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深度融合,8月25日,“重回李莊 賡續文脈”同濟大學開學第一課在宜賓李莊古鎮開講。來自四川、福建、雲南、山西等多省市的30余名同濟大學2025級新生代表及宜賓市二中、李莊中學學生代表齊聚一堂,開啟一場尋根問道、砥礪初心的思政實踐之旅。
師生們在同濟大學當年的辦學舊址——東嶽廟前合影 供圖 宜賓市委宣傳部
長江之畔,李莊這座千年古鎮曾在抗戰烽火中毅然張開臂膀,接納了顛沛流離的同濟大學等10多家學術機構與文化單位。“李莊是同濟的第二故鄉。這份患難與共的情誼早已刻入血脈。”同濟大學黨委副書記曹靜在主題講座中以“雙向奔赴”的故事揭開序幕。85年前,李莊鄉親以“同大遷川,李莊歡迎”的誓言,為師生撐起求學凈土;同濟則用醫術解除川南百姓病痛、用發電機點亮李莊首盞電燈。百餘年來,同濟以“同濟天下、崇尚科學”為訓,李莊正是這一精神的“活課堂”。
新生們在中國營造學社陳列館參觀 供圖 宜賓市委宣傳部
循著歷史脈絡,同濟大學檔案館館長鄒曉磊以“何以同濟——危難之際的同濟風骨”為題,回溯校史中堅守學術、為國擔當的歲月;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施騫則聚焦“新基建與智慧社會價值創造”,將科技報國的現實路徑娓娓道來。
同濟大學四川校友會會長雷志彬的黨課以農村新生入學經歷切入,坦言曾因差距心生自卑,後以敬畏之心融入同濟與上海。他寄語學子“大學最該珍惜時間、積累知識,知識是最能改變命運的力量”。
2005年至今,同濟大學已選派109名優秀學生赴李莊中學支教,播撒知識火種。曹靜表示,本次開學第一課形式卓有成效,未來將持續傳承,推動更多的同濟與李莊師生同上一堂課,深刻體悟個人價值、命運與國家命運的緊密相連。
宜賓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正如“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這場以李莊烽火歲月為底色的“開學第一課”,正是一堂直抵心靈的“行走的思政課”。它讓沉睡的歷史記憶甦醒為鮮活的精神養分,讓“家國情懷”從課本的文字化為觸手可及的使命擔當。(文 馮嵐彬 常梓茗)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