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後繼有人 老青少三代勾勒接力藍圖

2017-02-10 14:15:48|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菲|責編:張琳瑞

 

 圖左為劉正懷,圖右為孫奕涵。(楊舒曼 攝)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楊舒曼):2月10日,陜西省文物局在西安召開陜西全省文物局長會議,陜西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趙榮以“堅定文化自信,自覺傳承文明——努力推動我省文物事業再上新臺階”為題作工作報告。

  會上首次集中表彰了陜西省“社會參與保護文物工作先進個人”,其中有三位先進個人格外引人注目,一位是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熏陶的四年級的小學生孫奕涵,一位是身兼文化使命的大學生張振亞,還有一位是致力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退休教師劉正懷。少年、青年、老年,他們是文化傳承的接力者,讓燦若星河的歷史文明源遠流長。

  熱愛傳統文化 培養文化傳承的使命感

  孫奕涵,西安市經開區涇渭學校四年級一班學生,曾榮獲2016年第七屆“全國文明禮儀優秀特長生”稱號,是漢陽陵博物館傳播漢文化的優秀小使者——漢陽陵博物館小小講解員。

  據了解,兩年來他利用週末和假期時間,為博物館共提供132批次講解,累計時長84小時,每當有觀眾詢問某一段歷史小典故時,他總能快速地回答,並説的頭頭是道。遊客們經常豎起大拇指,親切地稱他為“小孫老師”。不僅如此,孫奕涵時刻牢記自已“漢文化小使者”的身份,利用可能的時間,在學校講給同學們聽,在家説給爸爸媽媽聽,在小區裏傳給朋友鄰居聽,在傳播中感受著快樂和自豪。

  孫爸爸説小小年紀的孫奕涵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在家人的影響下,孫奕涵經常閱讀《三字經》、《千家詩》、《老子》、《莊子》等國學經典,也在歷史典故中,了解歷史上的各類風雲人物的故事。孫奕涵在採訪中説道,這些都是他的精神食糧,讓他獲益匪淺。他學習英雄人物們的氣概,感悟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對中國文化的熱愛,鍛鍊了他獨立學習的能力,更是在潛移默化中增加了他對優秀歷史文化傳承的使命感。

  作為一名文博志願者,他説:“我在電視上看到了很多志願者的事跡,內心就被深深被觸動了,打心眼裏崇拜著像他們一樣的人,如果人人都肯像他們那樣,敢於並勇於付出,用一顆真摯而又善良美麗的心靈來帶給更多的人更多的真善美,這個世界該是多麼美好。”

  幾年來,孫奕涵默默地朝著這個目標努力,他像小蠟燭一樣,用愛心和責任心為傳播漢文化知識而一步步的前行著,使自己成為一名出色的漢文化傳播小使者,用自己的小小光亮,點亮人們對中國優秀歷史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少年強則中國強,如果有更多的少年像孫奕涵學習,文化復興指日可待。

  身兼文化使命 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張振亞是西安碑林博物館的一名優秀志願者,他來自牡丹花城洛陽,是陜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大二本科生。    

  自2016年以來,張振亞一直擔任陜西師範大學西安碑林博物館志願者隊隊長。據了解,2015年9月,他考入陜師大歷史文化學院,懷著對志願服務的熱情和對歷史文化的喜愛,加入了本校的碑林博物館志願者隊。在志願者隊伍裏,從學校內部的重重面試選拔,再到博物館的面試,他深刻的認識到志願者的責任與使命,更加對志願者工作産生了由衷的敬畏與喜愛。博物館內古色古香的建築,幽靜宜人的環境,墨香紛飛的第四展室以及那只網紅小黃都讓他魂牽夢縈。

  他説道,在大一第一學期,是嚴格的講解能力培訓階段,他對文物從懵懂到熟悉,再與自身的專業課學習結合,一件件文物好像有了生命一般,他們的後面都有數不清的故事和秘密。隨著講解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他嘗試著在博物館主動為遊客講解文物,可是常常會出現忘詞的現象,而遊客並不介意,給予他鼓勵和支持,這更堅定了他選擇志願者的決心。他積極學習,翻閱書籍,熟悉講稿,在偶爾出現講解錯誤時,遊客認真指正,他都會虛心學習,聆聽教誨,並且在記稿子時對模棱兩可的知識一一進行校對。就這樣一次次的講解,不僅讓他感受到了為觀眾服務的樂趣,也讓他提升了自身的本領,學到了知識,開闊了視野,鍛鍊了能力。

