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深改進行時|延安市奮力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向改革獻禮

2018-04-28 15:11:27|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李妍|責編:董健雄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消息:2018年3月,延安市委網信辦(市信用辦)收到一張優異的成績單:在全國261個地級城市中,延安市城市綜合信用指數排名躍升全國第31名,位居全省第一。

  近年來,延安市委網信辦始終把加快信用體系建設,創新社會管理,打造“信用延安”放在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四大領域,紮實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多次受到表彰獎勵。

  纍纍碩果並未阻擋改革的腳步。2017年,借著創建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之“東風”,延安市委網信辦(市信用辦)積極探索紅黑名單、信息共享、“互聯網+信用”等“信用延安”建設模式,全力助推社會誠信體系建設,讓社會更好地享受改革發展的紅利,助力延安經濟沐浴著改革春風高品質健康發展。

  “紅黑名單” 讓“老賴”無處藏身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可是當今社會,借錢不還、拖欠工資的例子比比皆是。

  2017年8月,延安市委網信辦(市信用辦)、市文明辦、市中院、市人社局、市安監局、市食藥監局、市金融辦、市國稅局聯合對延安市部分重點領域行業的失信“黑名單”信息進行歸集審查,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失信行為的21家企業和23名自然人列入失信“黑名單”,集中發佈了2017年度延安市第一批失信“黑名單”。

  名單一公佈,就引起了眾多市民的注意。一位姓張的先生説:“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有些老闆整天好酒好肉,就是欠著農民工的錢不還,就該公佈出來,讓大家不再受騙,讓這些‘老賴’無處藏身,真是大快人心啊!”

  截止目前,通過中、省、市信用門戶網站發佈“紅名單”兩批,有企業40家,自然人12名。“黑名單”共發佈三批,涉及企業27家,自然人102名。

  據了解,被列入黑名單的企業失信行為主要集中在拖欠農民工工資、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決等方面,自然人失信行為主要涉及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生産加工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等。

  “公佈失信‘黑名單’旨在全面推進我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快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創建步伐。”延安市委網信辦(市信用辦)負責人如是説。

  守信激勵,失信懲戒。2017年,延安市委、市政府印發了《信用延安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提出失信“黑名單”公佈將實行常態化,各級各部門對列入“黑名單”的企業和個人將加強日常監管,依法在行政審批、評優評先、政策優惠、參與政府採購、工程招投標、金融服務、高消費等多方面、多領域予以限制,並錄入陜西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持續加大聯合懲戒力度,使失信者一處失信,處處受限。

  “信息共享” 讓“信用”成為第二張身份證

  俗話説,人無信不立。如今身處信用無處不在的時代,誠信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隨著信用報告、信用等級報告等信用産品的廣泛使用,在延安,看不見的信用正一步步“變現”,成為越來越萬能的“第二張身份證”。

  2017年,延安市委網信辦(市信用辦)編制了《延安市市級部門公共信用信息徵集共享指導目錄》,通過培訓指導、實地監督、建立督查通報機制,全面推進信用信息互聯共享,建立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體制,大力發展信用文化,實現重點領域信用記錄全覆蓋。

  從今年3月起,延安市將在發改委系統、商務領域行政管理事項中啟用信用記錄和信用報告。據悉,2017年,某企業因環保不達標,受到行政處罰,該企業冒著“鑽空子”,打“擦邊球”的危險,沒有按期限履行處罰,直到前幾天在申請政府扶持資金和辦理政府採購中受到影響,主動來到信用管理科修復信用。企業負責人表示:“有了信息徵集平臺,以後更得誠信經營了。”

  目前,延安市縣兩級有關部門全面接入省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實現了信用報送、接收、查詢、使用等功能,共上傳信用信息321.88萬條,信息總量位居陜西省第二。如今,延安市的信用體系建設向著規範化的方向再前進了一步。

  2017年10月26日,延安市委網信辦(市信用辦)委託市12345智慧政務服務中心(市社情民意調查中心),隨機對延安市城區常住人口進行了一次誠信建設成效測評調查。市民陳先生在接受電話調查時表示,“信用信息的共享,優化了消費市場,更能約束一些無良商家生産銷售假冒偽劣産品等行為。”在測評中,市民紛紛表示信用就是市民的“第二張身份證”,信用信息共享十分重要。

  “反炒信”聯盟 凈化每一片經營環境

  近年來,在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過程中,網絡失信問題較為凸顯,“炒信”嚴重扭曲電商的信用評價機制,侵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損害市場公平競爭秩序。

  2017年11月10日,在“雙11”來臨之際,延安市委網信辦(市信用辦)聯合多家部門成立延安“反炒信”聯盟,發起“精準發力‘反炒信’政企聯盟促誠信”倡議活動,對“炒信”行為聯合亮劍。旨在杜絕“炒信”行為滋生,營造誠信氛圍,推動商務領域誠信建設,為全市人民的生活築起一道誠信屏障。

  在“反炒信”行動中,延安市委網信辦(市信用辦)利用信用大數據加強監測監控,實現“反炒信”信用信息共享,規範網絡交易行為,維護信用秩序,凈化市場環境,推動延安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再上新臺階。

  你誠我誠大家誠,誠信之花遍地開。延安市委網信辦(市信用辦)奮力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向改革獻禮,先後組織開展了“信用知識進校園 信用延安我爭先”“七一建黨日 信用進社區”“誠信做産品 守信做市民”“ 誠信延安城 魅力中國城”“誠信牽手‘雙11’放心消費心連心”“誠信有你有獎徵文”等20余次主題宣傳活動,全力營造“講誠信、守信用”的良好社會氛圍,通過行動凈化社會環境。(文 蔡英 編輯 劉君慧)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