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十幾萬粒種子貼出一幅老紅軍像

2016-10-24 10:12:05|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菲|責編:張琳瑞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宋安琪):《新語》曰:“至於神農,以為行蟲走獸,難以養民,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穀。”是説先民在生存壓力下,選擇發展農業,拉開了中華農耕文明的序章。以五穀(稷、麥、稻、黍、菽)為代表的傳統農業生産方式,是華夏民族傳承發展的強大基因。幾千年來,無論是宗廟祭祀、民間風俗還是詩歌咏誦,人們對五穀文化的崇拜與敬畏,從未敢怠慢。

  因著這樣的敬畏之情,民間産生了五穀畫。人們將五穀雜糧或植物種子,通過粘、貼、拼、雕等手法,經過特殊處理,變成畫作。“五穀畫”最早起源可追溯至盛唐,在當時具有祈盼國泰民安,五穀豐登的寓意。如今科技發展為農業提供了堅實有力的保障,原始的五穀情懷似乎開始被人們漸漸遺忘。

  於是,有人決定重拾對五穀的敬畏之情,用五穀畫詮釋人類與五穀之間的不解情緣。

  37歲的李博家住陜西西安,2006年他從電視上接觸到五穀畫。從小愛好書法繪畫的他對藝術有著一種天然的粘性。五穀畫原料真實天然,深深吸引了這位生於黃土地之上的西北大漢。“我換過很多工作,卻始終沒放棄工藝美術,我知道這行不賺錢,但我就是喜歡,沒辦法,就像逃不過的宿命。”李博説。

  2007李博通過網絡找到了“陜西五穀畫第一人”張景林老師,跟隨他學習五穀畫製作。

  李博認為,任何純天然的植物種子都可以是五穀畫的原料。他平時作畫的書桌上擺放著50多種穀物,而這只是他原料的一部分。“糧食文化是陜西文化的根源,以穀物和藥草種子作畫,既是對自然的一種嚮往,也是出於對天地的敬畏。”

  買回來的穀物種子首先得進行防腐、防霉和防蟲處理進而晾曬。然後根據草稿的構圖、風格、線條選用不同明暗、色彩的穀物進行張貼,每粒種子均用原色,保持五穀畫的自然清新。李博的五穀畫藝術風格多樣,包括國畫、油畫、裝飾畫、圖案等系列。“國畫系列注重寫意傳神,以結構組織為主,色彩明暗為輔,濃淡相生。所以在選穀子時就不光得注意顏色,還得注意光澤。而油畫系列用色講究,立體感強,用花草五穀剛好可以完美的展示它毫無矯飾雕琢的感覺。”李博説。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