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化”是傳統文化復興的一劑良藥

2017-04-17 17:20:15|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菲|責編:張琳瑞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楊舒曼):在第八屆中國西部文化産業博覽會上,“文化特産”依然是各家展覽主推的展品,各種“中華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産”應接不暇。在與各類參展商的溝通交流中發現,“産業化”已成為傳統文化復興的一劑良藥,它不僅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還推動了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動漫化”讓秦腔戲曲走的更遠

  “現在的年輕人,還有幾個能在劇院裏把一首秦腔戲曲聽完。除了戲曲迷,就是四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可是把秦腔戲曲做成電影就不一樣了,這種表現形式對於年輕人而言更喜聞樂見。就連我們做戲曲動漫的人,多做上幾次,自己都愛看了。因為我們在製作過程中需要不斷的學習秦腔文化,在深入過程中接觸這種傳統文化。”陜西鳴達鑫雨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沈潛説道。

  在産業融合館裏,陜西鳴達鑫雨特技發展有限公司正在播放的秦腔戲曲電影《墻頭記》吸引著上至60、70歲的老太,下至3歲的兒童駐足觀看。鮮活的人物形象、地道的秦腔戲曲、動漫的製作方式,讓觀眾讚不絕口。一位初二的學生小謝説,這是他第一次看到秦腔動畫片,比起爺爺在家裏聽的秦腔,動畫電影版更為飽滿,不會讓人覺得無聊枯燥。如果學校通過這種方式來傳播秦腔文化,大家應該會更容易接受。

  陜西鳴達鑫雨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安昊在採訪中表示,他們是全國唯一一家從事秦腔戲曲電影製作的公司,到目前已經製作了五部。所用劇本都是老秦腔戲曲劇本,專業老師配音,只不過換了一種讓年輕人更加喜歡的表現形式,弘揚傳統戲曲文化。他説通過本次展覽,已有江蘇一帶的人找上他,希望通過動漫電影的表現形式讓地方戲曲得以傳承併發揚。走上産業化的道路是一種趨勢,也是他最希望看到的。

  

  “一張紙”養活一個村子

  但凡有人上來諮詢,莊富泉都會很仔細的為大家介紹每種紙的材料和主要用途。這位個小而精幹的“老頭”,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富陽竹紙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從事富陽竹紙製作已有幾十年的手藝。

  目前,他家所生産的竹紙包含機宣、古籍宣、茶宣、掛曆宣、元書、高級扇子紙等200余種。不僅讓宣紙實現了機器生産的産業化模式,也帶動了同村的就業,整個村子儼然變成了生産宣紙的大作坊。

  莊富泉説,宣紙是一種很特殊的物品,一直以來都是手工製作,不僅費時還不掙錢,村裏許多人都不願意幹。後來他專門研究機器造紙,經過成百上千次的試驗,尋到了自己的門路,成功研製出了機宣,實現大規模生産,也慕名而來許多學藝的人。漸漸出名後,就帶著村裏其他人一起做,定期還會去貴州等地招收學徒,一個人一月能掙7000、8000元。因為品質上乘、産量大,已經遠銷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國家。但他唯一的遺憾就是村裏的年輕人早就不做宣紙了,都外出打工謀生,剩下做宣紙的人都是60、70歲的老人。

  為了傳承富陽的製造技術,他在自己的作坊裏建起了非物質遺傳傳承基地,並和浙江理工大學共建了大學生實習基地。他説“每年暑假,都會有許多娃娃來我這裡觀摩學習,有些孩子對我們這項傳統技藝很感興趣,願意去學習、去傳承。相信有他們可以讓富陽紙走的更遠。”

  

  熱愛中堅持 探索出發展之道

  42歲的薛亞兵是寶雞社火臉譜的傳承人。他從26歲起跟著師傅學習社火表演,那時在農村,逢年過節都有耍社火的傳統,加上平時幹點零活,耍社火是一門尚能維持生計的手藝。隨著時代的發展,社火這一老傳統逐漸沒落。薛亞兵曾想到過放棄,但又止不住內心對社火的熱愛,於是他一邊打工一邊堅持著老本行。