  2016年5月,碑林博物館開展了“博物館文化進校園”活動,他熱心投入宣傳之中,和博物館講解員一起為同學們講解書法藝術,宣傳碑林文化,並邀請同學們體驗製作拓片,雖然忙前忙後組織以及引導同學,但更是感到受益匪淺。在後續的組織大家遊覽碑林的活動中也發揮了自己的光和熱。

  2016年6月底,經陜師大歷史文化學院考核,張振亞正式就任2016——2017學年碑林志願者隊隊長,獲得陜師大歷史文化學院“優秀講解員”的稱號。作為隊長他沒有忘記自己肩上的責任,2016年9月至10月,他在志願者管理與招募中,經過三次面試,完成校內新志願者考核活動,並選拔出20名陜師大碑林博物館志願者隊的新志願者。張振亞對新志願者進行多次志願講解培訓,通過“傳幫帶”,讓新隊員快速成長為能講解、能引導、能為遊客著想並且有擔當的志願者。

  自2015年9月至今,張振亞作為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志願者,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成長和鍛鍊,典雅厚重的文化底蘊,翰墨溢香的書法藝術,都深深地感染和啟迪著他。在博物館,他為觀眾的講解服務,與講解員的學習交流,都使他深深懂得文化傳播的特殊意義,這也更堅定了他踐行志願者精神的信心與決心。

  播撒文化種子 不竭餘力傳遞文化精神

  劉正懷,西安外國語大學教授,圖書館原館長,從事圖書館工作近四十年。退休以來,一直致力於少兒博物館普及教育活動,現為漢陽陵博物館的一名志願者。

  自2013年擔任漢陽陵博物館志願者以來,他經常在週末來到漢陽陵博物館協助舉辦博物館教育活動,3年來協助漢陽陵博物館舉辦教育活動近百場,接待青少年5000人次。除此之外,劉正懷老師還擔任博物館的專家講解員,為遊客提供免費講解,三年共計60批次,觀眾2000多人次。

  據了解,在正式成為漢陽陵博物館志願者之前,劉正懷早在2010年退休之初就致力於青少年的博物館教育,利用節假日,組織親子家庭前往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參觀學習,設計符合博物館特點的主題教育活動,幾年來,開展博物館人文普及活動200多場次,上萬戶家庭和孩子參加過活動,活動使孩子在“學與玩”中,學會生活、學會合作、增長智慧,獲得了直接的知識經驗感受,受到孩子、家長和社會的普遍好評。

  在漢陽陵博物館任志願者期間,劉老師協助策劃的活動包括“我的夢--讓孩子在博物館長大”、“詩飄銀杏林”主題教育活動、“陽陵節日薈”主題教育活動等。其中“我的夢--讓孩子在博物館長大”主題教育活動目前已經策劃了15期,內容包括“人文知識‘三個一’”,即每次教一個説文解字(甲骨金文篆隸楷);誦讀解讀一句國學經典;唱一首自編兒歌等內容。為了配合完成“詩飄銀杏林”主題教育活動,劉老師親自撰寫《銀杏樹》兒童詩歌五則,普及銀杏樹相關知識,並自發學習“銀杏”剪紙,在舉辦活動時教授給孩子們,增加了活動的趣味性和參與性。

  在採訪中劉老師説道:“我今年已經67歲了,但是我更願意用7歲來形容自己。60歲之前,我完成了一個孩子、一位老師、一位父親、一個兒子的身份,完成了自身的責任。現在的我更願意做孩子們的一個朋友夥伴,和他們一起成長。文化傳承不是知識的死記硬背,而是讓他們用身心去感受歷史文化帶來的精神和內涵。他們還小,很多知識點不能理解,那麼我們就要結合他們愛玩耍的特性,採用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孩子在一首歌、一次手工作業中學習文化知識,這才是我應該去做的。不求多的,至少在他們的心中播下文化的火苗。”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