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棗種植區北移400公里 擴大在陜栽培範圍

2017-09-30 15:44:19|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菲|責編:李玥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消息:9月28日上午吳堡冬棗引種高效栽培示範現場觀摩會議在陜西省榆林市吳堡縣林業局召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西農”)專家團隊歷時4年在榆林地區成功引種冬棗,西農團隊的實踐獲得省內外專家一致認可,該技術解決了冬棗在榆林坐果難和不成熟兩大難題,使得陜西冬棗種植區域向北移動400公里,擴大了冬棗在陜西的栽培範圍,為陜北紅棗産業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

  陜北是我國紅棗的發源地,具有上千年的栽培歷史,目前紅棗面積200萬畝。然而,近年來由於新疆紅棗的興起造成陜北紅棗嚴重滯銷,不少果農采收的紅棗每公斤1-2元都賣不出去,陜北紅棗如何走出低谷成為果農和專家關注問題。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國家節水中心的科技人員經過調研,認為發展鮮食棗是陜北紅棗産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據介紹,冬棗是我國目前鮮食棗中最優秀的品種,冬棗栽培面積最大、銷售最為廣泛,保鮮期最長。但是,多年來陜北一直沒有冬棗林。近年來,陜北林業工作者和很多棗農,在不同地方、不同時間都有栽植冬棗的試驗,但是無一個成功,結果表現出兩個問題,一是冬棗結果少,二是不成熟。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科技人員通過大量調查分析和試驗觀測,發現冬棗在陜北栽培成功必須實施精細化管理,以往引種冬棗失敗的原因主要是沒有改變傳統的管理方式,缺乏精細管理措施。

  2013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國家節水中心和吳堡縣林業局分別在吳堡和米脂引種試驗;2014年發現部分採取水肥調控和修剪調控的冬棗成熟且味道很好;2015年開始在川口擴大面積進行示範,分別進行大棚冬棗精細管理、大田冬棗精細管理和大田冬棗傳統管理。精細管理下的大棚冬棗和大田冬棗目前已經獲得成功。冬棗向北移動了400公里,擴大了冬棗在陜西的栽培範圍,為陜北紅棗産業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

  科技人員結合承擔的國家課題任務,與吳堡縣林業局緊密合作,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為目標,通過應用滴灌技術實現水肥一體化精準灌溉、更新品種和節水型修剪等手段,解決了冬棗在陜北“坐果難”和“不成熟”兩大難題,實現了冬棗畝産1200kg的正常産量,灌溉水由之前漫灌的270m3/畝降為45m3/畝,每畝産值由890元/畝提高到7200元/畝,由此灌溉每方水所産效益由老品種的3.3元/m3水提高到16元/m3,較傳統灌溉節約用水83%,提高經濟效益7倍。(供稿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編輯 李妍)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