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官寨遺址再獲重要考古新發現 西安建城史 或再提前2500多年

2017-11-10 16:41:01|來源:西安晚報|編輯:李妍|責編:董健雄

  

  考古現場出土的陶器文物(張宇明 楊利平 攝)

  

  考古現場航拍圖(張宇明 楊利平 攝)

  中國數千年悠久文明歷史的源頭何處尋跡?西安作為中華文明發展歷程的根脈是否還有時代更早的實物佐證?距今五六千年前生活在關中地區的史前先民如何實現“入土為安”?隨著高陵楊官寨遺址的深入發掘和研究,這些問題可能都將被抽絲剝繭般解開。

  西安建城史或已有5500多年

  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在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中扮演著重要作用,其中最早在西安建都的朝代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西周。但11月9日記者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楊官寨遺址再獲重要考古新發現,西安市的建城史、建都史或可再提前2500多年。

  楊官寨遺址坐落于高陵涇河北岸,是史前大型中心聚落遺址,自發現至今一直廣受學界和社會的關注。2015年冬至今,楊官寨考古隊在該區域開展了持續兩年之久的考古發掘工作。

  通過持續的考古發掘工作,考古專家們已經基本厘清了該遺址的整體佈局結構,在該遺址範圍內發現了建造有大型防禦體系的廟底溝文化聚落、擺放大量陶器的西門址、聚落中央的人工水利設施等,加上本次發現的東區大型普通“居民公共墓地”,無疑勾勒出了一個早期城市的雛形。

  據考古隊領隊楊利平介紹,下一步考古隊還要探尋西門址外可能對應的高等級貴族墓地、以及此次發現的東區墓地可能對應的東門遺跡和聚落內部可能存在的中央大道。如果這些推論都能得到證實,那麼楊官寨遺址作為廟底溝時期關中地區規模最大、規格最高聚落的都邑性質必將展現無遺。如此一來,西安市的建城史、建都史或可提前至5500多年前的廟底溝時期。

  2000座墓葬參照太陽射線角度擺放

  楊利平介紹,此次發掘的這片墓地總面積在9萬平方米左右。目前實際發掘面積約3800平方米,已發現廟底溝時期墓葬339座,墓葬分佈得極為密集,初步預測總數在2000座以上,規模空前。

  本次清理的墓葬以偏洞室墓為主,這種發現將偏洞室墓的出現年代提前了近400年的時間。

  墓葬方向大多呈東西向,恰好與太陽直射在南北回歸線之間擺動的角度一致,考古專家推測當時人們已經會參照太陽光線角度來設置墓葬的朝向。就目前的發掘情況看,墓葬內均未發現有木質葬具(棺材),但在個別人骨周圍發現有疑似織物包裹的痕跡。每座墓葬內僅埋葬一人,葬式均為仰身直肢葬,但有些遺體存在被剁手及非正常死亡現象。

  此次發現的廟底溝文化墓地是國內首次發現並確認的廟底溝文化大型墓地,為研究廟底溝文化時期的葬制葬俗、人種學、人群血緣關係、聚落形態、社會組織狀況等重大問題提供了科學的實物依據。

  聚落裏可能存在“職業畫師”

  楊利平介紹,已完成發掘的墓葬中,隨葬品的數量都非常有限,僅在極個別墓葬中出土有彩陶盆、彩陶壺、夾砂罐、石璧、骨珠等。有些墓葬內的隨葬品被發現于墓道的填土內,且破損十分嚴重,考古專家推測當時可能有以殘陶器隨葬的葬俗。

  此外,在少數幾座墓葬中還發現有以顏料塊隨葬的現象,通過對其中一座墓葬出土顏料的科學檢測分析,可知其主要成分為赤鐵礦,且經過煅燒、搗碎研磨、過篩、添加動物膠黏合成形等一系列細緻的加工處理工藝,以方便保存和使用。

  顯然廟底溝時期的先民已經掌握了十分先進的顏料製作技術,但其稀有的屬性及複雜的工藝還是決定了並非聚落中的每一個人都能擁有顏料並熟練地進行使用,用顏料進行繪畫應該只是極少數人的“專利”,而這些人在日常很可能就有著比較明確的職業分工。

  整片墓葬可能是有專人管理的“國家公墓”

  本次發現的廟底溝文化墓葬規格基本相近,都是小型墓葬,且隨葬品非常少,對比早年在楊官寨遺址聚落環壕西門址兩側大量出土成層分佈的完整陶器,二者之間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反差,因此考古隊推斷這批墓葬應該是楊官寨遺址廟底溝時期普通居民的公共墓地。

  值得注意的是,考古隊在部分墓葬開口平面的東端或西端發現有圓形的疑似柱洞遺跡,推測有可能為“幡”類墓上建築遺存,用來標識單個墓葬的位置,這説明當時的人們在營建墓葬的過程中曾經過一定的整體規劃,並可能有專人負責管理和維持。

  首次嘗試DNA探索墓中人血緣關係

  經初步鑒定,楊官寨遺址廟底溝文化墓地人群的死亡年齡集中在中壯年期,兼有少量嬰幼兒個體和個別的老年個體,男女性別比例大致在0.7:1左右,女性要稍多於男性。

  楊利平表示,考古隊目前已與復旦大學的科研團隊開展合作研究,通過DNA全基因組測序的手段,全面探索墓地中葬人之間存在的血緣關係,並輔以碳十四測年得出的科學數據,對個體進行早晚排序,希望能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史前族群譜係。這也是在相關領域內開展的首次嘗試,對於人群血緣關係等方面的研究無疑極具啟發意義。

  楊官寨遺址或是最早中國的雛形

  目前學界普遍認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大致是從距今6000年前左右開始出現明顯跡象,具體表現為人口規模增加,大型聚落出現,文化高度發達等等。而距今6000至5500年的廟底溝文化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共同體,其分佈範圍以關中地區為核心,並向周圍強勢擴張,東達大海,西至甘青地區,北到長城一線,向南已越過長江。

  楊利平説,楊官寨遺址作為廟底溝文化時期的一處中心聚落,規模巨大,無疑需要動用相當多的人力才能修建完成,而僅憑楊官寨一個聚落的人力是不可能實現的,這表明當時這樣一個聚落已經具備了組織周邊區域的人集中到一起開展大型工程的能力。加上本次大型“居民公共墓地”的發現,這些都指向了楊官寨遺址是一處帶有都邑性質的大型史前聚落遺址,很可能就是最早中國的雛形,併為後來國家的起源、中華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礎。(張佳)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