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爐火耀州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觀察

2017-10-11 14:01:10|來源:陜西日報|編輯:李妍|責編:董健雄

  陜西文化自信“1973年,銅川市燈泡廠搞廠房基建,剛一動土,就發現了大量的耀州瓷碎片。經過這次發掘,我們發現了窯爐的通風道和其他時代的陶瓷製品,有的瓷器上的圖案還帶有異域風格。”禚振西説。2006年,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宋代青釉刻花牡丹紋執壺(一級)。

  

  宋代青釉刻花牡丹紋蓋缽(一級)。

  

  金代月白釉鋬耳洗(一級)。

  

  李瑩正在練習花紋的畫法。

  

  李瑩檢查瓷器燒制品質。

  

  李和平展示自家瓷坊裏燒制的青釉刻花執壺。

  “從我們的祖先燒制出第一爐原始瓷起,中華古瓷窯的熊熊爐火從古代延續到今天,匯我民族精華,熠熠生輝。”説到這裡,年近80歲的耀州窯博物館名譽館長禚振西哽咽了。

  耀州窯以燒青瓷為主,是繼唐代越窯青瓷之後在我國青瓷發展史中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窯場。隨著時代發展,耀州燒制陶瓷的匠人技藝不斷調整改進,耀州窯的素胎黑彩瓷製作工藝,淡天青釉及其滿釉擦足底、刮足底的工藝技術,影響了很多窯場的陶瓷燒制工藝。

  千年曆史的積澱

  初見禚振西先生,她開口就説:“感謝你們來看耀州瓷!”禚振西是瓷器專家、耀州瓷的研究者。記者能感受到她這份問候的真誠。

  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耀州窯有著重要的地位。“耀州窯作為歷史名窯,在其中燒制的耀州青瓷被譽為我國古代北方青瓷的代表。耀州窯創燒于唐代,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禚振西説。

  關於燒制陶瓷,常有“南青北白”的説法。從地域來看,南方燒制青瓷,北方燒制白瓷。南方燒得最好的是越窯青瓷,北方是邢窯白瓷。唐代,耀州窯屬新生窯場,技術上不全面。陶瓷的色澤有賴於當地的瓷土特性。耀州窯的原料土含鐵量比較高,燒出的白瓷並不出眾,屬於“粗白瓷”,色澤不好,價值也不高。在“南青北白”的格局裏,耀州窯的白瓷沒有優勢。

  “在北方,可以燒出精美的青瓷嗎?我們古代的匠人很聰明,既樂於學習,也善於創新。”禚振西説。

  的確,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耀州窯從中唐開始加強青瓷的燒制,晚唐時青瓷的燒制佔上風,五代時青瓷成為耀州窯瓷品的主流。耀州瓷的繪製、造燒方法、工藝改變了4次,匠人採用劃花、貼花、鏤空、剔劃花的手法對其進行裝飾。耀州窯創燒的天青釉瓷採用天青釉及其滿釉裹足支釘燒工藝技術,是一種品質優良的瓷器,對北宋的汝窯影響極大。

  晚清光緒年間,耀州匠人還學習了景德鎮的青花瓷製作工藝,引進鈷藍彩料,燒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耀州窯青花瓷,同時還將當地獨有的香黃釉瓷與青花瓷工藝相結合,創制出“香黃地青花赭彩瓷”和“香黃地白釉開光青花赭彩瓷”。

  從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的禚振西,初次見到耀州窯遺址出土的8萬片耀州瓷標本時,她用雙手撫摸著那些帶有歷史記憶的物件,完全被震撼了。“1973年,銅川市燈泡廠搞廠房基建,剛一動土,就發現了大量的耀州瓷碎片。經過這次發掘,我們發現了窯爐的通風道和其他時代的陶瓷製品,有的瓷器上的圖案還帶有異域風格。”禚振西説,“耀州瓷的工藝帶著很深的時代烙印,與當時的歷史文化發展深度融合。這也是我1984年來銅川後再沒有離開的原因。”

  道道工序見真功

  背著乾糧上山,滿山找製作青瓷用的原材料,當時年僅20歲的李和平對這樣的工作並無不適,時常手裏忙活著,很少説話。1975年,他進入耀州窯陳爐陶瓷總廠研究所工作,此後兩年間承擔起耀州青瓷恢復試製的釉料配製工作。“和上山找幹土一樣,釉料配製也是基礎性的工作,但配釉料是一個很微妙的工序。”李和平説,“在耀州青瓷恢復試製工作中,我配的釉料配方達300多種,試製工作進行了2年,燒制了1000多次才成功。”那段時光讓李和平更深刻、更清晰地認識了耀州青瓷。

