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陽茯茶“古”法“新”技 傳承創新中國茶文化

2017-04-30 13:37:55|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菲|責編:張琳瑞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王夢凡):4月29日,“見證陜西 追趕超越”——2017“CRI中外記者看陜西”採訪團抵達“中國茯茶之源”涇陽縣,通過參觀涇陽茯茶産業“兩廠一鎮”,體驗歷史悠久的涇陽茯茶如何古樹新花艷,推動陜西茶業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再放異彩。

  外籍記者用鏡頭記錄涇陽茯茶 (張金祥 攝)

  陜西是茯茶源頭,從明朝至今,涇陽茯茶生産已有600多年曆史。茯磚茶的發酵和發花工藝及其神秘獨到之處,被尊為中華黑茶和現代發酵茶之“先驅”。據了解,涇陽茯茶的獨特之處在於“金花”(冠突散囊菌),因“金花菌”在黑毛茶的二次發酵中生長繁殖、代謝作用,極大地改變和提高了原黑毛茶的品質,從而形成了茯茶獨有的風格。是基於涇陽縣的技術、特定的氣候和水源條件,使得這裡生産的茯茶發花飽滿、顏色好,口感正宗,獨一無二。

  CRI中外記者一行先後參觀了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賈根社茯茶,創新袋泡茶的墨君茯茶,以及集中展示體驗茯茶文化的茯茶小鎮,從涇陽茯茶的傳統手藝到融合技術推陳出新的茯茶産業,見證陜西涇陽如何在推動綠色經濟發展的同時,復興茯茶文化。

  在墨君茯茶生産線的綠色通道內,涇陽茯茶中心主任阮軍告訴CRI中外記者們,茯茶的生産要經過原料挑選、分類、蒸煮、窩堆、壓制、發花、入庫、陳放等7道工序。“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茯茶的特殊功效已經得到茶學、醫學、微生物學等領域專家的廣泛認同。

  中外記者們品味涇陽茯茶。(張金祥 攝)

  歷史上,涇陽茯茶曾沿著“古絲綢之路”、“茶馬古道”遠銷我國西部邊疆以及俄國、中亞等地,被譽為“黑黃金”、“神秘之茶”、“生命之茶”。現在,涇陽茯茶産業展現出巨大的潛力和燦爛的前景,正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綻放著光彩。

  據阮軍介紹,近年來,咸陽市涇陽縣緊緊圍繞“傳承歷史文化、復興茯茶産業”這一戰略思路,積極保護傳承“涇陽茯茶”文化品牌,堅持科學化佈局,園區化建設、機械化加工、産業化經營的發展理念,以興茶富民為目標,以市場運作為導向,以標準園創建為抓手,制定産業規劃,建立生産標準,擴大生産規模,主動拓展市場。截至目前,取得生産許可證的企業有51家,從業人數1萬多人,年生産茯茶2萬噸,産值24億元。

  中外記者在茯茶小鎮觀看茶藝表演。(代紅玉 攝)

  據了解,涇陽縣舉全縣之力積極推進茯茶産業,與西鹹新區涇河新城管委會攜手打造佔地1339畝的茯茶小鎮項目;以涇陽茯磚茶文化為依託,打造茯磚茶文化産業園,形成集茯磚茶文化、關中民俗文化、關中生活文化為一體的茯茶古鎮,帶動縣域經濟及旅遊開發;建設佔地600多畝,以茯磚茶生産、研發、檢測和商業銷售于一體的涇陽茯茶産業園項目,帶動産業的快速發展。阮軍表示,涇陽茯茶産業復興起點高、步子大、效果好,發展前景振奮人心。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