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復師:復原文明記憶的“魔術師”

2016-08-25 14:34:35|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菲|責編:張琳瑞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楊舒曼):近日,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網絡走紅,看似神秘的文物修復師也走進了公眾的視野,涌現出了一批像鐘錶修復師王津一樣的男神、女神。著眼三秦大地,坐標古都西安,坐擁“周、秦、漢、唐”等多件國寶級文物的陜西歷史博物館也“藏”著一批文物修復師,他們是復原文明記憶的“魔術師”,用精湛的技藝對話歷史,“穿越”千年。3月3日,記者“探秘”陜歷博,走進了這個鮮為人知的職業。

  修復工作要做到最小干擾、最大保護

  “文物是文化的載體、文明的體現。做我們這一行,首先要懂得敬畏,敬畏歷史,敬畏文物,敬畏先人,敬畏後人。”盧軒笑著説道。盧軒是陜歷博文物保管部文物修復科的副科長,西北大學畢業後就一直在陜歷博從事文物修復工作,以青銅器修復為主。談到十幾年的從業經驗,他認為修復工作就是使文物恢復完整的結構,讓文物保存更長的時間,做到最小干擾、最大保護。

  對於文物修復師而言,他們通常的工作就是對文物進行預防性保護、救命修復、展品修復和復原修復。盧軒曾參與過國寶級文物五祀衛鼎的修復工作。他回憶剛接觸衛鼎時,鼎身附有點狀的有害銹、石膏污染物、底部有殘洞等損害。根據經驗,有害銹危害嚴重,如果不進行緊急搶救工作,整個鼎都會被腐蝕成粉末。當時盧軒他們做出的搶救方案就是必須去除有害銹、去除石膏污染物,不對殘洞進行修復,以供後人研究和解讀。盧軒告訴記者,鼎底部的殘洞是歷史的印記,它見證了歲月的變遷,對於研究歷史而言不復原比復原更有價值。正如他所説,文物保護修復的核心就是保護文物所攜帶的信息。

  文物是有生命的,與其説是在修復文物,不如説是一次與歷史的對話。盧軒告訴記者,他常常在修復文物的過程去學習和獲取古人製作工藝的技巧,例如分析器物製作的材料、製作工藝的過程、了解不同時期古人的審美觀等等。不僅如此,他也在修復文物的過程中去感受和了解歷史,通過對五祀衛鼎的銘文解讀,他了解了西周的經濟制度;通過對多友鼎的銘文解讀,他知道了多友將軍跟隨周天子打敗了獫狁,獲賞後鑄此鼎以表紀念。這是這樣的“對話”,讓盧軒一次又一次沉迷在了青銅器的保護修復中。

  近幾年來,盧軒一直在主持修復保護慈禧太后“西巡”時用過的一張床榻。目前已經有了一個雛形,但是還有許多細節沒有完成。盧軒告訴記者,慢工出細活,對於細節的修復,不僅僅需要時間還需要精力去尋找最相近的材料,他希望排除掉南陽玉、藍田玉之後,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去找尋和田青玉是否最接近原物圍屏處的雲龍玉雕飾件,盡最大程度復原文物。

  文物修復保護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很多積澱。而國寶級文物本身往往就是那個時代的大師級人物得意之作。盧軒坦率的向記者説道,目前從事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的人並不是當代最高明的,或者説技術水準最頂級的個人或者團隊。所以,在國家日益重視文化傳承的今天,文物保護修復師們也在積極打開門戶,歡迎“各路神仙”來傳授絕技,以期待更好的做好工作。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