  參與耀州青瓷恢復試製工作,是李和平的榮幸,也是他的機遇。從20歲到62歲,李和平從未放下他手中的燒制工具。

  制瓷“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明代的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這樣記錄。

  李和平説,耀州窯陶瓷的傳統工藝主要體現在原料的採配、成分及加工,泥料的儲備及練揉,手工拉坯及修坯,手工雕花、刻花、劃花、貼花、印花,匣缽、窯具製作等各方面。從古代傳承下來的工藝看,一件成品的製作,需要經過72道工序。僅加工工序就分為選礦、原料處理、配料、裝磨、運行、放磨、過篩入池、陳腐8道。不過現在很多程式都能用現代化設備完成。成品與殘品,就在一念之間,每一道工序稍有差錯,就會前功盡棄。

  “以前在夏季的高溫天燒瓷,褲子燙得都不敢挨腿。”據李和平回憶。過去的煤窯已經發展為現在的氣窯,匠人再也不用頂著高溫,盯著窯爐三天三夜不眨眼。然而,唯一不變的還是李和平“刀刀見泥”的功力。清晰的紋飾,生動的刻花,李和平的手在瓶胎上翻飛,不一會兒,蓮花圖案就出現在瓶身上。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試掘和大規模發掘,在銅川市境內已發現耀州窯古代窯場6處,由40多個燒造區的窯址群組成。耀州窯中心窯場的位置也有變動,唐代至元代在黃堡,明清至今在陳爐。“耀州窯是我國古代的青瓷名窯。它和古代的其他青瓷名窯相比,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處能燒造多種瓷釉品種的綜合性窯場。燒造的瓷釉品種諸如黑、白、茶、黃、醬、花釉瓷、素胎黑彩和多種釉上、釉下的彩繪瓷以及唐三彩和低溫釉單彩等。”禚振西説。

  人們驅車從西銅高速公路的黃堡出口下去,再走一段路就可到耀州窯博物館。

  耀州窯博物館展廳裏陳列著1000多件(套)耀州瓷。

  傳技藝更傳精神

  在整個耀州窯陶瓷燒制過程中,採料、精選、風化、配比、粑泥、陳腐、熟泥、揉泥、手拉坯、修坯、釉料精選、配製、施釉、手工裝飾(雕、刻、貼、印)、裝窯、燒窯等工序,李和平可以獨自完成。他是耀州瓷領域中為數不多的對整個製作流程熟悉並親自操作的市級傳承人。而這一切,都得益於李和平的勤奮好學。

  在耀州窯陳爐陶瓷總廠研究所工作期間,李和平學會了原料的物理、化學分析方法,自學了陶瓷工藝學。“當時,我看到有關耀州瓷的書就買回來,光買書就花了1萬多元。”李和平説,“書籍是我的老師,廠裏的匠人也是我的老師。每當遇到難題時,我就向他們請教。”現在,李和平常念叨著這些話給兒子李瑩聽。在李瑩看來,李和平與他是父子,更是師徒。“好學、鑽研的習慣是父親對我最深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我從父輩身上學到了那股韌勁和對古老技藝的堅守。”李瑩説。

  2011年大學畢業後,李瑩就跟著父親學做耀州瓷,從了解各種泥料的性能,到學習各時期瓷器造型的特點,李瑩對耀州瓷的燒制越來越有感覺,也越來越挑剔。“上周燒的兩窯貨,燒制過程中前期氧化焰沒掌握好,成品的釉色不好。”28歲的李瑩,有著這個年齡段人少有的沉穩,在工作間一待就是一天。

  1986年,李和平在陳爐鎮創辦了“耀州窯李和平瓷坊”,距今已有31年。李和平深有體會地説:“我離不開這裡,耀州瓷更離不開這裡。”

  現在,該瓷坊裏有一大一小兩口液化氣窯,1.5立方米的液化氣窯一次出貨200多件,0.5立方米的液化氣窯一次出貨60多件。窯裏的每一件陶瓷,都經受著素燒過程中850℃到900℃的高溫,釉燒過程中持續26小時到28小時的考驗。素燒後什麼時候拿出來上釉?釉燒中什麼時候轉換火焰?陶瓷燒制不僅考究手藝,更考驗匠人的智慧。對李瑩而言,耀州瓷是手藝的傳承,更是匠人精神的傳承。

  “耀州窯既有多樣性,又有專一性。匠人們既要努力學習他窯之長,又要摸清家底不斷創新,最終使耀州窯千年爐火不熄,這在古代名窯中並不多見。這些,恐怕是對後生們莫大的啟示吧。”禚振西説。(本報記者 杜瑤實習生 王澤宇)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