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博物館的這一年

2017-01-04 16:00:57|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菲|責編:張琳瑞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年終歲末,又到盤點時。回頭看看2016,“十三五”開局之年,陜西博物館工作在穩步發展的同時,也有一些不得不説的事兒。270座博物館的“百花齊放”構建了陜西省基本合理的博物館體系;4000多名文博工作者歷時三年的辛勤耕耘讓陜西省的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圓滿完成;638個豐富多彩的陳列展覽讓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實有料;數萬名宣教工作者和志願者的無私奉獻讓陜西省文博系統的文化遺産走向了陜西陜西省各個角落;跨界的合作、創新的模式,讓博物館藏品的文化內涵以及根據藏品的文化元素設計出的文創産品通過各種方式走向大眾、走向未來。

  這一年,“百花齊放滿園春”,陜西省文博系統的博物館體系門類漸趨合理。陜西省新增各類博物館17家,使陜西省各類博物館總數達到270家,其中文物系統146家,國有行業博物館 50家,非國有博物館74家。非國有博物館佔到博物館總數的27%。目前,除享受中央財政的50家免費開放博物館外,另有115家博物館自行對社會免費開放。全年全陜西省博物館參觀人數達3650萬人次,其中免費開放博物館參觀人數超過2500萬人次。陜西省文博系統進一步完善和優化了陜西省的博物館體系。國家一級博物館在現有7家的基礎上,有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和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館也將加入一級博物館隊伍,目前進入國家文物局公示期;市級博物館建設速度加快,渭南、安康市博物館已對外開放,延安、榆林、銅川、咸陽、楊淩示範區博物館建設進展順利;鳳縣、子洲、山陽、宜君等多家縣級博物館建成對外開放;孫思邈紀念館、賈平凹文學藝術博物館等行業博物館和西安藍田玉文化博物館、府谷縣榮河博物館等非國有博物館對外開放。這些新的文博公共服務設施的建成和相繼開放,基本構架陜西省以國有博物館為主體,非國有博物館為補充,體制多元,門類豐富的博物館體系。

  這一年,“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陜西省文博系統全面摸清陜西省國有可移動文物家底。從2012年開始的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唯一的試點省份到今年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的圓滿完成;從518家國有文收藏單位保管人員兢兢業業的信息採集到400多名專家夜以繼日的數據品質審核把關;從文物部門前後開展了341場對9551人次的業務培訓到各級政府3000多萬經費的投入,陜西省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成果豐碩。目前,陜西省在國家文物局登錄平臺上共登錄文物2986856件(套),文物總件數680多萬件,待國家文物局審核。通過普查,基本建成了陜西省國有可移動文物信息資源庫;通過普查,初步實現了陜西省國有可移動文物資源的標準化、動態化管理;通過普查,陜西省文博系統摸清了家底,完善了制度,發現了問題,總結了經驗,為進一步完善和優化陜西省國有可移動文物保護管理奠定了基礎。通過普查,陜西省文博系統感動於普查工作者的感人事跡,有人身患重病依然堅持工作,有人錯過了孩子的中考高考,有人“三過家門而不入”,他們的敬業奉獻和責任擔當為博物館工作者樹立了標杆。

  這一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638個各類陳列展覽將陜西省文博系統的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文物這一金色名片傳播到國內外。以在秘魯舉辦的“天涯若比鄰——華夏瑰寶展”,在哈薩克斯坦舉辦的“絲路起點 燦爛文明——陜西文化遺産”圖片展、“絲路的故事——陜西皮影展”,在台灣舉辦的“秦•俑——秦文化與兵馬俑特展”為代表的出國(境)展覽服務於“一帶一路”等國家大局,講好陜西故事,傳播陜西聲音。以“復興之路”“偉大歷史 光輝史詩”以及“照金精神”“延安精神”巡展為代表的63個紀念建黨95週年和長征勝利80週年系列主題展覽成為今年陳列展覽的亮點之一。其中“偉大歷史英雄史詩”為國家文物局集中推介的10個“紀念建黨95週年和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主題展覽之一。以“黃帝文化追蹤”“熠熠青銅 光耀四方——秦晉豫冀兩周諸侯國青銅文化展”“尋巴——消失的古代巴國”展、“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渭南博物館“與華相宜”基本陳列、安康博物館“秦巴明珠”基本陳列等為代表的原創展覽運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詮釋文物內涵。其中康博物館的基本陳列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精品獎。這是陜西省連續九屆獲得該獎,對陜西省市縣博物館建設起到積極的示範、引導作用。

