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長安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構建大扶貧格局 提升“三農”工作水準

2017-12-28 14:44:22|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菲|責編:董健雄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消息: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同時強調,堅持大扶貧格局,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構建大扶貧格局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大思路佈局、大黨建引領、大産業推動、大文明培樹、大構架治理、大環境改善、大資源整合,不斷夯實農村基層基礎,提升“三農”工作水準,打造“五個美麗”新形象,帶動脫貧攻堅,助力全面小康。

  大思路佈局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長安區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801戶5565人。如何通過農業農村的整體快速發展,帶動脫貧攻堅工作更加有效、更加紮實、更加持久?今年以來,長安區以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為統領,以建設“五個美麗”為目標,將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體現在全區發展大局中,實行政策統一制定、規劃統一編制、資源統一調配、資金統一使用、建設統一標準,不斷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大力開展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處理、衛生改廁、綠色家園、飲水安全鞏固提升、道路暢通、文化禮堂建設、變電站建設和農網改造提升、危房改造等多項工程,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特別是將貧困村、涉貧村、落後村作為重中之重,加大政策傾斜力度,補短板、強弱項,小康路上攜手共進。目前,共實施貧困村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1個,總投資584.51萬元;實施“以工代賑”項目23個、投資456.89萬元;長安區財政投入1000多萬元實施34個村美麗鄉村建設,投資2424萬元全額兜底實施危房改造404戶;投資12.53億元全力打造黃良花卉示範鎮、省市級現代農業園區提升工程、南佛溝生態農業觀光園等15個農業項目……

  實施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使農業農村的地位更加突出,發展基礎更加堅實,不少基礎設施難題得到了解決,生産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如今,走在便捷通暢的鄉村道路、住在環境優美的宜居村莊,享受方便文明的舒心生活,老百姓脫貧致富的底氣更足了、奔好日子的勁頭更大了。

  大黨建引領築牢基層基礎保障

  農村基層組織戰鬥力強不強,直接關係到農業農村發展和脫貧攻堅工作成效。今年以來,長安區不斷深化農村黨建“十個好”工作,深入實施“美麗黨建”工程,通過“六抓六強”,實現大黨建引領,築牢基層基礎保障。一是抓班子強堡壘,定期對村級班子綜合研判,動態管理,每年按照10%比例倒排整頓;選好配強黨組織書記和第一書記,全力打造脫貧攻堅鐵軍隊伍。二是抓管理強作風,推廣固定黨日“六個一”主題活動,志願服務、設崗定責、承諾踐諾、黨員中心戶、黨建指導員全面推行。三是抓督查強問效,建立督導例會制度,月考核、季排名、隨時抽查;實行責任清單、問題清單,臺賬管理,“一村一賬”,責任倒逼。四是抓激勵強保障,全面落實村級組織辦公經費和村幹部補貼,將補貼與工作績效掛鉤;加大培優樹優力度,強化獎勵激勵,激發工作活力。五是抓制度強機制,構建制度先行、層層推進的機制,促進工作更加規範。六是抓引領強合力,整合各類有效資源,深挖“黨支部+X+貧困戶”模式中“X”的內涵,開啟脫貧攻堅新模式。

  同時,長安區還逐村繪製了“村情民情圖、組織體系圖、産業發展圖、幫扶聯繫圖、重點人員圖、河長路長圖”六張“民情地圖”,幫扶聯繫圖上顯著標注貧困戶、五保戶、留守老人兒童等重點人群,産業發展圖上顯著標注本村産業現狀和發展規劃……全區共完成手繪“民情地圖”3100多張,建立民情檔案10萬餘份,解決群眾實際困難3000余件,民情大數據地圖已成為密切幹群關係的“連心圖”、脫貧攻堅的“作戰圖”。

