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農民節主會場 重溫農耕文化 看新農民的新生活

2018-02-27 10:37:18|來源:西安晚報|編輯:李妍|責編:董健雄

  

  首屆農民節分會場,高陵場畔遊人如織。記者 竇翊明 攝

  首屆西安市農民節舉辦在即,作為主會場的高陵區通遠街道辦何村有哪般“神通”?為何會被選為主會場?2月26日,記者前往何村進行探訪。當天,該村公共服務中心門前的廣場上,各種準備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據了解,這裡將成為農民節期間“十佳農民”的頒獎現場。

  “美麗鄉村”由概念變為現實

  鱗次櫛比的小洋樓、寬闊平坦的水泥路、家家戶戶門前的小花園…… 現在,何村農民的生活讓很多城裏人都羨慕不已。 住在寬敞乾淨的新農村社區自不必説,開著小汽車務農也已司空見慣,沒有“水泥”森林、不見“十面霾伏”,在這裡,“美麗鄉村”已經由概念變成現實。

  新型農民引領新穎生活,農民生活品質提升的“西安實踐”,是新常態下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見證和背書。

  66歲的何村村民馬明因小時候患有小兒麻痹,導致一隻胳膊落下了殘疾。然而記者在他的家中看到,不僅彩電、空調、飲水機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水晶吊燈、條紋電視墻等元素點綴下的房屋裝修風格也特別時尚大氣。

  馬明一邊給綠蘿澆著水一邊説:“家裏有兩層,總面積204平方米。通了地暖,比過去燒爐子方便多了,旱廁也早改成了水廁,不僅乾淨衛生,還沒有臭味,生活品質早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農民節選在我們這裡辦,就能説明我們村的條件比過去好太多啦!”

  記者了解到,何村村民由過去居住的土坯房集體搬進了統一規劃的二層“小洋樓”,通過房屋置換,大多數人沒有掏錢就住進了新居。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房屋規劃中,均有車庫。採訪中記者了解到,何村的村民由於早先發展大棚蔬菜,收入早已翻了幾番,私家車對他們而言,已是稀鬆平常。

  此外,村莊環境的提升也讓村民的生活品質上了一個新臺階。記者了解到,在何村,農村污水處理“接軌”城市,村裏建設了地下排污管網,徹底改變了村莊污水亂排放的問題。

  “産業做強了,手頭寬裕了,村子美麗了。”這是何村村民感受最深刻的三件事,作為一個新型農村社區,污水處理、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等一件件關乎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提升的實事在這裡逐步實現。

  産業發展讓村民收入打了“翻身仗”

  説起農民節主會場為何“落戶”何村,何村黨支部書記史安民顯得十分自信。“如果你到何村走一遭,答案就會一目了然。” 史安民告訴記者,過去人們提起何村,就是一個字“窮”!“別説那會兒沒有農民節,就是有這麼好的機遇砸到何村人頭上,我們都沒有能力承辦。”

  到了1992年,何村在全市率先發展大棚蔬菜,村子裏有了主導産業,村民收入才打了“翻身仗”。 “2000年左右,我們村已經實現了大棚設施蔬菜全村覆蓋,村民們依靠大棚菜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何村也被譽為‘中國大棚第一村’。産業發展推動了村子各項事業大步朝前走,可以説,是現代化大棚産業,成為何村發展的基礎,也成為何村當選農民節主會場最重要的原因。”史安民説。

  “其次,我覺得是何村的衛生環境好。”史安民説,“就拿廁所革命這方面來説,幾年前,何村村民陸續搬到了新農村,整村規劃建設了整齊劃一的二層小樓,家家戶戶用上了封閉式水廁,徹底告別了農村旱廁。”

  同時,史安民以垃圾分類舉例,2016年底,村黨支部遠赴浙江金華參觀考察農村垃圾分類,回來後村黨委會説幹就幹,2017年4月何村農村垃圾分類項目正式啟動,何村社區環境進一步提升,村民生活環境更加優美。2017年被國家住建部評為全國環境整治示範村,曾經人們印象中農村臟亂差的景象在何村再也看不見了。

  “第三個理由,我把它總結為何村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據史安民介紹,目前全村建成住宅466套,社區配套有公共服務中心、健身廣場、幼兒園、學校、商業、污水處理站等公共服務設施,集居住、教育、醫療等服務於一體,實現就地城鎮化。新社區的建設,改善了村民生活環境和條件,也為宅基地制度改革總結出了寶貴經驗。2014年何村被評為西安市十大最美鄉村,2015年又被省政府命名為“2015年度省級生態村”。如此“硬體”條件,首屆農民節主會場“落戶”何村自然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體驗農耕樂趣 回顧歷史演變

  在主會場何村看完新農村、新農人後,附近還有一個地方是遊客參加農民節期間不能錯過的,那就是高陵場畔農耕文化生態觀光産業園。作為農民節的一個展示區,園內展示著農耕歷史變遷的縮影,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農民節,這裡也已挂上綵燈,裝飾彩樹,為農民節營造氛圍。據了解,這裡以農耕民俗文化為主題,分為農耕體驗區、博物館集群、人民公社大食堂等多個區塊,集中展示由古至今的農耕文化和農民生活。

  一進場畔大門,這裡儼然一個傳統的關中集市,身處其中仿佛將歷史畫面定格在清末民國時期,油坊、磨坊、醬醋坊、茶爐子樣樣不缺,關中大燴菜、陜西蒸碗、蓼花糖等陜西特色小吃琳琅滿目。

  “常年一身黑穿戴”“二樑上面堆幹柴”“皮襖不穿披起來”……記者在展示區的墻面上看到,不僅有反映過去人們生活的農民畫,還有《關中百怪》的小故事。道路兩側的土墻上爬滿了玉米、谷穗和辣椒,由於農民節在即,這裡還懸挂起了大紅燈籠,平添了幾分喜氣。

  在農事體驗區,犁地、剝玉米、磨面、紡紗、扛糧食等項目分門別類,集中在一起,供遊人參與體驗農事活動,也讓帶孩子來遊玩的家長趁機寓教于樂。記者在現場看到,一位父親正帶著8歲的女兒用傳統工具犁地,父親扮演黃牛在前面拉犁,女兒在後面用力把犁向前推。“你推得動嗎?”父親問小姑娘時,她回答:“推不動,好累呀!”父親趁機説道:“過去農民種地就是這樣的,非常辛苦,所以我們要珍惜糧食。”

  最令人意外的是場畔內的博物館,走進展區,這裡不同於一般博物館的沉悶,分為9個展區,從農史到近代農耕;從農田灌溉到糧油加工;從馬家窯彩陶文化到民俗七十二行;麥子的碾場、揚場、搶場、晾曬;農耕方式從人力、畜力到機械的轉變;全面展示了從新石器時代到現代農耕時期農具、農民生活的演變史。其中,民俗七十二行還還原了過去以經營傳統民俗手工業作坊為主的畫面,當鋪、鹽鋪、油坊、綢緞莊、鏢局……給人們一種身臨傳統農耕時期的生活感受。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