領頭羊”,主營産品是碳納米管面狀發熱膜,也就是“納米地暖”。
碳納米管,被譽為材料界的“六邊形戰士”。“與傳統水暖、電暖等加熱模式相比,碳納米管加熱材料不僅低碳環保、發熱均勻,使用壽命也大大提升至50年。”漢納材料人力行政總監金善利向記者介紹,納米地暖正愈發被市場接受,加速進入高端建築市場。
金善利坦陳,公司産業化過程中也走過“彎路”:儘管漢納材料首創“超穩定水性聚合物PTC”等核心技術,但如何將碳納米管這種納米材料大規模應用於民生領域,曾困擾業界多年,“一開始,我們投入到柔性顯示屏領域,不過市場有限並不成功,直到找到納米地暖這一領域。”
在蘇州納米城,像漢納材料一樣的企業還有500多家。“産業界認為,科技成果轉化存在一條‘死亡之谷’,即從基礎研究到産業化應用的過程太過漫長。”蘇州納米城運營方——蘇州納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張淑梅清醒認識到這一痛點,為此,納米城累計招引入駐近20個公共服務平臺,開放共享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幫助中小企業以更低成本跨越技術門檻、加速産業落地。
培育未來産業,並非是“投注”未來,而是“預見”和“引導”未來。
春江水清,潮平海闊。南通有一個以“未來”命名的産業園——新時代未來産業園。記者來到這個佔地10平方公里的産業園,但見塔吊林立、機器轟鳴,園區道路和高標準廠房初具雛形。
“發展未來産業,我們注重打好‘特色牌’和‘區域牌’。”南通開發區管委會主任曹海鋒告訴記者,“因地制宜”就是最明確的産業“指導路徑”——
基於南通開發區現有的深海裝備、低空飛行服務、制氫等未來産業基礎,以及因為毗鄰上海、在未來産業規劃中做好為上海市場做配套的準備,落戶於此的未來産業園定下未來空天、未來通信、未來能源和未來深遠海裝備四大方向,力爭到2033年,四大産業在開發區GDP佔比突破20%。
未來産業發展“不進則退、慢進亦退”,江蘇各地特色化未來産業的佈局,展示了“弄潮兒”探索新路的生動實踐:從顛覆性技術破局,到産業化項目落地,既需要企業敢闖“無人區”,更依賴産業生態的系統性支撐,助力從“播種”到長成産業森林。(新華日報 記者 付奇 武智慧 周永金 孫晟宇)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