  大産業推動幫助群眾致富增收

  作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的長安,如何發揮發展特色産業優勢助力脫貧攻堅、培育新型産業實現群眾致富增收,産業優化升級和有效覆蓋成為“化繭成蝶”的關鍵。長安區將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作為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重要抓手,按照“突出特點、各有側重、抓點示範、同步推進”的原則,有序推進經營性資産為主的股份制改革,穩步推進集體資産“空殼村”改革,重點推進資源性資産為主的村組改革。目前,第一批41個村的清産核資、股份經濟合作社組建立等工作已基本完成,灤鎮街道上王村、楊莊街道上堡子村等38個村已頒發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書,其中涉及7個貧困村和288戶貧困戶557人。第二批56個村11月底開始啟動,實現了貧困村的全覆蓋。

  下足産業“繡花功夫”,打造東部垣區花海梯田、秦嶺山區中蜂養殖、沿山地區果業食用菌、中部平原花卉苗木、環山路沿線農家樂民宿等5大特色産業片區,通過“合作社+貧困戶”“龍頭企業+貧困戶”“農業園區+貧困戶”等模式,將貧困戶“鑲嵌”在特色産業鏈上。區財政每年安排不少於3000萬元的産調資金,建立2801萬元的貧困戶産業扶貧資金,對不同的産業片區確定不同的扶持標準。通過對貧困戶提供種苗、實用技術培訓等措施,增強其脫貧致富能力。現在,長安鮮桃、長安花卉、長安民宿、設施瓜菜等五大特色産業持續發力,産業片區規模迅速擴大,形成了一批在西安市、陜西省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優質品牌。産業扶貧和現代農業融為一體,培育了一批“幹得了、穩得住”的産業,增強了貧困戶“自主造血”功能。

  大文明創建 有效激發內生動力

  提高鄉村文明程度,是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動力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動農村發展的應有之義和內在要求。長安區在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建鑄魂工程上下功夫,在培樹鄉村大文明上做文章。長安區創新性地開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六進六促三覆蓋”培育踐行活動,將扶智、扶志、扶德相結合,西安市第一座家風廣場、第一家街道家風館、第一家社區家風館分別建成開放。廣泛開展“鄉賢、孝賢”“好家風、好家訓”“好婆婆、好媳婦”“道德模範”“十星級文明戶”等評選活動,樹立一批鮮活事例和先進典型,依託道德感召,凝聚正能量。592個村、社區均成立了道德評理會,評選區級道德模範20名、脫貧明星16名,街村評選脫貧明星291名,評選“好媳婦”“好孝子”“好婆婆”389名。35個貧困村繪製了10000余平方米文化墻,介紹村規民約、傳播家風家訓、講述傳統美德、倡導自強致富。非貧困村繪製了50000余平方米文化墻,融入黨的十九大精神、“同心共築中國夢”等內容,讓群眾看得見、看得懂、記得住。同時,積極創作主題鮮明、接地氣,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20多個,組織文藝輕騎兵,通過文化下鄉、惠民演出、公益文化百村行活動演出110余場次,講述群眾身邊的文明故事,讓鄉風文明入村入戶、入腦入心。

  如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融入百姓生活,“道德扶貧”之花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競相綻放。步入長安,“我為扶貧幹部點個讚”“星級文明戶”牌匾、爭當脫貧致富新明星……這些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做得到的身邊事,有力助推了農民群眾精神脫貧,呈現了村容整潔環境美、安居樂業生活美、移風易俗民風美的新景象。

  大構架治理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社會環境是老百姓解溫飽後的重要需求,也是最基本的發展環境。長安區堅持重點下移、工作下沉,強化基層網格化管理,切實完善促進社會長治久安、和諧穩定的長效機制,把工作做精做細做到位。健全了以村黨支部為領導核心、村兩委會為自治和監督組織、街道黨校為農村年輕後備幹部孵化器、道德評理會為化解矛盾主陣地的“一核兩委一校一會”農村社會治理機制,以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為引領,確保村務規範運轉、村民監督有力,努力把矛盾糾紛消除化解在基層。

