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佳縣生態治理:憶往昔“一片荒漠無炊煙”看今朝“綠樹成行滿堂春”

2018-09-09 17:00:45|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王菲|責編:陳夢楠

  編者按:天道酬勤,春華秋實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週年。40年來伴隨著改革的春風,陜西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對陜西提出的“追趕超越”定位和“五個紮實”要求,緊抓“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用心講好陜西故事。近日,圍繞改革開放40週年,國際在線陜西頻道特策劃“改革開放四十年 見證魅力榆林”主題採訪活動,走進榆林各個區縣,了解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榆林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風貌、新成就。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羅赟鵬):9月4日,國際在線陜西頻道走進榆林市佳縣,探訪佳縣生態環境40年來如何從“石山帶土帽 一片荒漠無炊煙”轉變為“藍天白雲 綠樹成行滿堂春”。

  榆林市佳縣地處陜西省東北部、黃河中游晉陜峽谷中段西岸,毛烏素沙漠最南緣。在氣候方面,佳縣深處內陸,屬暖溫帶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短促溫差較大,日照時間長,光熱資源較豐富。

  按區域劃分 多項目整合 建立多效能防護林體系

  四十年前,佳縣的地貌特徵是東南地區“石山帶土帽”,西北地區為“一片荒漠無炊煙”。三北防護林建設體系啟動,佳縣被規劃為建設範圍之內。佳縣開展了史無前例的造林大運動。1978年成立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規劃小組,組織專業技術隊伍深入農村,奔赴山頭地塊,按區域、地類、植被分佈將佳縣境內的土地劃分為三大立地類型區,即北部為丘陵片沙區、中西部丘陵溝壑區、東南部黃河沿岸土石山區。

  北部片沙區:建設以防沙治沙為目的的防護林體系

  北部片沙區的治理採用先易後難,喬灌結合的治理措施,喬木選用楊樹作為先鋒樹種,灌木以沙柳、沙蒿、紫穗槐為首批上沙造林樹種進行了大面積營造。截至2017年,北部丘陵沙區建立防護林體系2萬公頃,與1977年底相比造林面積增加了10.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6.8%,扭轉了沙進人退的逆性生態局面,實現了人進沙退的良性生態環境。沙漠治理效果達到固定半固定狀態。在治理的同時,也總結出一些包括前擋後拉等行之有效的技術措施。

  

  沙地造林(供圖 榆林佳縣林業局)

  中西部丘陵溝堅區:營造以保持水土為目的防護林體系

  佳縣中西部為黃土丘陵地帶,水土流失嚴重。三北防護林建設進程中,中西部丘陵溝堅區根據“適地適樹、綜合治理”原則,大力營造水土保持林,山上栽植楊樹、刺槐,陡坡陡洼種植檸條,溝道河川栽植柳樹、楊樹。

  據了解,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中西部丘陵溝堅區共營造水土保持林4000公頃,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4.2%提高到目前的19.56%。曾在這個區城建立檸條採種基地10個,年産種量最多達到到30萬公斤,除滿足本縣造林需要外,累計向國家提供優質種子100多萬公斤。

  黃河沿岸土石山區:營造以棗樹為主的生態經濟林

  三北防護林建設初期,佳縣人民把黃河沿岸土石山區確定為建立以紅棗主的生態經濟林體系,動員廣大農民,抓住有利時機,大力發展棗樹,這些集中成片的棗林,不僅發揮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也大大改變了該地區的生態環境。

