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歷博文創出新招 館企合作打造“復興鼎”凸顯絲路文化

2016-08-18 15:39:10|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菲|責編:張琳瑞

第四屆中國西安碑林書法藝術節開幕 全民共享“潑墨”樂趣

活動現場(劉江 攝)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楊舒曼):8月18日上午,陜西歷史博物館就文創拳頭産品——“絲綢之路復興鼎”舉行發行儀式。

  文物是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是文明發展的見證,承載著珍貴的歷史信息和文化記憶。據介紹,在“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帶動下,陜西歷史博物館文創産業秉承“把博物館文化帶回家、用創意連通世界”的理念,與陜西“秦藝坊”珠寶有限公司邀請社會知名人士肖雲儒、省文物局研究員尹夏青等專家歷經二年多考察論證,精心策劃,打造出“絲綢之路復興鼎”。

  鼎在古代被視為重要禮器,乃權利與等級、文明與誠信的象徵,文則國泰民安,鑄則政通人和。鼎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周朝時候,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的時候都以鑄鼎記載功績,因此,鼎被賦予了神聖的色彩。五千年來,鼎是中華民族歷史的見證,是中華民族的代表作品,是穩步發展、和平、富貴吉祥的象徵。三足立、基礎穩,圓腹鼓、納萬物。復興鼎的設計是以陜西出土文物西周大克鼎為原型,圖案反映了現代絲綢之路與古絲綢之路的文化縮影,鼎雙耳傳統龍紋是中華民族的象徵;鼎口沿下駝隊體現古絲綢之路的盛況——“駝鈴響三洲、絲綢傳真情”;鼎腹紋飾雲雷紋襯底,設計三個主圖案,正面圖案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長安,橄欖枝相托,象徵祈福世界和平、發展共贏的目標願望,兩邊分別飾輪船與高鐵圖案,體現“一帶一路”走向世界的盛況;鼎足上方飾獸面饕餮紋,是西周文化的精髓;鼎腹內側撰刻銘文,記載重啟絲綢之路的歷史性時刻。

  此外,為了體現工匠精神,提品質、創品牌,“絲綢之路復興鼎”採用傳統工藝“失蠟法”鑄造而成。失蠟法工藝起源於我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開創了絲綢之路,西方金銀器製作工藝傳入中國,受其影響,中國的金銀器製作工藝有了長足發展。“秦藝坊失蠟法熱鑄冷刻工藝”成為當時東西方技術交流的結晶,它以傳統手工工藝製作,循回往復、做工精細、工藝流程的綜合性配合洽到好處,從塑型翻模、壓制蠟型、焙燒脫蠟、澆鑄原型到熱鏨冷刻打磨拋光等30多道手工製作工藝傳承至今,作品具備了藝術品的獨一性。

  連結:

  習總書記提出要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2015年《博物館條例》的實施,進一步明確了提出鼓勵博物館挖掘藏品內涵,與文化創意、旅遊産品等元素相結合,開發衍生品,增強博物館發展能力的戰略方針。今年4月份國務院確定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開發的措施,並指出深度發掘文化文物單位館藏資源,推動文化創意産品開發,對弘揚優秀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