  全面推進平安長安建設,紮實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八張網”建設,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強農村治安中心戶長等網格化、規範化管理,全力提升群防群治工作水準。向破壞投資環境、破壞人民群眾安全感的行為打出連續攻勢,清掃家園、家園保潔、守護家園,持續不間斷的專項打擊依次進行,嚴厲懲治違法犯罪,集中整治社會治安,查處破壞投資環境的“歪人”,落實各項防控措施,調處化解矛盾糾紛,重拳整治黃賭毒,破壞投資環境和人民群眾安全感的違法犯罪行為被全面遏制,長安又向“大美長安、長治久安”的目標邁進了一步,讓群眾有了切切實實的獲得感。

  大環境改善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全面實施生態環境提升,真正打造“綠富美”,既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際行動,更是加快長安發展、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的重要支撐。長安區河流眾多,線長面廣,對生態環境影響大。長安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帶頭認領河道,履行河長職責,將河長制治理水環境與全面優化和美化水域、流域生態環境相結合;與運用綠水青山生態優勢推動全域旅遊相結合,按照“河長制+”的綜合治理和綜合綠化、美化思路,走出了一條河系治理與生態發展、全域旅遊有機和諧相融之路。

  11 月,長安區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清潔長安行動,全面打響了“治水”“治臟”攻堅戰。污水排放、河道垃圾、畜禽養殖、私搭亂建……針對排查出的286個河道問題,長安成立了5個工作組集中整改,使區域水環境品質明顯改善;針對排查出的706個農村環境衛生問題,長安區同時展開了清掃保潔戰、垃圾轉運戰和垃圾處理戰三大戰役,讓農村面貌為之一新。

  按照“一年試點啟動、兩年面上推開、三年見大成效”的工作思路,長安區在黃良、王曲和環山路沿線8個街道,主幹道、河流、旅遊景點周邊的行政村,全域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的試點與推廣工作。對農村垃圾問題進行源頭化治理,目前在子午街道已初見成效。西安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互看互學現場會在長安區舉行。

  大資源整合形成農村發展合力

  整合社會資源、動員社會力量,形成關注農村、關心農業、關愛農民的良好氛圍,形成支持農村發展、合力脫貧攻堅的良好局面,是推動工作的一項重要舉措。長安區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和互為支撐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組織人大代表對長安區河道治理進行集中督查,組織政協委員對農村環境衛生進行全面巡察,對扶貧工作進行調研建言、綜合評估。長安區成立了19個扶貧工作小組,動員各行各業從資金、技能等方面為貧困村、貧困戶解決實際問題。團區委組建大學生志願宣講團、扶志隊、清潔隊、關愛隊、攝影隊,為600多戶貧困群眾開展服務活動100余場次。長安區婦聯發揮巾幗力量,組織五個小分隊來到1000多戶貧困家庭中,通過免費手工編織培訓、家政服務培訓、“一對一”精準扶貧等多種形式,提高脫貧致富本領。長安區民政局、區慈善會、區工商聯等單位,開展危房改造貧困戶入住新居愛心眾籌活動,404戶愛心傢具已全部落實到位。長安區殘聯免費為351位貧困聽力殘障人士發放助聽器,發放宣傳小廣播3000個,增強了他們與社會溝通的能力……

  同時,長安區全面啟動脫貧攻堅冬季會戰,各級各部門積極開展了聯戶幫扶“十送”活動和貧困戶家庭環境衛生整治“回頭望”活動,積極開展送愛心、結窮親,送物資、保生活,送清潔、養習慣等幫扶活動,幫扶幹部到幫扶對象家中“走親戚”,送去關心,送去溫暖,為五保戶送關懷,送陪伴,與之共度佳節,為貧困戶送去被褥、衣物、輪椅等生活用品和慰問金。組織針對貧困戶的就業招聘會,通過大走訪為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安排保潔員、護林員、巡河員等工作,幫助他們早日走出困境。(文│馬斌雨 編輯 段曉蕊)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