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才匯智共成長——人才生態的“成華表達”
2025-08-26 15:34:04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鄧超責編:馮巧鳳

  如果你是千里馬,這裡有最好的伯樂,如果你是逐夢者,這裡就是圓夢場,如果你是平凡大眾,只要樂於奉獻、擁有一技之長,就會獲得城市禮遇。

  作為成都東大門,成華區深入實施“人才強區”戰略,人才發展新機制從給優惠的“1.0版”,給機會的“2.0版”向營生態的“3.0版”迭代升級:“量身定制”的扶持政策、“真金白銀”的科研資助,為頂尖人才搭建施展抱負的淩雲舞臺;從種子孵化到産業加速,為創業者提供全週期護航,讓夢想照進現實;無論是精研技藝的非遺傳承人,還是溫暖城市的網約車司機、快遞小哥,成華以包容之懷,讓每一種才華都被看見。

  築巢引鳳 給千里馬一片草原

  “來成華後,最急迫的是安家落戶的問題,接下來的事情才能順理成章地辦理。沒想到,春節剛過,在成華區相關部門的幫助下,我們一家三口只用到公安局跑一趟,戶口和身份證很快就辦下來了。”2022年,作為國家級人才引進至成都理工大學的李超教授,至今仍對這座城市的“速度與溫度”記憶猶新。在他看來,成都成華區對高端人才的誠意,就藏在這些“落地即安家”的細節裏:不是等風來,而是送春風。

聚才匯智共成長 人才生態的“成華表達”_fororder_圖片-1

李超教授團隊進行學術攻關 供圖 成都理工大學

  李超選擇成都理工大學,源於一場“雙向奔赴”。作為中國地質學科“三駕馬車”之一,該校沉積地質學與油氣資源專業與他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前輩積澱的學術底蘊、學校‘給編制、建團隊、搭平臺’的全力支持,讓我能心無旁騖搞科研。”李超説,成都成華區更配套相應的科研經費,就像為種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好的人才環境和機制讓人才優勢得到發揮。2023年,李超團隊在《Nature》期刊發表成都理工大學建校67年來首篇正刊論文;2024年,他斬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延續資助項目(全國僅41人),更成為首位榮獲國際沉積學家協會“瓦爾特獎章”的華人科學家。“這份榮譽屬於團隊,更屬於成華這片創新熱土。”2024年,李超入選區級“産業教授”項目,由成華區主導,持續深化“産學研”合作。如今,他領銜的實驗室已吸引幾十名優秀青年學者加盟:“過去我們説‘孔雀東南飛’,現在人才往成都東大門跑不是沒有道理的。”

  傍晚的東郊記憶,工業遺存與霓虹燈光交織,滿負荷工作一天后,李超常與家人散步至此,吃一份地道川菜,看一看繁華的都市,順便走路鍛鍊。偶爾,週末的北湖公園,他和家人點一杯清茶,映著粼粼波光,享受一份休閒。“沒有壓力的環境,反而催生最好的靈感。”這名“新成華人”説,這個城市既有創新基因,又讓人在奔跑時聞見花香,推窗見雪山的詩意更讓他找到故鄉般的歸屬感,四通八達的國際航線讓全球合作夥伴“直飛蓉城”,成為他在成華安居樂業的加分項。

  從“一人落戶”到“團隊紮根”,從“實驗室突破”到“産業鏈賦能”,李超教授的感受正是成都成華區“人才發展新機制”的生動注腳。近年來,成都成華區創新實施“産業教授”計劃,開拓校院企地合作新路徑,從科研攻關、人才培養、成果轉化三個維度持續發力,推動科技創新策源和成果轉化,實現人才發展、科技發展和産業發展“三輪驅動”。

  圓夢青春 年輕人創業的沃土

  “5年前,團隊只有10多人,如今,公司有120多名年輕人,形勢看好,證明我們當初選擇成華是正確的。”成都三是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杜戊談起創業歷程,語氣中充滿信心和力量。

