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世界讀書日︱那些執著賣書的人
2025-04-23 09:58:34來源:交匯點新聞編輯:李誠責編:李誠

  你還記得上一次走進實體書店是什麼時候嗎?又有多久不曾手捧著書閱讀?當線上購物和數字化閱讀越來越緊密地出現于現實生活中,紙質書似乎已經在演算法浪潮裏下沉許多,連帶著售賣紙質書的人也成為少數存在。然而,當人們談起書本和閱讀,依然有一部分人在延續紙質閱讀獨有的思考儀式感,或是托舉小眾圖書的生存空間,又或是探索“書店+展覽”“圖書盲盒”等破局模式。

  第30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新華日報·交匯點新聞對話多位書籍售賣者,透過一場場不同經歷,看他們如何在城市發展中探尋閱讀深度,感受倔強的文化根系在人間生長。

  為了城市的記憶

  老吳的店在南京倉巷,那裏曾是華東地區最大的舊書交易市場。深紅色油漆涂成的“聚益書屋”,是倉巷挂起的第一張舊書店招牌,如今也在風雨淋過第20個年頭之後,褪色剝落。

世界讀書日︱那些執著賣書的人

  空間和時間,都在這裡被極致壓縮。

  書屋的通道僅容兩三人側身走動,古玩和老書雜亂無序地擠在書架上,到處都是浮塵與樟腦氣息。隨意看向一處,1985年出版的《紅樓夢》緊挨著一摞年代不詳的連環畫,再旁邊是嵌在相冊紙裏的布票、糧票,還有人民照相館的黑白老照片,都是3元到5元的標價。

  老吳記得書屋最熱鬧的時候。“那會兒我每天早上來開門,門口就有人排隊。”拉開門扉,讀者魚貫而入,目光在一排排書架間掃動,打眼、挑選、撿漏,樂此不疲。那時候,這裡像一個小型中轉站:有人送來家中不要的舊書,又有人摩挲著發黃卷邊的書頁,如獲至寶。承載不同人生與經歷的舊書老物,在進出輾轉間,隱約鋪成一座城的來時路。

世界讀書日︱那些執著賣書的人

  改變發生在2015年,網絡與社交媒體全面進軍的時刻。在一鍵檢索即出現海量信息的時代,這座掩映在香樟樹下的破敗平房,親歷了繁華與凋敝。“有時候在店裏坐上一天,進來選書的不超過10個。”當年的同行一個個搬離倉巷,老吳卻選擇留下來。

  卸下養家糊口的重任後,賣舊書成了他單純的愛好。“不少老客還會來我這轉轉。”他説,有收藏家在這裡找到民國時期的南京教育資料,在高校辦起藏品展;有集郵愛好者在這裡收到幾十張絕版郵票和紀念幣,讓自己的郵冊越攢越厚,當他們帶著戰利品滿意離開,就是老吳最有成就感的時候。

  時間不斷向前,老吳的書屋卻像一枚歲月鈐印,讓這方天地被永遠定格。“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書,被時代淘汰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我們能做的就是保存好這些不可再生資源,等待被有需要的人發現。”

  夢想,讓人生不惑

  朱廣春,黑龍江齊齊哈爾人,蘇州崛起書店老闆。40歲那年,他終於實現了開一家書店的夢想。店名源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店裏僅做一件事——賣實體書。

世界讀書日︱那些執著賣書的人

  讀書機會並不充裕的年代,朱廣春靠著鄉親們的幫助完成了大學學業,再一步步南下,最終在蘇州定居立業。“我幹了16年的自動化銷售,等到不用再為生計發愁,一頭就扎進了書店裏,沒有做任何的市場調研。”而今回想,朱廣春也承認這是個大膽的決定。

  在書店觀察員陳盈的眼裏,憑一腔熱血就入局的朱廣春稱得上“頭鐵”。過去近一年,陳盈實地探訪了120多家書店,併為其中50家寫下了書店故事。陳盈的書店清單裏,有100歲主理人經營的文學山房舊書店,有13年不賣溢價書、每個角落都有作家簽名的慢書房,有忠實書友舉辦人生婚禮的周八書店,還有許多像崛起書店一樣的新興存在。

世界讀書日︱那些執著賣書的人

  “大家一直覺得實體書店經營得很困難,但我看到的大部分民間書店都很有韌性和生命力,不僅能在市場競爭中活下來,還能百花齊放。”看多了同質化的運營套路後,陳盈開始將一些想法和書店主理人交流,成為多家蘇州書店的“顧問”或是“運維合夥人”。其中,就包括朱廣春的崛起書店。

  佔地約120㎡的崛起書店專門設計了一面書墻,用來集納蘇州本地文化的各色書籍。這些書籍,大多由蘇州本地的出版社發行,發行規模最少的僅有幾千冊。當那些癡迷于蘇州地緣文化的讀者走進崛起書店時,很少有不透露出驚喜神色的,他們總會在此興致勃勃地選書、購書。

