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老小都捧著手機 我們的“年味兒”丟了嗎?

2017-02-04 09:32:57|來源:新華社|編輯:王菲|責編:張琳瑞

  在剛剛結束的春節假期裏,你是回家團圓走親訪友,挂春聯、貼年畫、放鞭炮;還是外出旅遊,搶微信紅包、AR(增強現實)集五福?

  不斷涌現的新技術改變了人們過年的方式,就在除夕晚上大家拿著手機不亦樂乎地搶著紅包時,也有網友大呼“年味兒不見了”“我可能過了個假年”。

  小時候的年味“丟了”嗎?

  “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一首童謠,傳唱了中國的傳統年俗,在有著古老的農耕文明的神州大地,長久以來,人們隨著習俗安排著歲末的勞動。貼上春聯,穿上新衣,一家人吃年夜飯,在一片爆竹聲中迎來新的一年。

  這些年俗構成了中國人對過年的獨特記憶,也是過年的“年味兒”。在成都工作的河南人郭振剛回憶到:“大年初一給父母拜年,寫上一副春聯貼到門框上,才有過年的喜慶勁兒。”而如今,過年似乎被融進了一塊小小的手機螢幕。置辦年貨,手機上就能淘遍全球;發壓歲錢,微信紅包只需要動動手指;門上的“福”字也被“掃”進了支付寶。原來和親友相隔千山萬水;而如今隨著交通和通訊的便利,從“天涯”變成了“咫尺”。吉林琿春市民栗桂波説:“現在過年就是親人吃個年夜飯,同學聚個會,親戚聚一聚,而早些年串門拜年的習俗都快消失了。”

  同時,人們物質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也正在沖淡年味兒。人們再也不需要等到過年才能置辦新衣服,吃上平日吃不上的美味佳肴。瀋陽市民董麗麗説:“年還是那個年,只不過小時候家境困難,期待的東西多,而只有到過年能得到滿足。”

  網友“且寫且藝”説:“小時候年前一個月就有鞭炮聲,現在過年不管大人小孩都拿著手機,網絡拉近了空間上的距離,卻拉開了人心、親情的距離。”

  新年俗“熬”出新年味

  記者發現,雖然許多傳統年俗慢慢淡出視線,但年味並沒有消失,新的“年味兒”正在新舊年俗的碰撞中迸發。

  在手機上搶紅包,正是近年來興起的“年味兒”。微信官方發佈的數據顯示,僅大年三十這一天,全國微信紅包的收發量便達到142億個,比去年增長了75.7%;零點前後,微信紅包收發達到了每秒76萬個。長春市民齊龍説,過去的年俗正在發生變化,連春晚都不怎麼關注了,發紅包搶紅包似乎成為新的年俗。

  而去年春節火遍全國的“敬業福”,今年有更多人集齊了。根據支付寶發佈的數據,今年共有超過1.6億人集齊了“五福”,能夠分享2億元現金紅包。雖然集齊的人多了,但今年支付寶推出的“掃福字集福卡”卻通過AR技術提升了趣味性。

  科技進步創造了新年俗,而更多的新“年味兒”正從千家萬戶飄出。

  在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歐陽欽一家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家庭春晚。歐陽一家6個小孩上臺表演獨唱、歌舞、花式跳繩、朗誦、快板……沒有專業的主持人和演員,但家人相聚的美好卻讓人感受到濃濃的年味。“朋友們都認為現在缺乏年味,過年沒什麼勁。可我卻不覺得,過年回家是我每年春節的既定主題。”歐陽欽説。

  在吉林省長春市,少兒春晚、草根春晚等活動在春節期間輪番上陣,市民自編自導自演的節目在電視臺播出後收穫熱烈反響。在“家風墨寶進萬家”“寫春聯·頌家風”等活動中,知名書法家精心書寫並藝術裝裱的家風格言,贈送給了長春市的1萬個家庭。闔家團圓,弘揚傳統美德和好家風家訓,引領文明祥和的節日新風尚。”長春市婦聯宣傳部李亞輝説。

  團圓才是“真年味”

  年俗在變,年味並沒有淡。“我們其實更想要的是假期,而不是過節的勞累和年齡的增長。”80後長春市民齊龍説。

  長春市民劉瑩告訴記者,過年變得沒有以前那樣值得期待,如今過年的意義更多在於能陪陪家人,聊聊積攢了一年的話,用什麼形式其實並不重要,只要能跟家人在一起,在哪過年都會很有意義。

  吉林省民俗學會理事長施立學表示,現在的年味兒並不是變淡了,而是有濃有淡。一方面,放鞭炮、貼年畫等傳統年俗逐漸消失減弱,尤其是越來越多城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導致過年的民俗特色越來越淡。

  而另一方面,一些新的年俗正在逐漸形成,比如,過年過節發短信、發微信祝福,搶紅包、發送拜年視頻等。隨著新技術手段的出現,這些更符合現代人欣賞趣味的形式涌現出來,是對於傳統年俗的新表達,只要在合理限度內,都是值得提倡的。

  施立學説,人們應該提倡年俗與時俱進,多了解當代人的需求,提倡文明、環保的清新過年方式,讓闔家團圓的傳統文化精髓在新的形式中發揚光大。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