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的劍才是好劍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沈新培其人其事

2017-11-10 16:38:09|來源:西安晚報|編輯:李妍|責編:董健雄

  

  乾坤劍(主辦方供圖)

  

  沈新培在制劍(主辦方供圖)

  

  布展現場(主辦方供圖)

  寶劍出鞘,誰與爭鋒?冷兵器時代,一把寶劍不知凝聚多少鑄劍人的心血與汗水,成為將士們戍邊衛國的兵器。和平年代,歷經千年千錘百煉的鑄劍手工藝,已成為十幾代中華工匠精神與中華文化代表性“非遺”作品。

  今日上午9點半,龍泉沈廣隆劍鋪132週年暨沈新培大師師徒作品巡迴展(西安站)將在西安美術館開幕,展覽將通過一把把精妙的龍泉劍,首次向西安觀眾展示流傳千年的頂級寶劍鑄造工藝。

  昨日,記者專訪到國家級“非遺”龍泉寶劍鍛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沈廣隆劍鋪第四代傳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沈新培,請他講述了鑄劍背後的種種故事。

  十三歲起開始鑄劍生涯

  世人印象中,擁有寶劍者大多是王侯公爵或世外高人,鑄劍師傅則是更為神秘的存在。如今冷兵器時代的硝煙已然散盡,鑄劍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象徵,鑄劍大師沈新培宛如一位連接中華古典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使者,讓我們在科技時代,依然可以見證最為古老而複雜的鑄造工藝,了解古人的智慧結晶。

  沈新培曾給自己作了一首打油詩“未來人世前,時聞錘高歌。少小爐為伴,老大汗成河”來形容自己這五十多年的鑄劍生涯,其中有艱辛,有波折,卻依然深深熱愛著這份古老的技藝。從稀裏糊塗的入門學習到如今的龍泉寶劍鍛制技藝傳承人,沈新培大師對於“鑄劍”的熱愛與執著,讓人肅然起敬。

  耳順之年的先生,説話鏗鏘有力,而其身上渾然天成的爽朗氣魄,也許正是鑄劍師們特有的豪邁性格。沈新培告訴記者,從祖爺爺沈朝慶創辦的沈家鐵鋪到現在的沈廣隆劍鋪,沈家鑄劍技藝已經傳承了五代。當年13歲的沈新培,是稀裏糊塗地跟著父親開始了鑄劍生涯的道路,現在想來也許不得不説是一種“命中註定”。“那時候,小孩子也不覺得苦,但和現在的學徒比,確實苦”。然而,當時間軸慢慢地拉長,當先生一步一步地踏入更深的鑄劍技藝中去時,對“劍”的感情,也變得不再那麼簡單。

  為鑄劍遍訪名師與文化學者

  1993年,中國首屆武術器材審評會上,沈新培的一對刀劍在比賽中一舉獲得三個金獎,同年獲得國家專利;1996年起這對刀劍被國家武院、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中國武協定為國家武術錦標賽指定器械至今——這對刀劍便是最為著名的“乾坤劍”與“乾坤刀”。而這對刀劍背後的故事,也源於先生用鑄劍的心去發現生活中他人給予的啟發而得到的一次靈感。

  “當時我的劍已經做好了,可是刀怎麼也沒有好的想法,而我大哥是個讀書人,所以就和他聊起了關於這把刀劍的想法。”對於當時刀的定義,先生覺得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於是在把劍的製作方式敘述了一下後,大哥的一句“柴刀背如何?”令先生豁然開朗。第二天便開始了打磨工具,第三天就把“乾坤刀”做了出來。沈新培覺得這是他這一生做得最成功的一對刀劍。“只要你想著劍,往往和別人的聊天中,哪怕是不認識的人,都會得到一點啟發”。

  春秋時,歐冶子鑿茨山,泄其溪,取山中鐵英,作劍三枚,曰:龍淵,泰阿,工布。這三把便是龍泉寶劍歷史中最為著名的劍,卻也是至今沒有確切定義造型的劍。

  一次,他和一位龍泉的老師聊起了工布和阿泰,説到劍上的花紋時,突然想起了風鬍子和楚王論劍中的話:“欲知泰阿,觀其釽,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釽從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絕。“ 這話,讓沈新培有了一種新的、特別的感受,“我小時,在山上砍過柴,別説是高山,微高的一些懸崖都會令人感到危險。所以我認為,龍淵劍的劍氣裏,有一種令人害怕的力量”。

  為了確定自己的想法,沈新培特地來到上海請教錢文忠教授。“當時,我還帶了兩把不一樣的劍給他看,一把是普通的龍淵劍(即龍泉劍),一把便是之前做的乾坤劍”。沒想到,錢文忠教授看罷乾坤劍後,只説了一句:“這就是劍氣啊!”這話,更是堅定了沈新培“乾坤劍是龍淵劍原型”的判斷。

  每把劍都是主人身份的象徵

  “劍,最單調,最乏味,但它的文化卻又非常深厚。”沈新培説,一把好劍,熟練的技藝只是其中一件非常簡單的元素,如何能融入文化,才是做劍最難的地方。

  沈新培坦言自己的文化底子不夠,所以打劍打到一定程度,明顯感到底氣不足。“要成為一個鑄劍大師,歷史文化方面還是要多學習,一把沒有文化的劍是不可能成為好劍的”。從兵器到禮儀,再到現在的文化,雖然冷兵器時代已然過去,戰場上也不再是主導地位,但對於禮儀方面象徵卻更為重視地保留了下來。

  “劍的形式變化太少,幾乎都是以前遺留下的實物,我們再根據實物做一點變化,把一些古樸的文化、理念再融入進去。比如做一把將軍劍,就要從軍事角度出發,一把秦代劍就必須以秦代文化為根基,道教的玄武劍,則定要融入道教的元素。每一把劍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都是一種劍主人身份的象徵。一把適合你的劍,不一定適合他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這從中國文化、禮儀上都會反映出來。其次是剛柔並濟,堅硬鋒利,這是劍本身的性能。一把劍做得再好,它還是一把劍,一把兵器,但若有文化融入進去,它就有了生命,有了傳承的使命”。( 職茵)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