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能預警將至 汽車産業風光難再?

2017-08-21 10:28:29|來源:中國經濟網|編輯:李妍|責編:董健雄

  上半年的市場表現,已經為中國汽車産業敲響警鐘。據中汽協數據,1-6月,乘用車市場共銷售1125.3萬輛,同比增長1.61%,增速比上年同期減緩7.62個百分點。其中,轎車的銷量甚至出現同比下降3.17%的罕見現象。

  結合今年以來市場的整體表現、車企未來3-5年的産能規劃,以及業內頂級專家的意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汽車頻道判斷,我國汽車行業開始面臨“産能預警”的嚴峻形勢,即存在階段性産能結構過剩的危險。為此,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汽車頻道根據調查和統計結果,以在國內市場領先的企業為案例,推出《中經車説:産能預警將至 汽車産業風光難再?》大型系列系列分析報道,希望及時提醒行業和企業,為整個産業及市場的良性發展提供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

  歷經20多年的“鞭敲金蹬響,高奏凱歌還”,中國汽車市場習慣了“號角吹”、“戰鼓擂”,對持續不斷的高速增長視為理所應當,甚至在幾年前,當年均增速從兩位數下滑到個位數時,就驚呼“市場寒冬來了”。對比歐美等成熟市場,“微增長”或者負增長,已是常態化,由此帶來的産能調配、工廠關停、企業變賣、品牌易主、人員安置……也在情理之中。市場的充分競爭,督促行業洗牌、産品優化,直至優勝劣汰。

  進入21世紀,我國迎來了“轎車進入家庭”的時代,消費需求呈現爆髮式增長,跨國汽車巨頭紛至遝來,以合資合作等形式,加入掘金者的行列,與國內企業一道收穫了高速發展的黃金期:2016年,我國車市産銷量雙雙突破2800萬輛,這是繼2009年以來,我國汽車産銷量連續八年蟬聯全球第一。

  但正所謂“月盈則虧,水滿則溢”,中國汽車市場是否會迎來週期性調整;是否會長期維持低速增長、甚至遭遇負增長;是否會遭遇經濟波動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否會直接影響企業運營、工廠生産,甚至工人就業等。在行業內,不斷有聲音叫嚷“4000萬輛年度峰值”的同時,是否更應該冷靜下來,了解現狀、有的放矢。

  上半年的市場表現,已經為中國汽車産業敲響警鐘。據中汽協數據,1-6月,乘用車市場共銷售1125.3萬輛,同比增長1.61%,增速比上年同期減緩7.62個百分點。其中,轎車的銷量甚至出現同比下降3.17%的罕見現象。

  與車市遇冷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多數車企依然信心滿滿地按照多年前的規劃推進新項目、新工廠、新産品的“落地”。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汽車頻道經過調查、統計發現:包括大眾、通用、福特、現代等合資企業,未來3-5年的産能規劃和工廠建設,仍將是“大躍進式”的,部分企業的産能增量,甚至達到50%,以年均複合增長計算,未來3-5年的市場增量,必須達到13%以上,才有希望消化産能。但是,以目前的市場預期,這恐怕很難實現。

  為此,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汽車頻道專門採訪了多位行業頂級專家,包括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松泉、原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趙英、對行業有30多年研究經驗的資深專家趙岩和汽車行業原政府官員、法律法規專家杜芳慈等。所得到的共識是:總體來看,對於“中國汽車産能是否過剩”,“應該站在社會角度去觀察,汽車行業不應盲目地擴産,應根據國家宏觀政策的要求,在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資源、能源及環保狀況的前提下,進行總量控制,保持合理的生産規模”。

  此外,對於“一般性産能過剩”和“結構性産能過剩”要有所區分,前者是市場經濟的常態。通過市場機制發生作用,優勝劣汰;後者可能會造成行業危機,企業虧損大幅增加,包括員工失業,稅收減少,影響經濟增長,甚至社會穩定。

  結合今年以來市場的整體表現、車企未來3-5年的産能規劃,以及業內頂級專家的意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汽車頻道判斷,我國汽車行業開始面臨“産能預警”的嚴峻形勢,即存在階段性産能結構過剩的危險。為此,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汽車頻道根據調查和統計結果,以在國內市場領先的企業為案例,推出《中經車説:産能預警將至 汽車産業風光難再?》大型系列分析報道,希望及時提醒行業和企業,為整個産業及市場的良性發展提供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記者 黃春棉)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