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群眾多打糧食打出好糧食是他最大的心願

2016-09-22 11:06:45|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菲|責編:張琳瑞

讓群眾多打糧食打出好糧食是他最大的心願

農技人員萬光輝。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把農作物新品種試驗,一做就是17年,並將作為一輩子的事業堅持下去,對於這種苦和累,萬光輝沒有想太多,他只記得,做了一輩子小麥品種選育試驗工作的父親萬勇,6年前因病去世的時候,留給他的那句話,“把這個要一直做下去啊!”。

  操勞了一輩子的父親,離開的那年是58歲,從此以後,為了讓群眾多打糧食,打出好糧食,新品種的試驗工作就一直是萬光輝一個人在努力著。10幾年了,自行選育培育出了小麥新品種“閻麥2037”、蔬菜新品種“閻豆1號”、“閻豆3號”等,今年萬光輝38歲了。

  9月20日,記者走基層武屯鎮東孫村,講述農技人員萬光輝和“種子”的那些故事。

  “去雄”工作需要足夠的耐心和細心

  4月,正是小麥拔節抽穗的時候,武屯鎮東孫村一場小雨後,大片綠油油的麥田隨風輕拂,讓農民們不禁憧憬收穫的幸福日子。

  只是這個時候,對萬光輝來説是最忙碌和辛苦的。

  蹲在麥田邊上,右手拿著鑷子,左手舉著放大鏡,萬光輝準備完成小麥的“去雄”工作,為研究“良種”做準備。

  30多粒的麥穗上,掐頭去尾,選擇性狀好的,萬光輝大概要給16粒進行“微創手術”。輕輕的剝開外面的綠殼,這個動作一定要小心,否則很容易將綠殼剝斷。剝開後找到柱頭上的三個比芝麻粒還小的絨毛狀雄蕊,用鑷子全部去掉。

  這個繁瑣的工作,需要足夠的耐心和細心,一個上午蹲在地頭4個小時,最好的情況下,萬光輝也不過能完成3到4個麥穗的“去雄”。

  雨後田地裏濕度大,相當悶熱,不知名的蚊蟲貼在滿是汗水的臉上,太癢的時候,萬光輝才會用手去拍,蚊蟲就黏糊糊的一動不動了;偶爾再撓下滿是紅疙瘩的腿,萬光輝沒有在意,他想多幹會兒。因為3天后,麥殼傷口基本癒合,

  要趕緊進行人工授粉。

  嫌麻煩,更不想耽誤時間,萬光輝連水都“懶”得帶。腿酸麻、腰也很痛,站起來的時候,萬光輝眼前有點發黑,差點栽倒。

  中午飯是饅頭加鹹菜,匆匆吃了幾口,萬光輝就又下地了,這10幾天裏,趁著麥子抽穗,他要完成800多個麥殼的“去雄”和“授粉”工作。

  一個小麥新品種,可能需要幾代甚至是十幾代後才能穩定下來,“閻麥2037”的研製,萬光輝用了12年的時間。“我的目標是讓它達到畝産1500斤左右”萬光輝説道。

  種子的比例是是幾十萬分之一

  6月麥子熟了,萬光輝的20余畝小麥試驗田裏單獨收穫,也開始分係打捆。和傳統收割機進入麥田的轟鳴場面不一樣,試驗田的收穫,因為品種多,需要記錄,完全要靠人工收穫這些後期研究用的“材料”。

  腰彎下、頭低下、汗流下……拿著鐮刀就這麼一捆一捆地割。麥田裏溫度極高,萬光輝的汗水能從頭上流到腳下,割麥時浮土飛揚,弄得人鼻孔中都是黑的。萬光輝心裏很清楚,這時候收穫的並非糧食,這都是他後期研究良種需要使用的“材料”。

  收割好打捆,一捆60多斤的麥子,萬光輝要把他扛到車上。麥芒紮在脖子上生疼,可能習慣了,這點苦在萬光輝看來算不了什麼。收麥的時間,一共要打幾百捆這樣的麥子材料,烈日下勞作,萬光輝撩起短袖,胳膊上的顏色那是黑白分明。

  麥捆的脫粒工作也完全是手工完成,用手一個一個搓麥穗,搓4、5個的時候,手就扎得不得了,吹掉麥殼,選擇飽滿度、大小均勻的作為下一次研究的“良種”。這個工作是在麥穗完全曬乾後進行的,每次收集完種子,萬光輝都累得腰酸背痛。

  這個工作“急”不得,萬光輝打趣道,“著急的話,晾在路上車一碾就行,那明年也就別想著種小麥了。”

  挑選種子後的麥子都當糧食賣掉了,種子的比例是幾十萬分之一,再加上十幾代後良種需要相關部門審核才能銷售給農民,所以10幾年的堅持,萬光輝並沒有因為掙到什麼“大錢”。

  只要熱愛一直堅持就會成功的

  從小就看著父親研究小麥種子,幫助農民增産增收;2000年部隊復員後,萬光輝就跟著父親正式進入了這個良種研究的領域。反復實踐加上刻苦鑽研,萬光輝自學八年,2014年12月還拿到西農大頒發的大專學歷。

  一年了好不容易做了幾個小麥雜交後代,萬光輝小心翼翼地晾曬在自家窗臺上,妻子回來後覺得新鮮,用牙咬了幾個“品嘗”了一下。這個舉動,讓萬光輝萬分的心疼,多少汗水才能換回幾粒種子,雜交種子可能8代、10代後才能穩定下來。

  爭吵過後,萬光輝坐在沙發上,平靜後他突然覺得很內疚,這麼多年了為了自己的研究,他沒有帶妻子和孩子外出旅遊過一次,陪家人的時間太少了。

  如果農民們自己收穫自己播種,種子沒有任何技術含量,就會越種越亂,越種越雜,最後“倒伏”和各種“疾病”就會導致小麥大面積減産。所以,研究種子,一年中,萬光輝好像就沒有閒的時候,麥子完了是玉米,中間還要研究蔬菜良種。在萬光輝看來,父親留下的事業,只要熱愛一直堅持就會成功的。“我研製的小麥種子現在,單株分蘗就分了46株”

  2006年萬光輝有了自己的農作物新品種試驗站,目前站裏有3個技術人員,年紀最大的是79歲的郭志坤。試驗站讓從事了50年良種研究的老郭看到一種希望——培育新品種後繼有人。

  “我對土地的感情太深了!”蹲在地頭,抓起一把黃土,萬光輝説,他覺得這裡面一定能長出一個好的品種,讓農民們多打糧食,打出好的糧食。(供稿人 馮長濤 編輯 王菲)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