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專家袁仲一(左)、杭德州(右)在秦兵馬俑一號坑早期發掘現場。資料照片
開欄語40年長風激蕩,40年大潮壯闊。40年來,三秦大地上寫就了一部部以改革開放為鮮明主題的壯麗詩篇。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為了更加生動地反映陜西改革開放進程中的標誌性事件和重大典型,更加全面地展示全省各地各系統取得的歷史性變化和巨大成就,進一步激發全省幹部群眾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持續推進改革開放、奮力追趕超越的堅定信心,本報精心策劃組織了《壯闊東方潮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陜西印記》系列主題報道,即日起陸續推出由本報記者精心采寫的相關報道,敬請關注。
歷史的榮光總是會通過奇跡之間的碰撞被證明。
當一個奇跡與另外一個奇跡相遇,它們將共同見證一個無與倫比的大時代。
44年前,當袁仲一帶著僅有4人的考古隊、背著行軍床來到臨潼西楊村時,這位秦始皇陵秦俑坑考古發掘隊隊長不會想到,這一挖就是整整一生。
44年前,當趙康民花了30元錢、讓農民把打井挖出的秦俑碎片運回文化館時,這位原臨潼縣文化館主管文物的幹部不會想到,這些農民口中的“瓦爺”將震驚世界。
40年前,希拉克在參觀兵馬俑後説:“世界上有七大奇跡,兵馬俑可以説是第八大奇跡了。”這位當時的巴黎市長、後來的法國總統不會想到,“世界第八大奇跡”現在已成為兵馬俑的代名詞。
39年前,當馬青雲在剛剛建好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留影時,這位秦俑坑的第一位講解員不會想到,這座博物館在未來近40年的歲月中將迎接200多位各國政要。
歷史總是按照自己的邏輯誕生偶然。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與中國的改革開放近乎同時登上世界的舞臺,並以自己的發展和成長見證著改革開放給華夏大地帶來的巨變。
以時代精神致敬歷史
1974年7月5日,一篇《人民日報》內參《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和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的批示同時擺在了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的桌上。看到文章標題,王冶秋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樣一批文物的出土到底意味著什麼?
1974年7月15日,在陜西省博物館工作的袁仲一接到命令:要對秦始皇陵秦俑坑進行挖掘。“我記得當時領導對我説,一個禮拜挖完,寫個報告給文物局報一下。”時隔40多年,當年的情景袁仲一仍歷歷在目。
1974年7月17日,只有4個人的秦始皇陵秦俑坑考古發掘隊在臨潼縣西楊村生産隊糧庫前的一棵大樹下安營紮寨,開始了挖掘工作。整整一年後,袁仲一和他的考古隊震驚地發現,他們挖掘的是一個足足有6000多個陶俑的“秦代兵團”。
1975年9月,王冶秋在北戴河見到了聶榮臻元帥。聶帥問王冶秋,陜西發現的陶俑坑現在情況如何?王冶秋説:“國家有困難,能建一個博物館最好。”聶帥説:“困難是有,但需要辦的事還是要辦。”
281萬元,1000噸鋼材,2000立方米木材,3000噸水泥。在1976年,一座博物館能得到如此規模的資金和物資支持是不多見的。1979年博物館建成時,國家撥付的資金已達650萬元。
即使在建設過程中,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也從不缺少關注。
1979年,還沒有對外開放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迎來了中美關係發展中的一位重要人物——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此後的30多年中,基辛格先後五次來到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他在留言簿上留下這樣一句話:“每次來到兵馬俑參觀,我都能看到中國的古老文明,也能看到中國的未來。因為兵馬俑,世界對中國有了不一樣的認識。”
博物館籌建處黨支部書記楊正卿回憶,建設過程中,李先念、葉劍英、楊尚昆、羅瑞卿、谷牧等領導同志先後前來視察。據粗略統計,到1979年開館前,博物館參觀人次已超過40萬。
1980年,鄧小平同志來到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當年陪同的馬青雲清楚地記得,鄧小平在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直接見證“秦權”前看了很久,還拿起放大鏡看上面的秦篆,感嘆道:“秦統一文字的功績真不小啊!”
