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
2025-10-17 10:22:39來源:交匯點新聞編輯:李誠責編:李誠

  原標題:江蘇打造習近平文化思想生動實踐地④|“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

  近年來,江蘇把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工程,讓這條文化之河、致富之河、幸福之河生機煥發,水韻和文韻交融,持續造福兩岸人民。

  保護第一,護運河水脈傳運河文脈

  金秋十月,市民和遊客信步大運河蘇州吳江段的“九里石塘”古縴道上,身旁的運河中船來船往。夕陽下,千年古縴道的青石泛著金色光澤,見證著“運載韆鞦”的運河文化。大運河吳江段航道升級整治時,這條江南運河唯一保存完整的古縴道受到“特殊照顧”,“九里石塘”得以整體保留。

  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起源最早,河道段落最長,網絡體系最完善,沿線城市最多,文化遺存最豐富,運河文化最完善,長達790公里的大運河江蘇段被公認為中國大運河最精彩的篇章。

  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重在文化遺産的系統性保護,包括文物古跡本體、環境和傳統文化生態。作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全國唯一一處重點建設區,江蘇的實踐十分關鍵,也考驗著決策者的智慧與勇氣。

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1017095958

揚州運河三灣景區 袁海東攝

  大運河畔揚州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內,秋風輕拂著蘆葦,白鷺從水面輕盈掠過,杉樹林、親水道組成一幅碧水藍天之間的詩意畫卷,成為這座運河名城重要的“城市會客廳”。

  但僅僅十多年前,地處城市邊緣的三灣還是污水橫流的“工業銹帶”,農藥廠、制藥廠扎堆,“黑白灰”是當時三灣刺目的“三色”———黑臭水體、白色垃圾、灰頭土臉。

  2014年,揚州市委、市政府下定決心,堅決摒棄“有味道”的GDP,果斷啟動三灣沿線居民和企業搬遷工作,實施水系疏浚、駁岸改造、濕地修復。之後,揚州又將原計劃開發商品房的1500畝土地轉換功能,主要用於運河文化的展示和體驗,同時提高濕地公園的建設標準,建設生態體育休閒公園。

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1017095959

揚州運河三灣景區 袁海東攝

  不算小賬算大賬,揚州作出更有利於保護文化遺産的抉擇。

  一條大運河連通南北,綿延2500多年。從西元前486年吳國人在今揚州城北開挖邗溝開始,大運河就擔負起“經世濟民通天下”的使命,促進商品的流通,帶來人口集聚與市鎮的形成,讓江蘇的城市發展和繁榮受益深遠。

  建設好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兼顧文化遺産保護和經濟發展,錢從何來?推動財政資金、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等資源要素向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領域集聚成為關鍵一招。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2019年1月,江蘇省大運河文化旅遊發展基金正式成立,截至目前,已形成“1隻母基金+11隻區域子基金+9隻行業子基金”的投資體系,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一大批文化遺産保護項目得以如火如荼推進,同時涵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環境整治、生態修復、水利建設、鄉村發展等多個領域的重點項目,都獲得基金支持。

  從工作規劃到管控辦法,從基金到專項債,從國際組織到國家級論壇,從國家級學會到高端智庫,江蘇在全國創新構建的一整套工作體系,從頂層機制設計上保證了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順利推進。

  活化利用,“流動的文化”煥發生機

  因水成市,城以河興。在清代畫家徐揚的傳世巨畫《姑蘇繁華圖》上,從靈岩山到虎丘,大運河上帆檣林立,兩岸店舖櫛比,古城蘇州“商賈輻輳,百貨駢闐”的繁榮景象躍然紙上。

  如今,溯河北上,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常州“大運河工業遺産文化長廊”,揚州南河下、仁豐裏、廣陵有鹽文化街區,淮安“大運河百里畫廊”,徐州窯灣古鎮……一個個運河之畔的歷史街區,承古煥新,成為人們心嚮往之的文化旅遊目的地。

  大運河申遺成功已逾11年,世界遺産如何在保護的基礎上“活”在當下?江蘇不忘殷殷囑託,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肩負探索和示範的使命,在遺産保護、治理修復、文旅融合等方面多方發力,新時代“運河號子”正在大運河江蘇段的兩岸響起。

  聳立在三灣公園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今年國慶期間接待觀眾近20萬人次,自2021年6月開館以來累計接待1500萬人次,被評為“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也是當之無愧的“網紅”博物館。作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標誌性項目,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創新採取理事會制度,博物館展陳始終保持國內一流、世界水準的標準。

  地處蘇杭中間核心位置的蘇州市吳江區平望鎮,是古運河、新運河、太浦河、頔塘河交錯匯聚處。“平望·四河匯集”以“微更新”手法讓運河歷史遺存活化煥新,青磚灰瓦間陳列運河風物與非遺手作,“紅房子”變身“初見書房”……運河文化成為可觸摸可體驗的生活場景,也吸引年輕人回到運河邊創業、生活。

