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甫運:梳理秦隸的前世今生

2017-11-20 16:16:19|來源:三秦都市報|編輯:王菲|責編:董健雄

  

  李甫運

  秦隸曾是秦國的日常用字,也是今文字第一個成熟形態,其早于小篆一百多年。秦統一中國後,為解決“文字異形”問題,“罷其不與秦文合者”而推行的“書同文”,不是小篆,而是秦隸,漢滅秦之後,漢隸照搬與沿用了秦隸,西漢後期只是其風格上發生一些變化。這是陜西師範大學李甫運教授研究秦隸取得的重大成果。

  秦隸早在秦統一中國一百多年前便已廣泛使用。史料記載LiSu 起源在秦始皇一統中國後,“官獄職務繁,初有LiSu ”,或由小篆演變而來,眾説紛紜,莫衷一是。近幾十年來的考古成果,已將此結論徹底推翻。然而對LiSu 源流作出系統明確定位者,卻始終未見。李甫運系統整理有關秦文字的簡牘、銅器、陶器、封泥、鑄幣等實物資料,通過分析秦武公時秦公镈銘文“簡練平實而又雄強”的藝術特質,將秦隸的發軔期定位在秦武公時,通過字形分析特別是秦史的研讀,將秦隸的廣泛使用期定位在以商鞅方升為代表的秦孝公時,通過與青川木牘進行比較,將雲夢睡虎地秦簡確定為秦隸完全成熟的標誌。秦祚苦短,秦隸直接為漢代所用,直啟漢隸。經過先生的梳理探究,LiSu 演變源流脈絡清晰地呈現出來。

  “秦的祖先曾久居西陲,與羌戎雜居,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決定文字的特點和部族的性格具有一致性,平實而雄強,再加上秦隸本身是各級政府,特別是作為中下層各級辦事機構的日常用字,所以寫得比較簡潔。”李甫運分析認為,出土的秦隸簡牘也昭示這一特點,很少有修飾性筆畫,有些字要麼起筆粗重,收筆尖細,要麼起筆和收筆沒有多大變化。

  李甫運自幼熱愛書畫,十多歲從臨寫《曹全碑》開始學書歷程,數十年遍臨東漢名碑,兼顧各體,打下了堅實的書法基礎。從上世紀80年代始,先生開始專注于探究LiSu 書體之源頭。他大量蒐集書籍以及雜誌等出版物中有關秦墓、西漢墓發掘出的秦隸內容,經過幾十年的潛心研究出版了《秦隸》一書。該書既是甫運先生秦LiSu 法創作之集大成,又是他秦隸研究的重要成果。誠如陜西師範大學原校長、秦史專家趙世超教授在書的序文中所言:“甫運先生的藝術功力和學術水準都達到了令人嘆服的程度,謂之爐火純青,也不為過”。

  作為一種書體,秦隸的審美價值極高。李甫運教授一邊大量研究考古發掘出的秦隸資料,一邊臨習之,從青川木牘至裏耶木牘,以解決秦文化在書法藝術中的表現方法及風格,並最終形成一種獨具風采的秦LiSu 法藝術,有“華夏秦隸第一人”之譽。其作品深受國人厚愛,還被世界文化名人如日本的池田大作、馬來西亞的繼程法師等收藏。

  李甫運説,秦LiSu 法直接從篆籀簡化而來,點劃規矩,結構嚴謹,美不勝收,它在從戰國到漢代LiSu 的演變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紐帶作用,是我國書法寶庫中無可替代的美麗奇葩和瑰寶。李甫運堅信,秦LiSu 法作為中華傳統書法藝術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一定會得到發揚光大並進而大放異彩! (記者 趙爭耀)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