就在這一年的10月,秦始皇陵又有了一個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
一天,考古隊程學華推開楊正卿的門,小心地將一個手帕在桌子上鋪開。裏面有兩個閃閃發光的珠子。“楊書記,你看這是什麼?”
“發現什麼了?”盯著金珠子,楊正卿眼睛發亮。
“應該是銅車馬。這些金泡、銀泡應該是馬頭上的裝飾。”程學華説。很快,考古隊在銅車馬周圍挖了探溝。2乘銅車、8匹銅馬和2個銅人完全顯露出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改革開放持續深化的重要時期。不斷進步的中國,與世界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在這個時期,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發展日新月異。
1983年,秦兵馬俑開始全國巡展,累計參觀量達到300多萬人次。1986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擴建,批准總建築面積4.5萬平方米,總投資4850萬元。1987年12月,秦始皇帝陵(含秦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以秦人氣度致敬世界
改革開放的中國,需要與世界對話交流。兵馬俑帶著中國人的自信與渴望走向世界。
1985年,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時,為了看兵馬俑專門來到陜西。他在留言簿上寫道:“我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參觀中國的過去,也有機會看到中國的現在,而且意識到未來中國的潛力。”
1982年,為慶祝中國與澳大利亞建交10週年,“中國秦代兵馬俑展覽”在澳大利亞墨爾本、悉尼等6個城市舉辦。這是中國首次以“兵馬俑”為主題的海外展覽。在堪培拉展出時,時任澳大利亞總理霍克為展覽剪綵並致辭。展覽期間觀眾達80萬人次,約佔當時澳大利亞人口的5%。
此後,秦兵馬俑專題展覽逐漸發展為一個國際品牌,成為陜西乃至中國對外交往和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
1984年12月—1986年1月,“中國秦代兵馬俑”赴瑞典、挪威、奧地利、英國、愛爾蘭等歐洲五國展覽。瑞典國王、挪威國王和首相、奧地利聯邦總統、愛爾蘭總統等先後前往參觀。
1986年8月30日—1987年2月3日,“中國秦代兵馬俑”赴新西蘭巡展,觀眾累計達27.5萬人次。這是新西蘭歷年舉辦的外國藝術品展覽中參觀人數最多的一次。
1997年9月—1998年5月,“中國秦代兵馬俑”赴日本展覽,觀眾達50萬人次。
1999年9月—2000年9月,兵馬俑首次“到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
2006年6月14日—2006年11月30日,兵馬俑首次在俄羅斯亮相。
2009年,“中國秦代兵馬俑展”在美國的4個城市巡迴舉辦,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全美不容錯過的十大展覽之一。
2010年8月28日—2011年1月16日,“中國的兵馬俑展”在瑞典東方博物館舉辦。展覽項目由當時的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和瑞典國王卡爾·古斯塔夫十六世親自確定。瑞典國王兩度前往參觀。
2015年4月1日—9月30日,“秦始皇——中國陜西兵馬俑”在丹麥展出。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出席開幕式。時任中國駐丹麥大使劉碧偉轉達了習近平主席就此次展覽致瑪格麗特二世的口信。
今年已經86歲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第三任館長袁仲一,在回憶起1985年他隨兵馬俑一起去英國愛丁堡展覽的情景時,仍掩飾不住內心的驕傲與激動。“愛丁堡藝術中心博物館每天都被等待參觀的人群層層環繞。”“我記得展覽開幕那天,當地很多華人餐館請到場的觀眾免費吃飯。他們説‘秦俑展覽讓我們華人很自豪’。”
事實上,改革開放40年,兵馬俑外展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名片。至2015年,以兵馬俑為代表的陜西文物外展,已經在世界五大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多個城市舉辦242場,觀眾超過1億人次。
以開放包容致敬科學
“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世界各國文化需要相互補充和交融。第一次來到陜西,我深刻感受到這裡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感謝陜西為保護歷史文化遺産付出的巨大努力。”2015年8月31日,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訪問陜西時説。
博科娃所説的平等包容,在兵馬俑發掘保護的整個過程中都有著生動的體現。
2014年9月28日,“真彩秦俑”展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出。這是彩繪秦兵馬俑首次大規模公開展出,共展出文物37件(組)。世人驚嘆,原來兵馬俑這樣色彩斑斕!