  堅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的大運河江蘇段,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上全面發力,讓這條貫通江蘇南北的水脈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人文空間。

  59分31秒!今年的揚州鑒真半程馬拉松暨大運河馬拉松系列賽(揚州站)上,賽會紀錄被打破。在大運河江蘇段,河道、步道變身競技賽道,馬拉松、自行車、龍舟等賽事接連不斷。2024年江蘇大運河馬拉松系列賽參賽人數共計21.5萬人次,賽事項次和參與規模逐年提升。

  2025年元旦,一年一度的“新年走大運”活動在蘇州高新區的運河之畔鳴槍起步,這項2018年元旦起在大運河江蘇段沿線多個城市開啟的群眾健走活動已持續多年。健步賞景,祈福迎新,成為運河沿岸城市百姓迎接新年的新民俗。

  放眼整個江蘇大運河沿線,文旅經濟勢頭正旺,多元化體驗式消費火熱。2024年,江蘇發佈“運載韆鞦”大運河主題遊徑,串起運河沿線漕運遺跡、水利工程和古城古鎮。

  千年運河,流淌不息。江蘇作為大運河起源地和申遺牽頭城市所在省份,始終保有守護歷史、傳承文化的強烈責任擔當。唯有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才能讓“流動的文化”因生動而流動,因流動而煥發勃勃生機。

  利民為本,讓兩岸人民“致富”“幸福”

  一條大運河的江蘇段,同時串聯起揚子江城市群、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海經濟區,輻射沿海經濟帶,對接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戰略地位可見一斑。

  千百年來,運河始終滋養著沿岸的江蘇大城小鎮和百姓人家。在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人們守護運河,運河守護民生,這條流動的文化之河得以進一步彰顯其“致富河”“幸福河”的經濟和民生屬性。

  一河通,百業興。運河姓“運”,“運輸”是運河基本的經濟功能。江蘇段是京杭大運河通航條件最好、船舶往來最密集、經濟社會效益發揮最明顯的段落,常年有13個省份的兩萬多艘船舶在運河江蘇段運輸航行。

  水利萬物,貴在利民。蘇南運河無錫段“三改二”疏浚工程今年5月投入使用,2000噸級船舶可全天候暢行京杭運河江蘇段。江蘇已形成長江橫穿東西、京杭運河縱貫南北的二級及以上航道“十字形”主軸。隨著河海聯運網絡的日益完善,大運河更是通江達海,邁步走向世界。

  中天鋼鐵公司淮安項目常務副總經理萬文華表示,公司産品原材料往往需要沿運河從常州運往淮安,製造完成後再通過水路發往膠東半島等市場,水運成本僅為公路運輸成本的十四分之一。

  傳承水文化,發展水經濟。“流金淌銀”的大運河江蘇段,以源源不斷的澎湃活力惠及兩岸人民,成為百姓的“致富河”“幸福河”。

  9月10日,隨著赤山湖灌溉工程的入選,江蘇已擁有裏運河—高郵灌區、洪澤古灌區等4項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幾乎每項遺産都與大運河密不可分,先民智慧至今仍在發揮效用。

  悠悠古運河,滋養著千百年來富甲東南的“魚米之鄉”。在高郵,從車邏鎮三十里鋪到界首鎮子嬰閘,通過閘、洞、關、壩等水工設施,源源不斷的運河水灌溉了52萬畝農田,年均糧食産量達到4.5億公斤。

  大運河由人民創造,也應更好地造福人民。江蘇推動包括清潔航運、流域治理、風險防範等治理模式在內的“無廢運河”建設,積極改善運河沿岸的生態和人居環境。

  邳州大運河濕地公園、揚州邵伯古鎮運河文化生態公園、江陰錫澄運河公園、蘇州吳門望亭運河公園……運河沿岸的生態公園數不勝數,古老的運河水暢河清,岸潔景美。

  除夕夜,央視春晚分會場設在大運河邊的無錫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和惠山古鎮。歷史文脈與現代文明相輝映的新圖卷,吸引萬千遊客前往有著“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美譽的無錫打卡探訪。

  在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研究員劉懷玉看來,大運河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精神紐帶,中華文明的傳承之河,充滿活力的經濟之河,繽紛多彩的旅遊之河,生機勃勃的生態之河,造福百姓的民生之河。

  千年古運河,今朝氣象新。一幅經濟繁榮、産業興旺、社會和諧、環境優美、人民幸福的美好生活圖景在江蘇的大運河兩岸徐徐展開。這條從歷史深處流淌而來的河流,正從古老流向年輕、從當代流向未來。(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于鋒 陳潔 馮圓芳 顧星欣 馮海青)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