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天水市秦安縣第五小學以“激發科學興趣、培養創新思維”為目標,著力打造開足科學實驗課程、拓展科普實踐空間、搭建創造平臺“三維推進”模式,讓科學教育“活起來”,為校園注入蓬勃的科技活力。
學校將科學課列為“重點保障課程”,配齊配足實驗器材,推出每週1節理論課與1節實驗課相結合的“1+1”教學模式,讓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結構、用電路模組組裝簡易機器人,通過200余個趣味實驗項目,將課本知識轉化為親手驗證的奇妙科學現象。
學生在放大鏡下觀察植物
在開啟課程的基礎上,該校高度重視科學實踐體驗活動。日前,該校組織師生走進秦安縣第二小學省級科普教育基地,讓孩子們觸摸火箭模型、體驗VR太空漫遊,在“月球種植艙”前討論植物生長條件,通過“校際聯動”的科普模式,既打破校際資源壁壘,又以沉浸式體驗點燃學生科學熱情。
在甘肅省青少年科技大賽期間,輔導教師帶領參賽隊員參觀省科技館,對基礎科學、生命科學、地球宇宙科學進行初步了解,開啟了一場奇妙的科學之旅。“我將來要設計一艘能登陸火星的飛船。”三(1)班學生趙若君在研學日記裏寫道。
“家庭實驗室”項目展出的學生作品
學生作品展示
近日,校園文化長廊變身“科創博覽會”,用液壓原理製作的挖掘機模型、用輪軸原理製作的升降電梯、用廢舊紙箱製作的智慧垃圾分類箱、太陽能驅動的小風扇、聲控感應檯燈……在此亮相的500余件學生作品源於學校每月開展的“家庭實驗室”項目,也是科學教師佈置的“雙減”家庭作業。
“我平時就喜歡玩機械裝置,所以就有了這個想法,老師幫我改進了設計方案。”四(1)班學生徐梓宸向大家展示他的“液壓機械臂”作品時説。
學生作品展示
學生們參加科普基地研學行活動
“通過‘課堂 - 實踐 - 創造’的‘三維推進’模式,豐富多彩的科學活動既充實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又激發了學生探究科學奧秘的濃厚興趣,科學教育實現了從‘知識灌輸’向‘素養提升’的轉變,近一年來學生科技競賽獲獎數量同比增長40%。”校長成旺林表示,“今後還要積極創造人工智能教育條件,拓展思路,在培養學生動手習慣和創造精神的基礎上,不斷提升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文/圖 閆鎖田)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