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印象裏,養蠶可是個費時費力的精細活,桑園採葉、手工喂蠶、人工控溫,每一步都離不開人力。但在宜賓市高縣慶符鎮黃桷社區的智慧大蠶棚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從喂料、上蔟到採繭,全程機械化作業。在這裡,科技正成為助力蠶桑産業提質增效的新引擎,助力當地群眾走出一條致富“新絲路”。
自動投喂生産線 供圖 高縣融媒體中心
智慧蠶棚 “科技范”重塑養蠶新場景
在這座科技感十足的智慧大蠶棚,成排整齊排列的智慧化養蠶架,室內自動補濕器、通風系統一應俱全,搭載的“蠶房管家”系統,可自動調節棚內溫度、濕度、通風等環境參數,為蠶寶寶營造出一個“恒溫恒濕恒氧”的舒適生長環境。
到了餵養時間,棚內全然不見蠶農穿梭其間投喂,取而代之的是一台有序運轉的投料機。工作人員只需將桑葉放置到進料口,啟動按鈕,蠶匾便會隨傳送帶有序移動,桑葉則通過另一條傳送帶輸送至蠶匾上方,經滾刷均勻鋪撒,5個人不到1小時便完成15張4齡大蠶的飼喂工作,全程流暢高效,還能精準把控投料量,讓每只蠶寶寶都能“吃飽吃好”。
自動投喂生産線 供圖 高縣融媒體中心
“以前在家養2張蠶,兩個人從早忙到黑,現在5個人盯著設備,輕輕鬆鬆就能喂15張。”蠶棚負責人嚴增彬介紹説,傳統養蠶不僅勞動強度大,還受天氣、人工操作差異影響,蠶繭産量和品質常不穩定。如今,這座智慧化養蠶大棚配備自動喂料機、上蔟架、摘繭機等設備,從養蠶、上蔟管理到摘繭,實現全程機械化、自動化,哪怕養50張蠶,幾個人也能輕鬆搞定。棚內溫度、濕度自動調控,蠶病少了,結的繭又大又白,産量和品質實現雙提升。
智慧化養蠶架 供圖 高縣融媒體中心.
村企共建 新模式激活産業新動能
蠶桑産業是黃桷社區的支柱産業,全社區桑園面積達1200畝。傳統養蠶需要依賴大量人力,耗費精力多、效率低,如何從飼養方式中尋求突破,提升養蠶效益?
2024年,村集體公司發揮資源整合優勢,與四川新絲路繭絲綢有限公司通過村企共建模式,建成佔地750平方米的智慧化蠶棚,採用“村集體公司+企業+蠶農”模式,由企業提供技術支持,蠶農以“借場養蠶+協作務工”的方式深度參與,不僅可以把自家蠶放到大棚飼養,享受機械化帶來的便利,還能通過協助村集體公司進行飼養、管理等日常運營工作,賺取務工費用。
“以前在家養蠶,量少還累,現在把蠶養在智慧大棚,省心不少,每天幫忙喂蠶還有工資可領。”蠶農巫元莉依靠智慧蠶棚提供的場地,每季飼養3張蠶,除了務工抵扣的場地租賃費,每季還有1000多元的額外收入。“一份力氣掙雙份錢,日子越來越有奔頭。”看著蠶匾裏白胖胖的蠶寶,巫元莉笑得合不攏嘴。
一組數據見證效益變化:智慧大蠶棚啟用後,單季能飼養20張蠶種,每年可養6至8季蠶,勞動力成本降低超50%,蠶繭增産約10%,截至目前,已帶動村集體公司營收近40萬元。越來越多蠶農嘗到科技甜頭,主動學習應用新技術,蠶桑産業活力盡顯。
從“靠天吃飯”到科技護航,從勞力密集到高效智慧,黃桷社區的蠶桑産業正以全新姿態,在致富路上加速前行,為更多地區産業升級提供“智慧養蠶”的示範樣本。(文 羅景萍 陶坤)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