  據介紹,黃河沿岸既有石洼面積20多萬畝,歷來視為植物生長的禁區,列為暫難利用土地行列。從九十年代開始,佳縣人民嘗試開發石洼,壘石造田栽植棗樹。首先在佳縣螅鎮的荷葉坪村搞試點,村民張紀寧等五戶農民承包了石洼500多畝,苦戰三年,修石造田300畝,栽植棗樹1000多株,三年挂果,效果顯著。至此,佳縣人民政府組織專門機構對佳縣石洼進行系統規劃,並出臺了“個體承包、壘石造田,誰造田誰所有,誰栽樹誰受益,五十年不變”的石洼開發治理政策,大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從此向石洼要地、要效益的號角吹響。截至目前,黃河沿岸石洼區開發治理石洼5萬多畝,栽植以紅棗、花椒為主的經濟樹種150多萬株,不僅經濟效益可觀,社會、生態效益也尤為凸顯。

  

  沙地造林 林場職工用牛車運送苗木(供圖 榆林佳縣林業局)

  多項目整合,建立多效能的防護林體系

  從1999年開始,佳縣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採取多項目整合,將三北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治沙工程、百萬畝樟子松基地融為一體,建設多功能高效益的防護林體系。三北人工造林13.4萬畝,封山(沙)育林1萬畝;退耕還林荒山造林27.16萬畝,封育1.2萬畝;天然林保護工程人工造林0.8萬畝,封山育林3.6萬畝,飛播造林4.01萬畝。這些項目的整合實施,不僅擴大了三北防護林建設範圍,起到良好的防護效能,使佳縣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也給農民帶來更多的實惠。

  2002年至2018年,佳縣整合三北防護林項目、退耕還林項目、天然林保護工程項目資金,先後在榆佳302省道、佳吳公路、榆佳高速、沿黃公路、城區石洼、旅遊景區沿線及直觀坡面建設綠色通道,營造常青林帶280千米,主要栽植側柏、圓油松、樟子松等,這些樹木鬱鬱蔥蔥,長勢喜人,不僅大大改善了佳縣的生態景觀,也助力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

  截至2016年12月31日,佳縣土地總面積202995.8公頃,其中林地總面積87471.95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43.09%。森林面積39700.61公頃,其中喬木林面積25371.87公頃,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地14328.74公頃。治理沙化面積56萬畝,水源涵養面積24萬面,保護農田、牧場面積60萬畝,水土保持面積66萬畝,保護公路1200公里,森林覆蓋率為19.56%,林木覆蓋率達到69.2%。2001年佳縣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紅棗之鄉”榮譽稱號,2014年佳縣被國家發改委、林業局、環保部批准為全國第二批生態文明示範縣,2016年佳縣林業局榮獲國家林業局“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獎”,2017年金沙灣、白雲山兩個省級森林公園順利掛牌,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穩步推進。

 三分造林七分管護,只造不管等於白勞

  佳縣林業局總工程師任小東告訴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常言道‘三分造林七分管護,只造不管等於白勞’。為此,我們在建設三北防護林體系的同時,加強對現有植被資源的保護。加大宣傳力度,使廣大民眾充分認識到愛林光榮、毀林可恥。在林木密、易發生危害的區城設制宣傳標誌牌,人畜經常出入的地段配製圍欄,配置專職護林員,堅持天天巡山,發現問題及時查處。在植被稀疏,特別是土地易沙化,水土易流失的地段,採取封山或者封沙育林草措施,通過自然修復,人促育林恢復植被,提高防護效益。加大對偷牧、濫墾亂挖、濫採等人為破壞植被的行為,依照《森林法》《防沙治沙法》進行處罰,把林木管護納入法制化軌道。在森林面積大、林木集中分佈的區域的制高點建立瞭望臺,配備望遠鏡,指定專人時刻監控森林火情、火災,把森林防火工作提到重大議事日程,堅持‘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的原則,盡力做到林區無火災,即使發生火災也將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風雨洗征程,回眸滿堂春。伴隨著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榆林佳縣的三北防護林建設也走過了40個年頭。在防沙治沙,生態治理方面,佳縣按區域劃分、因地制宜,同時多項目整合、建立多效能體系,迎來了“藍天白雲 綠樹成蔭”,為佳縣生態建設交出了一份滿意的時代答卷。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