  轉捩點發生在2010年。這一年上海世博會舉辦,薛亞兵帶著他存了幾十年的1000多件馬勺臉譜參展,在世博會上一銷而空。回來以後,薛亞兵受到極大啟發,開始摸索如何將社火臉譜推廣出去。

  “其實在七、八十年代時,美術大師李繼友先生就已經開始在馬勺上畫臉譜了,但那時還無人重視。”薛亞兵説,“社火的精髓就在臉譜,這些臉譜形象代表的是寶雞的周文化。”於是,他和其他幾位社火表演者一起構思設計社火臉譜的文化衍生品。如今,他們設計文創産品除了馬勺,還有杯子、T恤、鏡子、檯燈、抱枕等等。社火臉譜展櫃濃重張揚的色彩和種類多樣的文創産品不斷吸引著觀展者上前詢問價格、拍照,臉譜元素的杯子和鏡子尤其受到年輕人喜歡。

  “寶雞是周文化的發祥地,社火臉譜的圖案大都取自《封神榜》、《三國演義》中具有法力和正義感的人物臉部造型。我們是在尋找合適的承載物將臉譜的文化精髓和美好寓意傳承下去。”薛亞兵説。

  如今的薛亞兵不僅依舊堅持逢年過節與鄉親朋友操辦社火表演,平時還得管理臉譜繪製技藝傳習所、設計文創産品。“非遺傳承不僅要為喜愛它的收藏家們考慮,將它的原始、純手工繼續下去,也要提取它的精髓,以文化産業的方式發展它,讓更多的人知道並且喜歡它。”薛亞兵説。目前,他們的社火臉譜衍生品在陜西省A級以上的旅遊景點都有投放,西安也開有相關衍生品商店,甚至在北京、上海都有他們的經銷商。

  對於社火和社火臉譜發展的未來,薛亞兵充滿信心。下一步,他們考慮將工藝品的設計與更多實用性相結合,尤其要增強設計感,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這樣市場才能更大。

  

  從鄉村走出的新時尚

  夏布是一種用苧麻以純手工紡織而成的平紋布料。榮昌夏布製作技藝于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而早在2006年,出身藝術世家,學習書畫的綦濤女士就在一次偶然的農村寫生時發現了它,並開始了對於夏布的探索發展之旅,並於2007年創辦了壹秋堂夏布坊,致力於夏布的傳承、保護和發展創新。

  公司市場部的負責人韓衛東向我們介紹,由於苧麻空隙大、透氣性是棉的4倍,而且防蟲、防腐蝕,用它製作的布料既耐用又排汗,所以很多日韓乃至歐美的高檔服裝生産商都會大量從我國進口這種布料精加工後銷往全球。

  夏布紡織在農村主要以衣物和蚊帳為主,且紡織者多為農村中老年人,他們無固定收入,兒女常年在外打工。綦濤發現夏布的價值後,便開始對它進行設計研究,並和300多家農戶簽訂合作協議,採用“公司+農戶”的形式,出口和生産自己的産品。

  展櫃中,一件件夏布製作的衣服手感舒適滑爽,顏色素雅。還有用夏布編制的手袋、包包、檯燈、擺件等,一些小物件如錢包、手帕、搖扇尤其受很多年輕女士的喜愛。“因為我們不光出口批布,還自己設計産品,所以我們和農戶已經形成了一種穩固的合作模式,不會輕易受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農戶有了穩定的收益來源,我們也獲得可靠的供貨渠道。”韓衛東説。“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做的是産品,內涵是文化,實質上則是思維的創新。非遺傳承要兩條腿走路,既要保持原汁原味的工藝,也要做産業化,但夏布元素不可缺少。不創新就無法走出國門,始終只能是地域性的東西。”

  中國的民族文化、民間藝術博大精深,既有前輩們從歷史長河中提煉出的素材精品,又有他們改造自然萬物幻化出的物質奇跡。文博會上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也在他們各自的創新演變之路上,走出了屬於自己的非遺新風采。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