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吳起:退耕還林築起“金山銀山”

2017-10-26 16:12:32|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菲|責編:董健雄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楊舒曼 劉君慧):10月22日,由延安市委外宣辦、市政府新聞辦主辦的“砥礪奮進的五年 追趕超越看縣區”主題採訪活動走進了延安市吳起縣。與前幾日波瀾壯美的黃土景觀相比,吳起縣的美帶著幾絲“塞上江南”的秀氣,綠樹成蔭、清水環繞,這樣的吳起,讓人很難與20年前的“水土流失、生態惡劣”聯想到一塊兒。作為“全國退耕還林第一縣”的吳起縣,用“吳起模式”扛起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旗,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論。

  吳起縣城全景(吳起縣外宣辦 供圖)

  從“窮山惡水”華麗轉變“青山綠水”

  “我從事林業工作三十餘年,在吳起生長五十餘年,生於斯,長於斯,也見證了黃土高原由黃變綠的過程,尤其在退耕辦主任八年,林業外援項目辦主任八年,林業局局長八年,感受頗深,雖然常常有‘一事無成人漸老’的感嘆,但是,看到滿目青山,層林盡染,心裏有一種滿滿的充實感。”站在百萬畝油松的山頭,陜西延安市吳起縣林業局局長吳宗凱頗有感慨地説道。

  吳起縣位於革命聖地延安的西北部,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是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的落腳點。全縣地貌由“八川兩澗兩大山區”構成,屬黃土高原梁狀丘陵溝壑區。

  1997年底,吳起縣人口達到11.8萬,農作物種植面積185萬畝,牲畜飼養量49.8萬頭,其中散養山羊達23.8萬多只。人墾畜踏,生態環境持續惡化、不堪重負,水土流失面積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達97.4%,是黃河中上游地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縣份之一。

  1998年5月,吳起縣首開先河,果斷做出了“封山禁牧”的決定,確立了以“封山退耕、植樹造林、舍飼養羊、林牧主導、強農富民”為基本內涵的逆向開發思路,一次性退耕155萬畝耕地,只保留30萬宙耕地;2007年,155萬畝退耕地全部還林還草。

  2012年,吳起縣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面積244.79萬畝,經國家確認兌現184.87萬畝,成為全國退得最早、還得最快、面積最大、群眾得實惠最多的縣份。吳起全縣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271平方公里,治理度由1997年的39.7%提高到52.4%,土壤侵蝕模數由1997年每平方公里1.57萬噸下降到0.54萬噸,林草覆蓋率由19.2%提高到62.9%。吳起也一躍成為“全國退耕還林試點示範縣”。

  2013年,為了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加快生態延安建設步伐,吳起縣開啟了新一輪退耕還林建設工程,至今已完成還林面積21.3萬畝。

  20年過去,吳起縣實現了“青山綠水”的華麗轉變。

  吳起縣勝利山秋景(吳起縣外宣辦 供圖)

  “吳起模式”扛起延安生態文明建設大旗

  吳起縣連續十五年被延安市委、市政府考核為退耕還林第一名,先後被授予“全國退耕還林試點示範縣”、“全國造林先進縣”、“國家生態示範縣”等榮譽稱號,並被列入“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工程試點縣”,成為全國通過退耕還林建設生態文明的一面鮮明旗幟。

  吳宗凱告訴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從1998年開始,至今已過了19個年頭,在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全縣退耕還林工作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大致經歷了先行探索期、植被恢復期、成果鞏固期和繼續發展期四個階段。

  先行探索期,吳宗凱説,實際上要從1984年算起,當時吳起縣五穀城馬崾峴開始實行封山育林、種草養畜,並利用畜牧業和工副業收入反哺農業,大搞農田基本建設,開展流域綜合治理,到1997年底,五穀城馬崾峴的森林覆蓋率達47.7%,比全縣平均水準高28.5%。此外,吳起縣新寨楊廟臺農民許志周1994從散牧改為舍飼養羊,到1998年四年總收入16000多元。這兩個典型為當時吳起作出封山禁牧、舍飼養羊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為全面順利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創造了條件。

  1999至2007年,吳起縣開啟了植被恢復期。在退耕還林初期,主要在“封、改、退、還、建”五字上做文章、下功夫,全力恢復植被、改善生態。封,實行封山禁牧,防止人為破壞,依靠自然修復能力恢復植被;改,改放牧為舍飼;退,將低産坡耕地全部退耕;還,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將退耕地和荒山荒坡還林還草;建,就是建設高標準農田。通過“五”字方針的運用,在植被恢復期,吳起155萬畝退耕地全部還林還草,林草覆蓋率提高了53.7%。