然而,就在20多年前,秦俑色彩的保護還是一件讓人無奈的事情。“這就像豆腐掉到灰堆裏,碰也不是,不碰也不是。”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前任館長吳永琪説。老考古隊隊員都見過,剛剛發掘出的秦俑很多都有彩繪,然而光照、空氣等自然因素使原本多彩的秦俑瞬間“黯然失色”。這一問題成為科研工作者的心結。
改革開放走過十多年後,中國與世界的交流已經不限于互相展示,而是進入了深度合作與共同發展階段。1991年,中國和德國就合作開展秦俑文物保護達成意向。1992年,陜西省文物局、巴伐利亞文物保護局在慕尼黑正式簽署《關於秦俑保護技術合作研究的協議書》。合作內容涉及秦俑坑土遺址加固、秦俑彩繪分析加固等。這一合作就是20多個春秋。10年過後,秦俑彩繪保護完成了全部技術實驗,科研人員探索出了兩套成功的保護方法。
1998年,吳永琪接替袁仲一成為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第四任館長。他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代表博物館與巴伐利亞文物保護局簽訂《秦俑保護和修復技術的實驗和優化協議書》。第二年,工作人員在二號坑過洞裏先後發現8個彩繪跪射俑,其中一個臉還是綠色的。因為有了成熟的秦俑彩繪保護技術,這一批彩繪秦俑的色彩被完整地保存下來。2001年該項成果順利通過國家文物局鑒定。2003年,“秦俑彩繪保護技術研究項目”獲陜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中德的合作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獲得巨大成功後,技術成果很快應用於陜西眾多文物保護:唐公主李倕的頭飾、麟遊慈善寺、彬縣大佛石窟、水陸庵彩繪泥塑、紫陽北五省會館……
通過合作,陜西成為中國最早與世界文保先進理念接軌的省份,並在國內率先建立了具有國際水準的文物保護實驗室。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先後與德國、美國、比利時、意大利等國家的相關機構開展長期合作,取得了眾多文物科技保護成果,有效保護了一大批歷史文化遺産。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改革開放40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用自己的發展表達了對歷史的敬意,也見證著改革開放的偉大。這座陜西大地上聳立的博物館見證著中國人的文化自信。而這種自信本身就是改革開放的見證,也勢必帶著我們向更偉大的未來前進。(記者 沙莎)
見字如晤 陜西師範大學連續15年為新生手寫錄取通知書2021-07-16 17:32:38
“演藝”裏的西安:雅樂尋蹤 駐華大使夫人與西安共譜文化交流“交響曲”2021-07-11 17:07:56
2021全球駐華使節西安經貿文化之旅走進白鹿原影視城2021-05-16 16:43:35
“八辦”紀念館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服務發展、開拓創新,持續做好革命文物的保護和利用工作,奮力譜寫“八辦”紀念館文物保護利用的新篇章。2019-11-19 17:56:45
從劉家洼考古隊獲悉,考古隊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首次發現了關中地區罕見的金權杖以及山形簋。2019-11-15 10:13:13
本次展覽以“光化六合”為主題,意為“道德教化遍及天下”,以十六國末期至隋統一全國之前的歷史演進為線索,以于右任先生“鴛鴦七志齋藏石”中的北朝墓誌和拓片為核心展品2019-11-11 14:47:29
寶雞市千陽縣第四屆西秦刺繡香包節開幕2021-06-06 16:19:42
絲路歡樂世界主題角色動畫Miracle(《奇跡》)預告片正式發佈2021-05-27 19:22:11
銀川市首批“暢遊西鹹新區”旅遊團打卡西鹹2021-05-21 11:33:32
VEX機器人亞洲公開賽在西鹹新區涇河新城開幕2021-04-03 16:19:01
“中國到處都有意思,我很喜歡中國文化。”這是現就讀長安大學的土庫曼斯坦籍留學生張依娜來到陜西後的真切感受,也是她選擇來中國留學的主要原因。2019-11-20 18:03:02
位於陜西關中平原西部的寶雞,是華夏始姐炎帝的誕生地,也是周秦王朝的發祥地。2019-11-11 09:47:27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