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養補貼變家政護理 殘聯:將做好解釋

2016-11-25 10:10:58|來源:西部網|編輯:王菲|責編:張琳瑞

  原標題:西安殘疾人安養補貼由現金變家政護理引爭議

  家住西安市雁塔區電子二路社區的王女士(化名),家裏有一位重度殘疾的孩子。昂貴的醫藥費讓家裏非常困難。所以,每年能從社區領到2400元的補貼讓她感到非常溫暖。可最近有愛心機構頻頻聯繫她,説以後這個錢不發了,改為指定機構提供家政護理服務,這讓王女士有些難以接受。

  安養補貼由現金變為家政護理引爭議 監護人:能否讓我們自己選擇

  王女士説,兒子今年33歲了,從小患有自閉症,後來發展到精神分裂症,一直是自己在家照顧。他這個家庭是單親家庭,每個月只有不到兩千元的家庭收入,所以日子一直過得很艱難。2013年開始,社區通知每個月給他兒子可以發居家安養補貼。

  殘疾人家屬 王女士:“每年發一次,原來每個月是120塊錢,後來從前年漲到了200塊錢,一年到年底的時候就是2400塊錢。”

  今年8月份,王女士接到一家服務機構電話,説可以提供家政和醫療護理服務。當時她正陪著孩子在醫院住院,所以就沒有讓人上門服務。

  殘疾人家屬王女士:“每隔幾天就有這個機構給我打電話,就説他們上門要給我們孩子提供服務,説包括搞衛生啊、擦玻璃啊、搞家務、幫你買些東西啊,還有就是説有針灸、查體之類的。”

  王女士隨後聯繫了她所在的社區、街道辦以及西安市雁塔區殘聯。了解到從今年開始,殘疾人居家安養補貼不再發放現金,改為政府購買服務。但對於每月花200元購買的服務內容,王女士有些看法。

  殘疾人家屬王女士:“我們每年就擦一次玻璃,我們自己能幹我們儘量自己幹,因為孩子常年要吃藥、要治病,這個開銷特別大,用一些醫療方面,買一些米麵油啊,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和王女士一樣,董女士和葉先生也都是殘疾人的家長。他們認為,殘疾家庭本身經濟負擔重,一年2400元的補貼款基本上就是一個月的家庭收入,可以購買米麵油,也能支付點醫藥費,如果一定要花在家政護理服務上,讓他們認為無法接受。

  殘疾人家屬董女士:“我們不需要上門服務,我們有能力自己把家裏打點好,所以我們需要現金支付,不需要服務支付。”

  殘疾人家屬葉先生:“至於服務性的父母會操勞,會照顧好的,就是經濟上花費太大,壓力太大。”

  為此,記者來到西安市雁塔區電子二路社區,工作人員表示,前兩年他們確實代發過補貼款,但今年的補貼形式已經不再發現金了。

  西安市雁塔區電子二路社區工作人員:“往年都是給發錢,今年改成是家政護理。”

  記者:“有一些醫療,有一些生活照顧?”

  西安市雁塔區電子二路社區工作人員:“嗯。”

  在西安市雁塔區電子城街道辦,記者也沒能看到關於殘疾人居家安養補貼改變形式的相關文件,工作人員表示,他們也是在參加雁塔區殘聯的會議上領會相關精神後貫徹執行的,詳細情況需要向區殘聯了解。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