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戶外工種未發高溫津貼 專家:違法成本低

2016-08-15 14:24:27|來源:京華時報|編輯:王菲|責編:張琳瑞

  立秋已過8日,“秋老虎”威力不減,上周以來持續的悶熱天氣讓高溫津貼話題再次引發關注。現行的《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規定,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在35℃以上高溫天氣從事室外露天作業以及不能採取有效措施將工作場所溫度降低到33℃以下的,應當向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

  但記者近日探訪發現,仍有不少高溫作業人員並未領取到屬於自己的高溫津貼。為何高溫津貼總是遭遇執行難?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程延園表示,一方面由於宣傳普及不到位,很多人並不知道可以領取這項補貼,用人單位對於高溫津貼發放的具體標準及天氣條件等也不清楚;另一方面,出於對經濟效益的考慮,也有相當多的企業單位選擇規避這些政策。此外,勞動者在企業面前較為弱勢,不敢、不會主張權利,都是高溫政策難落地的重要原因。

  >>探訪

  多數戶外工種未發高溫津貼

  8月10日,當日預報最高氣溫為33℃,潮濕悶熱的天氣讓很多市民直呼“熱得受不了”。下午3點,記者來到豐台區方莊南路某建築工地,幾名工人正在藍色圍擋內施工。“我們幹活幹這麼久了,還沒有領到過高溫津貼。”據工人師傅介紹,他們此前並未領取過高溫津貼,儘管也知道自己可以享有此項權利,但他們也不知道應該向誰申請這項補貼。

  “我們每天工作10小時,早上是從7點開始到中午12點,下午從2點工作到晚上7點。工地上會給準備綠豆湯、藿香正氣水這些東西,但補貼是真沒有。”這名工人無奈地笑了笑。

  據記者探訪了解,除這些建築工人外,很多露天停車場的管理員同樣也沒有享受高溫津貼。在朝陽區一處露天停車場,兩名身穿黃色工服的管理人員告訴記者,自己沒有聽説過高溫津貼,工資裏也沒有這一項。

  除了像建築工人這樣的傳統戶外作業人員外,對於像快遞員、送餐員這樣的新型戶外作業人員來説,領取到高溫津貼的情況更是少之又少。

  “我早上得六點半起床,七點半提貨,八點半開始送貨。”一位快遞員告訴記者,他通常在晚上七點半下班,這意味著他一天的工作時間是至少十個小時,即使是中午,他們也得送貨,一般下午1點半送完貨物,然後在兩點的時候回網點吃飯,三點半繼續工作。這位快遞員表示,自己已經在公司工作了近三年,從未領取過高溫津貼,也沒有聽説過有其他的防暑降溫福利。

  此外,某外賣平臺的送餐員表示,他們同樣也沒有領取到高溫津貼。“就是上個月給我們每人發了兩瓶藿香正氣水。”“出門在外打工的,哪會講究那麼多。”

  當然,在有些企業,情況也有所不同。一名京東送貨員告訴記者,公司每年夏天會給員工發放高溫津貼,此外冬天也會發放防寒補貼,標準是每人每月300元,一年一共會發放6個月。

  另一家外賣送餐平臺的送餐員則表示,自己今年雖然領取到了高溫津貼,“但沒有去年多了,今年公司説是按照每人每月180元的北京市最低標準發放的。”該送餐員介紹,去年夏天,公司是按照每單8毛的額度給發放高溫津貼,“這樣算下來的話,一個月就能領到差不多500元的補貼,相比之下,今年的補貼就少多了,但好歹還是給發了。”據該送餐員介紹,今年入夏以來,公司遲遲沒有發放高溫津貼,後來經過大家集體反饋後,公司才告知稱今年將會按照北京市最低標準發放。

  >>分析

  違法成本低致使補貼發放難

  類似的情況不止發生在北京,事實上,全國各地幾乎每年都有用人單位未按規定足額發放高溫津貼的現象發生。根據此前媒體報道,2015年就曾有一位建築工人在網上發帖表示,自己看了媒體報道才知道高溫津貼這回事,而且,自己和200多位工友已經5年都沒領過高溫津貼。

  為何高溫津貼發放這麼難?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程延園表示,一方面由於宣傳普及不到位,很多人並不知道可以領取這項補貼,而用人單位對於高溫津貼發放的具體標準及天氣條件等也不清楚,這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程延園説,很多勞動者不了解相關法律法規,不知道自己可以享有這項福利,此外,有些用人單位對於高溫津貼的具體發放要求也不是很明確,“比如具體氣溫達到多少度算是高溫天氣,有些企業都還不是很了解。”另一方面,程延園認為,各地現行的高溫津貼標準並不算高,客觀來講,涉及的金額並不是很高,因此也無法引起用人單位足夠重視。此外,勞動者在面對用人單位時大多較為弱勢,不會合理主張自己的權利,也是導致高溫津貼執行難的原因。

  除上述原因外,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所所長張車偉此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高溫天氣的勞動保護主要依靠勞動監察部門、工會組織監督,監督管理工作比較乏力,懲處方面的欠缺使得用人單位違法成本較低,也是導致高溫津貼難以落實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支振鋒認為,高溫維權要有法所依,就要把相關的權利義務法律化,今後可以考慮將高溫津貼等高溫勞動保護措施列入《勞動法》,提高其執行效力。同時,要明晰監管責任,加大監管和處罰力度,保證政策的剛性和權威性。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