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城上月升級樓市調控 房地産市場望持續降溫

2016-12-07 10:50:59|來源:中國新聞網|編輯:王菲|責編:張琳瑞

  距離“9·30”樓市調控兩月有餘,多地樓市調控步伐並未停止。據記者不完全統計,11月份,有11個城市升級調控政策對樓市進行收緊,上海超越北京、深圳,成為限購限貸舉措最嚴厲的城市。業內人士預計,12月份熱點城市房價漲幅將收窄,進而促使房地産市場繼續回歸理性。

  11城上月升級樓市調控政策

  據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統計,11月份,11個城市出臺了樓市調控政策,或加碼調控,例如上海、天津、武漢、成都、杭州等;或出臺文件規範經營秩序,例如,西安、南京于11月14日夜間發文加強市場整頓。

  “自從9·30開始,全國各地已有超過24個城市出臺了50多次樓市調控措施。”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稱。

  從調控內容來看,多數調控加碼的城市,都著眼于貸款政策的收緊和嚴格落實。例如,11月10日起,杭州進一步實施住房限購措施並上調公積金貸款首付比例;11月15日,深圳要求,職工家庭二套房公積金貸款最低首付比例從30%升至70%;隨後,東莞、福州出臺調控新政,提高職工公積金貸款的最低首付比例。天津也明確,非津戶籍家庭若在市內六區和武清區範圍內購買首套住房,最低首付比例為40%;其他區域最低首付比例30%。

  從首付款比例來看,上海樓市的限貸政策已經與北京“看齊”,但對於二套房的認定,上海採取的“認房又認貸”,較北京的“認房不認貸”更為嚴格。自11月29日起,上海居民家庭首次購房,商貸首付比例不低於35%;購買二套房(包括上海無房但有貸款記錄者)商貸首付最低50%,購買非普通自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於70%。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上海房貸門檻之高,已躍升為北上廣深4個一線城市首位。“上海此輪調控直擊信貸、房價等核心問題,對於高杠杠買房等行為有一個較為明顯的管制影響。”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對記者表示。

  樓市成交量創近18個月新低

  11月份,易居研究院監測的30個典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為1990萬平方米,環比減少10.5%,同比減少4.2%。

  “今年5-7月份市場交易呈現逐月下降態勢,到了8-9月份有所上升,10月份受政策管控影響,市場交易出現下滑,而11月份政策調控效應顯現,成交量繼續下滑。”嚴躍進表示,這一走勢體現了政策調控的有效性。

  來自中原地産研究中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11月樓市全面降溫。11月,全國54個主要城市合計網簽量24.9萬套,環比下調11%。如果不計入今年2月份(因春節假期而處於成交谷底)的成交數據,11月成交量創下近18個月新低。

  調控疊加 未來市場有望持續降溫

  “升級調控的都是房價前期漲幅較高的城市。”張大偉説,從10月房價走勢看,總體漲幅有所放緩,但部分依然在上漲中,升級調控是為了停止上漲;另外,11月市場成交開始明顯下調,疊加這些調控措施,市場有望持續降溫。

  嚴躍進也預計,隨著政策效應的繼續顯現,熱點城市市場成交面積在12月份將有繼續下降的可能,房價漲幅也將收窄,進而促使房地産市場逐步回歸理性。

  “第四季度市場相比第三季度有明顯降溫跡象,其背後一方面是調控不斷收緊,對市場各類限制干預所産生的政策效應顯現;另一方面,市場供應大幅萎縮,進而對當前及後市的成交水準帶來明顯抑制。”張大偉説。

  銀行房貸全面收緊?分析稱個別銀行自主行為

  張大偉説,此輪政策原則是“一城一策”、甚至“一城多策”,所以各城市力度不一,部分城市力度較大,也給很多政策力度不大的城市帶來壓力。

  “石家莊、青島、長沙、重慶等城市,總體上炒房需求較大,如果此類城市房價上漲節奏比較快,不排除會繼續出臺相應的收緊政策。”在嚴躍進看來,後續還會有城市繼續加入到限購限貸的行列。

  一位鏈家地産仲介人員向記者透露,“最近,北京個別銀行開始執行‘認房又認貸’,目前包括匯豐銀行、上海銀行等。”

  記者先後致電上海銀行和匯豐銀行進行核實,兩家銀行的房貸政策確已執行“認房又認貸”,目前,僅接受首套房商業貸款的申請;或者在已結清首套房貸款的情況下,再次申請商貸。

  “這屬於個別銀行的自主行為,一般是出於年底攬儲或者其他方面原因,不會影響整體信貸政策。”亞豪機構市場研究部總監郭毅告訴記者,從11月北京樓市的成交量和房價數據來看,調控發揮了“維穩”作用,短期無需再加碼。

  嚴躍進也認同上述觀點,“從政策層面看,應該不會出臺對商業銀行全部房貸進行收緊的指示或文件”,但有可能進行窗口指導,或允許部分貸款額度較緊的商業銀行自我調節。(種卿)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