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電動車來了 能像共享單車樣火爆嗎

2017-06-29 08:37:27|來源:西安新聞網|編輯:王菲|責編:董健雄

  原標題:共享電動自行車將登陸西安?能否火爆市場繞不開四大疑問

  

  共享電動自行車需掃碼下載APP註冊成功後使用 首席記者王健 實習生楊舒越 攝

  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進駐西安以來,西安的共享交通經濟熱鬧非凡。近日,有市民在西安街頭還發現了一種車身為橙色的共享電動自行車,那麼速度更快的共享電動自行車能複製共享單車的火爆嗎?

  掃碼下載APP註冊成功後使用

  昨日(6月28日),有網友在微博上發佈了共享電動自行車在西安亮相的消息,根據網友提供的投放地址,記者並未找到共享電動自行車。隨後,記者聯繫了這款共享電動自行車的投放單位,在魚鬥路一倉庫前看到了一排嶄新的橙色電動車,路過的很多市民被它小巧的外形吸引,也有不少人嘗試著駕駛。

  記者體驗後發現,這款共享電動自行車的使用方法和共享單車一樣,掃描車身的二維碼後,下載APP、註冊成功、交押金、開鎖、還車,押金399元,5公里以下每公里0.5元,5公里至10公里每公里0.6元,10公里以上每公里0.7元。結算精確到0.1公里,使用時間超過30分鐘後,將加收每分鐘0.1元的超時長用車費。

  “滿電情況下,可以跑80公里左右。”共享電動自行車運營方負責人王剛介紹,“這款共享電動自行車的車身及電瓶都是在江蘇一家電動車廠家量身定制的,電瓶的續航能力比一般的電動車強很多,用戶使用車輛前,可以通過掃碼獲得車輛剩餘電量信息,行駛最高時速為20公里/小時,同時車身也加配了GPS等設備,在使用結束後用戶無須前往指定地點還車,在APP中點擊結束,車輛會自動上鎖,使用結束後會有專業人員統一回收進行充電。”

  王剛説,6月27日共享電動自行車第一次在高新區投放了近30輛進行測試,還處於試運行階段,需要獲得相關部門的審批後才能大量投放市場,並且會進駐大型小區、單位等。作為西安地區共享電動自行車的創始人,王剛對共享電動自行車的發展前景十分看好,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有不少市民對新型的共享交通工具還有不少疑問。

  疑問一:共享電動自行車安全嗎

  體驗者王先生告訴記者:“這款車體積小、底盤低,自帶電動功能,剛騎起來時感覺加速有些猛。”市民楊女士則認為,車體靈活,重量也可以接受,不過畢竟是電動車,速度肯定比人力自行車要快很多,上路之後會存在安全隱患。

  另外,共享電動自行車充電樁的充電安全、鋰電池使用過程中的安全也難以保障,共享電動自行車要想像共享單車一樣迅速擴張確實有一些難度。

  疑問二:符合相關標準嗎

  根據現行國家標準《電動自行車通用技術條件》(GB17761—1999)、國家標準《汽油機助力自行車》(GB17284—1998)的規定,只有同時具備最高設計車速不大於20公里/小時、整車重量不大於40kg、有腳踏驅動功能這三個條件的電動車、助力車,才符合國家標準;其他不符合國家標準的電動車、助力車為摩托車範疇,屬於在市城區部分區域道路限行的範圍。

  市民張先生説,這款車有限速裝置,行駛速度可能不會超標,但是由於自帶電瓶需要比普通電動車更強大的續航能力,因此本身重量較重,估計整個車體的重量已經超出了標準範圍。

  疑問三:是否通過了相關部門審核

  共享電動自行車在街頭投放,無論是對市容還是對道路安全,都産生一定影響,有沒有通過相關部門審核?

  據了解,目前這款共享電動自行車還未向交管部門遞交上路的相關申請。“眾所週知,電動車車速比較快,形成的交通事故也比較多。如果這個市場處於一種隨心所欲的狀態,出了問題誰來擔責?這些都需要事先考慮而不是等到出了問題再亡羊補牢。”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悉,目前部分共享電動自行車的産品規格已經與交通管理部門提出的要求有了明顯差距,在最大速度、負重重量等方面均已“超標”。考慮到安全隱患大,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地明確提出不發展、使用共享電動自行車。另外,共享交通工具亂停亂放,擠佔盲道,甚至破壞城市綠化的違規停放問題也是城市管理部門堅決制止的。

  疑問四:騎車遇事故誰來賠償?

  相較于單車,速度更快的電瓶車的事故率要高出不少。“如果在用車前,用戶發現車輛受損,可以拍照反饋。行車後造成車輛損壞的,因為難以核實,目前不會對用戶進行處罰。如果騎車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將根據保險公司和交警部門的認定結果,進行理賠。”運營方稱。

  對此,陜西浩公律師事務所律師趙小東表示,目前很少有保險公司接受共享交通工具的保單業務,因此在使用共享交通工具出現人員傷亡事故時,賠付也是一個難以厘清的問題。(記者 龔偉芳)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