聚才匯智共成長 人才生態的“成華表達”_fororder_圖片-2

三是科技生産線 供圖 四川成都成華經濟開發區

  2020年,看準機器人産業風口,這名從中科院走出來的成都青年毅然返鄉創業。杜戊説:“成都成華區有完整的機器人産業鏈,還有‘説來就來’的交通優勢,成都東站、雙機場都在‘家門口’,客戶往來洽談業務非常方便。”就是這樣的“硬性條件”讓杜戊決定將企業落戶成華。

  “缺資金拓市場?政府幫忙對接資源!缺人才?區委人才辦帶隊國內名校精準招引!缺客戶?園區帶隊全國招商!”杜戊説,成都成華區的“悅東驕服務直通車”讓他印象深刻,成都成華區委人才辦會同園區管委會定期上門服務,不是走形式,而是真解決問題,申請研發及人才補貼時,工作人員甚至加班幫著整理材料。

  “尤其是這5年,成都成華區對年輕人的吸引力直線上升。”杜戊説,成都的“公園城市”底色加上成華區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讓年輕人願意往這裡奔。成都成華區給年輕人的不只是一塊創業敲門磚,更是一張與城市共同成長的“長期票”。如今,他常受邀分享創業經歷:“我告訴學弟學妹:成華區,值得年輕人‘押上青春’。”

  三是科技的創業經歷正是成都成華區引才密碼的寫照:以“全生命週期”創業服務體系為依託,做創業者前行路上的同行者、支持者與見證者,用産業鏈吸引人、用真服務留住人、用好生態滋養人,甘當企業的“後勤部長”,讓年輕人輕裝上陣。在成華,創新創業不是孤獨的遠征,而是一場“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共生,從第一步到每一步都全程相伴。

  百花齊放 平凡人也有大舞臺

  淩晨的成華街頭,曾令彬穩穩地將車停靠在醫院急診門口,小心攙扶行動不便的老人下車,又默默將後備箱的輪椅搬出。這名首汽約車平臺的普通司機,駕駛座就是他的“舞臺”,安全行駛70萬公里、服務零投訴的業績,是他用方向盤寫下的“專業證書”。憑藉這份過硬技能與熱忱服務,曾令彬不僅贏得乘客讚譽,更在成華區紮下根、放光彩,生動詮釋“你有一技之長,城市就有你的位置”。

聚才匯智共成長 人才生態的“成華表達”_fororder_圖片-3

網約車司機開展志願服務活動 供圖 成都成華區委組織部

  2016年踏入網約車行業,曾令彬便以“匠心”自我要求。服務中,他化身“暖心嚮導”:耐心解答路線、主動搬運行李、雨天備傘、乘客遺忘物品即刻送回……點滴細節匯聚口碑,他相繼榮膺2020年度“成都市優秀網約車駕駛員”、2021年“蓉城先鋒·暖心暢行”最美司機稱號。乘客一句“坐曾師傅的車,安心!”便是對他專業價值的最佳肯定。

  曾令彬的“一技之長”不止于駕駛。他視車廂為連接社會的紐帶,積極投身公益:高考季化身“愛心送考俠”,護航學子追夢路;大運會和世運會主動請纓加入保障車隊,為裁判與參賽選手築起“安心運輸線”。

  曾令彬的付出被城市溫柔“看見”並真誠回饋。因其突出表現與積極追求,2024年,他被吸納為中共預備黨員,成華區黨組織的培養與關懷,為他注入前行動力;作為2024年“成都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他享受到成華區提供的福利保障,真切感受到“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城市溫度;“蓉城先鋒”的榮譽、成華區的“送溫暖”、“送清涼”行動讓他深感作為新市民的認同與尊嚴,真切體會到在這個城區“有為就有位”。

  在成華,許多普通人用微小的力量,像熒光一樣照亮城市的角落,同樣受到“禮遇”。

  從服務者、手藝人,到榮膺各級獎項的行業標杆,他們的成長軌跡是個人技能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的鮮活樣本。在成華,只要懷揣匠心、樂於奉獻,一技之長便是融入城市、成就價值的通行證。每一名平凡人的奮鬥都在為成華注入活力,而每一次認可與回饋,都讓“活力成華”的底色更加溫暖動人。(文 李勇)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