  這一年,“一切以人民為中心”,陜西省文博系統與宣傳、教育、團委等部門聯合開展文物惠民系列活動,博物館公眾服務水準顯著提升。陜西省文博系統與相關部門聯合成立了全國首家由大中小學與博物館共同參與的“陜西省博物館教育聯盟”,聯合開展了“優秀歷史文化進校園”活動,將博物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不斷深化和延伸,陜西省有65家博物館與613所大中小學校開展了結對子活動,共策劃優秀歷史文化進校園教育案例135個,開展活動千余場次,向陜西省8122所中小學10.2萬個班級贈送《陜西歷史文化遺産讀本》28.4萬冊。陜西省文博系統成立了全國首家青年文博志願者聯合組織——陜西青年文博志願者聯合會,目前陜西省文博志願者已有上萬人。同時,各博物館以文物扶貧、文物惠民為抓手,以國際博物館日、文化遺産日、科普活動月等重要節點和節假日通過教育互動體驗項目、文博知識講壇等形式開展了1800多場次的公眾服務項目和活動,宣傳文化遺産。

  這一年,“小荷已露尖尖角”,陜西省文博系統借智思考,跨界合作,努力推進陜西省文化創意産業發展。陜西省文博系統起草下發了《關於推動陜西省文博單位文化創意産品開發的實施意見》,確定了陜西歷史博物館等10家單位為國家和陜西省博物館文化創意産品開發試點單位。陜西省文博系統廣發英雄帖,誠邀40多家有合作意向的企業、高校參加陜西省文物系統文化創意産品開發工作座談會,鼓勵企業與博物館跨界融合,共商共建,搭建具有陜西文化特色的文化宣傳平臺、資源整合平臺和品牌塑造平臺。之後,陜西歷史博物館與陜文投集團華夏文創公司在聯合舉辦了文創産品設計大賽的基礎上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以文化促進創意發展、以創意推動文化傳承。

  這一年,“凡益之道,與時偕行。”運用互聯網思維,積極落實“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不斷推動博物館的網絡化、數字化、智慧化。陜西省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牽頭的國家家科技惠民計劃中唯一一個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的項目——“博物館公共安全管理與服務物聯網技術集成應用示範”項目進展順利,利用二維碼、物聯網、RFID、GPS、GIS等技術實現博物館庫房、展廳、人、物之間的智慧化管理。開展了陜西省珍貴文物3D建模項目、青銅器類科技檢測與鑒定項目、陜北石窟數字化保護項目、“互聯網+延安革命舊址”項目等數字化保護展示利用項目,讓更多的文物“活”起來,為下一步共享文物數字資源,開發文化創意産品打好基礎。

  這一年,“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繼續做好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文物科技工作成績斐然。陜西歷史博物館和西北工業大學館被國家文物局批准為藏壁畫保護修復與材料科學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至此陜西省已有四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數量居全國第二。召開了陜西省文物科技保護工作會議,並與西安交通大學等8所高校組建了“陜西省文物保護科技創新聯盟”,成為全國省級文物行政部門與諸多高校合作的典範。陜西省文博系統用國際視野,以開放的心態,與國外文博機構科、研院所開展文物保護、交流的合作。陜西省文博系統在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創新方面在全國獲得多項大獎,進一步彰顯了陜西省文物科技保護的實力。

  這一年,“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陜西博物館正在邁開大步勇往直前。新的一年,陜西省文博系統會努力去創新,去合作,去共享,去發展、擼起袖子加油幹,讓陜西省文博系統的博物館事業穩健發展,服務社會、服務人民;讓陜西省文博系統的博物館人在素養和能力提升的同時,積極去傳播、去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擔當起增強公眾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責任和使命。(供稿單位:陜西省文物局博物館處 編輯:王菲)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