  談到網絡購書和電子閱讀習慣對實體書店的影響,朱廣春的東北口音裏“炸”出一股爽朗,原因是他的書店僅靠賣書就已經實現了自轉。面對網商的低價優勢,朱廣春找到了替代方式:同步回收讀者書籍,半價基礎上每次浮動3元至10元成為“二手書”新價格,如此循環。不出4次,書籍價格就遠低於網絡平臺。“開書店以後,我發現喜歡紙質書的讀者並沒有外界説的那樣少,只要讀者在,紙質書也會一直在。”朱廣春説。

世界讀書日︱那些執著賣書的人

  今年春天,陳盈開始了新一輪書店觀察。這次,他丈量書店的腳步半徑從蘇州延伸到無錫。4月中旬,他回到蘇州,走進朱廣春的崛起書店,和書友們進行了一場書籍交流會。夜色裏,燈光打在臉龐上,投下的每處陰影中都藏著對書本的欣賞。

  而每次翻動的紙張,仿佛都在告訴朱廣春:夢想真的實現了。

  書店的“艱難製造”

  成都二仙橋的梧桐樹影裏,“有杏書店”的暖黃燈牌像枚書籤楔入城市褶皺。2023年7月底,店主張豐接到朋友的電話:一直渴望的書店裝修好了!三個人一起開店,加上店門口一棵杏樹,“有杏書店”就這麼來了。

世界讀書日︱那些執著賣書的人

  和其他人沉浸在實現夢想的喜悅中不同,張豐很早就洞察到書店的生存問題。他在公眾號裏寫:“從商業上看,小書店已經失去存在的基礎。同樣的書,網上是半價,還能送到家。”

  如影隨形的焦慮伴隨著有杏書店。店員工資與房租的重壓下,張豐經常週旋于應酬,轉身又在書店策劃各種沙龍活動,還開設了咖啡“副業”。這麼做的目的,無非是吸引盡可能多的讀者或“觀眾”前來。張豐從不避諱談論獨立書店經營的話題,在他看來,書店會為掙每一分錢而努力。

  為了讓書店活下去,張豐想了很多辦法,也在嘗試中嗅到了書店的另一重意義。有一回,張豐很喜歡的作家出了新書,他情緒上來説要進100本,合夥人勸他“保守點”,先進60本。張豐不同意,覺得這麼好的書,一定要進100本。當飽滿的情緒逐漸消退,張豐突然有些後怕。他發了一條朋友圈,以類似圖書盲盒的形式吸引大家下單,結果賣出了250本,比他預想的100本還要多!

  聽完收到書的朋友反饋後,張豐心裏很高興,不僅僅是那本書的銷量更高,更重要的是他收穫了信任,來自天南地北的人對他的信任。那一刻,書店不再是孤單單的建築,而像語法中的助詞,連接了不同人的生活和思考方式,變得更有意義。

  日子一天天在過,張豐還會為有杏書店的發展轉折忙碌。可他相信,那些願意為紙質書付款的人,守護的不只是油墨與紙張,更是觸摸思想的儀式感。在數字洪流中,實體書店依然可以是城市文化的“助詞”,讓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精神的棲息地。

  圖書盲盒與人生故事

  小李是一位有13萬粉絲的讀書博主,他的社交平臺簡介上寫著這樣一句話,“終有一天,我會開一家書店”。

  2023年年末,他的夢想以盲盒的形式實現了。

世界讀書日︱那些執著賣書的人

  “當時先鋒書店和理想國都在售賣圖書盲盒。我很好奇,閱讀是‘很個人’的事,為什麼可以寄託在盲盒這樣的載體上。”後來,小李明白讀者的信任源於對他者的品位認同,又或是“選擇困難症”下的另辟蹊徑,不論什麼原因,都給了他嘗試賣圖書盲盒的勇氣。

  相較于連鎖書店及文化品牌的標準化盲盒,小李的盲盒多了一道環節:讀者在購買時寫明閱讀喜好和想要看書的理由,由他進行個性化配選。與此同時,他開始做“每月共讀”,從當月盲盒書單中選出一本,做成播客。

  由冬至夏,小李帶著讀者沉浸在陀翁筆下的世界,見證奧蘭多永不停歇的自我追認,又充滿詩性地經歷悉達多的一生……播客的播放量持續攀升,盲盒的銷量也來到3800這個數字。

世界讀書日︱那些執著賣書的人

  “賣盲盒到現在,我發現實體書承載了閱讀之外的另一種意義。”小李像個收故事的人,透過上千條盲盒備註和閱後評價,窺見不同人生。“有朋友去年寫下要休病假,暫時遠離工作。今年備註又變成‘終於可以回去上班了’,説明他恢復了健康。還有朋友時隔一年給我留言,説她生了孩子,開始深入理解‘母親’這個詞,希望從書裏得到啟發。”各不相同的人生經歷在這裡匯聚,或分享或傾訴或共鳴,以書作橋,“素未謀面”也成了“久別重逢”。

  如今,小李還在為擁有一家單純的實體書店而努力。在紙質閱讀日漸式微的今天,他依然相信“書會説話”。“書籍不僅是書籍,它們是人們工作、生與死的原因,是他們生命的本質與精髓。我想為大家營造一個真正讀書的空間,在分享和交流之間,感知到更深邃的世界。”(新華日報·交匯點 記者 喻婷 柏麗娟)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