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雲南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      雲南自貿區
雲南全面提升防震減災救災能力
2023-05-26 09:03:46來源:雲南日報編輯:張科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完善體制機制 健全應急預案 抓好防範應對 我省全面提升防震減災救災能力

  近年來,雲南省積極推進防震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應急預案健全完善,持續提升監測預警水準,增強建築抗震韌性,加強救援隊伍建設,做好物資儲備保障和應急通信保障,抓好防範應對處置,扣緊“防”“救”一體,統一指揮、高效快捷、上下貫通的防震減災救災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雲南是我國地震防範應對任務最為艱巨繁重的地區之一,地震頻度高、震級大、分佈廣、災害重。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防震減災工作,嚴格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防震減災救災的重大決策部署,全力推動防震減災救災工作高品質發展。

  健全完善體制機制。近年來,我省出臺雲南省“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印發進一步健全完善防震減災救災體制機制的實施意見,整合成立擴充抗震救災指揮部。開展抗震救災指揮部體制機制運行評估,推進地震災害應急管理體系、災害風險防治體系、應急救援指揮體系等建設,健全完善地震災害防範應對各項工作機制。同時,加強應急預案建設,構建覆蓋省、州、縣、鄉、村五級,涵蓋各行業各領域,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地震應急預案體系。修訂印發雲南省地震應急預案,完善兵力需求對接、救災物資儲運等專項預案和雲南省重特大地震災害應急處置工作方案。制定演練制度,明確標準,督促指導各地開展應急演練,成功舉辦了“雲震應急—2022”等應對處置重特大地震演練。

  突出“防”字,著力提升監測預警水準,增強建築抗震韌性。我省率先在全國建成由1660個臺站、1個預警中心、16個信息發佈平臺、746套預警終端組成的預警系統,具備同時向全省1000余萬用戶提供電視預警服務的能力,地震預警信息産出達到秒級水準。特別是漾濞6.4級地震後,在全國首次實現預警終端報警和大規模電視預警。創新建立“三級組織”“四道防線”的震情監視跟蹤工作體系,全省地震監測能力達1.4級,地震監測預報品質連續18年保持在全國前三名。

  增強建築抗震韌性,推進城市(縣城)抗震防災規劃編制實施。累計完成全省95個城市(縣城)抗震防災專項規劃編制,實現高烈度設防區縣城抗震防災專項規劃全覆蓋,覆蓋率居全國首位。健全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監督管理機制,將超限高層建築、採用隔震減震等新技術或者新材料的建築工程和重要公共建築納入抗震設防專項審查範圍,有效提升建築工程抗震防災能力。深入推進隔震減震等抗震技術應用,基本實現位於高烈度設防區新建學校、幼兒園、醫院等建築工程隔震減震技術全覆蓋,全省既有隔震減震建築工程佔全國總量的60%以上。

  加強防災減災人力和物力保障。2022年省級財政安排1.5億元,用於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建設,鼓勵社會救援力量發展,逐步提升基層應急響應能力,全省形成了2600支共11萬餘人專兼結合的救援隊伍。著力做好物資儲備保障,完善救災物資生産、儲備、調撥和緊急配送機制,加大物資儲備投入,擴大高原高寒、高山深谷等偏遠地區、高風險地區儲備規模,在重點危險地區鄉鎮、村組適當前置物資儲備,與京東物流、郵政快遞等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形成調運快捷的物資儲運網。2022年,省級財政安排1億元,補充採購救災物資46萬餘件。建成救災物資儲備庫138個,儲備中央、省、州、縣救災物資共計40余個品類310.72萬件,可滿足100萬人次的應急需求。

  加強地震應急通信保障網絡建設。我省橫向打通應急、地震、消防、公安等14個部門網絡鏈路,完成省州縣三級指揮信息網絡頻寬擴容,為16個州(市)、63個縣(市、區)配備衛星移動平臺,全省配發1710部衛星電話,為3.6萬應急系統工作人員、鄉鎮領導、村組災情信息員手機端安裝應急通信系統,在災害多發地區建成81個“超級基站”,在8個重點州(市)配備短波電臺,可以滿足3000公里內的數字或模擬短波語音通信,全面夯實抗震救災通信保障基礎。

  在全省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以來,我省有序有效應對處置墨江5.9級、漾濞6.4級等11次破壞性地震事件,妥善安置受災群眾,及時恢復災區生産生活秩序。漾濞6.4級地震的成功應對被應急管理部評為2021年全國應急救援十大典型案例。

  下一步,我省將持續健全完善抗震救災指揮體系,加大以綜合性消防救援力量為主體、專業救援力量為骨幹、軍隊救援力量為突擊、航空救援力量為支撐、社會救援力量為補充的“五位一體”的救援體系建設力度,全面提升大震巨災攻堅打贏本領。(記者 朱丹)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