  在2008至2012年成果鞏固期,按照《吳起縣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總體規劃》的要求,吳起對歷年退耕還林不合格地塊進行了全部補植,進一步提高生態建設品質,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據了解,吳起在補植補造中,注重林種調整、林分調整,擴大了闊葉樹種和生態經濟兼用樹種的比例,全部使用了鄉土樹種,使得林分結構更趨合理。此外,在堅持“政策支持、政府引導、農戶自願、便於發展”和“就鎮、就路、就近”的原則改善人民居住環境,大力推進自然生態型、田園農莊型、中心村鎮型、城郊別墅型四種模式新型民居建設,把居住偏僻、交通不便、條件落後的農戶,逐步搬遷到“有田、有水、有路”的地方居住,從根本上改善農民的生産條件和居住環境,推進生態自然修復和保護。

  為了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加快生態延安建設步伐,2013年延安市委、市政府決定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建設工程。借著“新一輪退耕還林建設工程”的東風,吳起進入了退耕還林的繼續發展期。吳宗凱説,在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中,吳起主要是避免重走先營造後調整的彎路,更加科學合理規劃,並以吳起現有25°以上坡耕地退耕還林為重點,徹底消滅“門簾地”、“插花地”等未退耕還林的零星地塊。據了解,截止目前吳起共完成新一輪退耕還林21.3萬畝,其中,超前實施4.3萬畝,現耕地17萬畝。

  可以説,吳起縣根據自身條件和環境進行科學規劃,摸索出了符合自身發展的“吳起模式”,扛起了以退耕還林為基礎的生態文明建設大旗。對於這個模式是否對其他地方有借鑒意義?吳宗凱説:“我不敢説吳起模式,但吳起確實是全國退耕還林第一縣。封山禁牧從吳起開始,退耕還林從延安走向全國。吳起確實在退耕還林上有不同於其他地方的治理方法。我們只知埋頭苦幹,自已幹的事,成與敗,應當由別人或第三方評價。”

  吳起縣大吉溝退耕還林森林公園(吳起縣外宣辦 供圖)

  踐行“兩山”理論為吳起創造“金山銀山”

  對吳起縣而言,退耕還林就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理論最生動的闡釋。

  吳宗凱説,生態環境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寶貴資源,一旦失去綠水青山,即使有再多的金山銀山也無法換回,大家決不能把保護生態與發展經濟對立起來,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人們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下大力量調整空間佈局、産業結構、資源利用方式和生産生活方式,扎紮實實保護好大家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為子孫後代留下永續發展的“本錢”,以更加生態宜居的環境帶動和促進産業轉型升級、發展提質增效,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在退耕還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吳起通過自身經驗培育後續産業。在林業産業為例,吳起重點以山杏山桃、小葉楊、苗木培育等林業産業為主,穩步推進退耕還林後續産業建設。並通過定株撫育、修剪等措施,提高林木的潛在産值。積極發展山杏山桃産業,重點加強山杏、山桃的撫育更新改造和高接換優,加強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提高産量,新建良種仁用杏園0.25萬畝,改造低産園2萬畝,試點種植油用牡丹200畝,完成長柄扁桃試驗栽植3.48畝;營造沙棘林188萬畝,成林125萬畝,是全國沙棘面積最大縣。並充分利用吳起縣洛河川、二道川、寧塞川等自然資源優勢,按照“川臺地、靠河畔、沿公路、連片區”的佈局原則,採取民營資本注入,建立以國有苗圃為龍頭、合作社育苗為骨幹、群眾育苗為主體的育苗體系,打造苗木綜合集散地,目前育苗面積達1萬畝,年産值可達2000多萬元。

  退耕還林以來,吳起縣始終把農田水利建設作為治理生態環境,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提高糧食産量的重點來抓,加大投入力度,狠抓農田基本建設。累計新修基本農田達到31.87萬畝,人均3畝,並把淤地壩建設和治溝造地作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的又一新舉措,攔蓄泥沙,淤積耕地。據了解,目前完成治溝造地4500畝,全縣累計建設各類淤地壩339座,可利用壩地17600畝。

  此外,通過政府的積極引導和扶持,培育養殖及棚栽業,吳起縣已形成一大批養殖專業戶、專業村、專業鄉,達到了一戶帶多戶、多戶帶一村、一村聯多村、多村成基地的格局,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産出比,拓寬了農民致富渠道,增加了收入。

  “資源環境優勢必須在一定條件下才能轉化為發展優勢。綠水青山並不天然等同於金山銀山,實現兩者間的轉化,關鍵在人、在思路。一個地區的生態環境越好,對生産要素的集聚力就越強。只有通過一定的機制,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的優勢,綠水青山才能變成金山銀山。”吳宗凱如是説。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