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不積水 大雨不內澇 ——陜西西鹹新區灃西新城海綿城市建設記事

2018-08-02 13:49:10|來源:人民網|編輯:王菲|責編:趙瀅溪

  怎樣建設一個高品質、高標準的海綿城市?陜西西鹹新區灃西新城做出了有益探索。

  隨著“鋼筋混凝土森林”的迅速擴張,部分城市的街道社區面臨“逢雨必澇、城市看海”的窘境。為了破解這一難題,在2013年底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中央提出要大力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2015年4月,住建部、財政部、水利部等部委聯合發佈了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名單。

  作為西鹹新區海綿城市試點核心區域,灃西新城已建成海綿型園區240萬平方米、海綿型道路50余公里、海綿型公園綠地140萬平方米。這些“海綿”設施,不僅化解暴雨侵襲,更涵養出一座綠色生態新城。

  生態打底

  還原城市“自然海綿”功能

  灃西新城在開發建設之初就按照西鹹新區生態優先的城市規劃建設理念,以生態塑造城市基底,以開放空間確定城市格局,順應自然,敬重自然,構造自然和諧的宜居城市。

  蘆葦盪漾,翠竹搖曳,碧波粼粼,一條6.9公里長的中心綠廊貫穿灃西新城,成為大西安中央公園。

  這條綠色廊道連接起渭河與灃河水脈,湖泊、濕地、森林等生態景觀遍佈,宛若一條蜿蜒的綠色項鍊把大自然與城市串聯在一起,並具有生物棲息遷徙、公共休閒、雨洪調蓄、雨水收集等多重功能。

  除了中心綠廊,灃西新城還在城市主幹道兩側和十字路口布設多個城市公共綠帶及街頭公園綠地,構建起河網水系、城市綠廊、環城綠帶、社區公園等多級綠地網絡內外滲透的公園城市。

  “150米見綠,300米見園,1000米到中央公園”,灃西新城的公園綠地面積達到694公頃,人均超過21平方米,社區綠化率超過50%。

  綠色生態讓水生態得以還原,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基底。2011年,灃西新城率先提出地域性雨水管理理念,通過綠地等自然區域收納周邊地塊雨水,涵養水源,反哺城市。

  灃西新城管委會主任劉宇斌表示,建設海綿城市,倡導生態文明,助力美麗中國,是灃西新城的初心和夢想。作為國家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灃西新城將這種責任意識和家國情懷融入城市規劃,為創新城市發展方式探新路,為群眾美好生活謀福祉。

  設計巧妙

  形成四級雨水收集系統

  海綿設施在哪?究竟咋吸水?灃西新城的道路旁、小區裏、綠地中,到處都能找到答案。

  秦皇大道是灃西新城的一條主幹道,這裡道路兩旁的綠化帶都低於路面,且為中間低兩邊高的溝狀,植物景觀也異於平常。仔細觀察,路邊沒有雨水井,連接路面與綠化帶的路沿石上卻多出一些孔洞。

  “下雨時,路面雨水通過這些導流孔進入生態草溝,草溝上的狼尾草、蒲葦、細葉芒、石竹等灌木花草都是耐水又耐旱的品種,能起到攔污凈化、過濾吸附的作用。”灃西新城海綿城市技術中心主任助理梁行行説,“生態草溝下,自上而下分為蓄水層、種植土層、粗砂填料層、礫石層,逐層對雨水進行滲透、滯蓄等處理,同時補充涵養地下水;遭遇強降雨時,草溝吸納不了的溢流才通過高於生態草溝的溢流井排入市政管網,大大降低了城市內澇的可能性。”

  原來,這些特殊的綠化帶就是一塊塊吸水的海綿,解決了市政道路的雨水徑流。

  可建築地塊的雨水怎麼解決呢?在灃西實驗學校和天福和園小區,可以看到,建築屋面及地面雨水經集水管或地形收集後,匯流至小區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生態濾溝、植草溝等“海綿”設施,經土壤、植被等吸收後,逐層下滲並滯蓄。“雨量較大時,將在雨水花園、生態濾溝中形成微型水景,既可補充地下水,也可收集起來用於小區綠化或消防用水;極端天氣下,過量雨水才會溢流匯入市政管網。”梁行行説,“這些小區下沉式綠地率達30%—40%,透水鋪裝率大於10%,可實現地塊年徑流總量控制率80%—85%。”

  為了從源頭上吸納建築雨水,灃西新城還大力推廣屋頂綠化和垂直綠化項目。在灃西新城總部經濟園、西部雲谷硬科技小鎮、同德雙創公寓等區域,已實施了約33公里的垂直綠化及1.6萬平方米的屋頂綠化。

  通過道路、建築地塊、綠地公園這些小“海綿”的源頭調蓄,大大減輕了市政排水管網的壓力。但極端天氣下,這些“小海綿”完全飽和了,怎麼辦?強大的市政排水管網和城市中央雨洪系統建設,這時可發揮重要作用。中心綠廊作為海綿城市建設的末端雨洪調蓄樞紐,眾多的湖泊、濕地、綠地可通過管網吸納全城的富餘雨水,實現區域雨水的調蓄、凈化及回用。

  建築與小區對雨水應收盡收、市政道路確保綠地集水功能、景觀綠地依託地形自然收集、中央雨洪系統形成調蓄樞紐,灃西新城的四級雨水收集利用系統,讓城市“吐納”自如。

  科技支撐

  提供全週期信息化服務

  海綿城市建設是涉及多學科融合的綜合性系統工程,工作怎麼開展得靠科技來支撐。

  早在2012年,灃西新城就進行了雨水花園、生態濾溝雨水徑流削減及水質凈化效果研究,並出臺兩項指南,同時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等10多家科研單位合作成立教學科研實踐基地。幾年來,圍繞水、材料、土壤、植物、氣象等海綿城市相關專業開展20余項課題攻關,相關成果工程應用40余處。

  針對原狀土滲透性差、保水力弱、截污凈化功能低下等問題,灃西新城配置適應于本地的海綿設施換填介質配比方案, 廣泛應用於生物滯留設施,雨水滲蓄及凈化效果良好;同步研發全國首臺“生態土壤拌和設備”,確保介質拌和計量精確化、操控程式化,提高建設效率;針對濕陷性黃土地區雨水下滲風險防控問題,組織專家對既有防滲措施開展論證,優化雨水下滲防護措施。

  同時,灃西新城發揮灃西新區大數據信息化技術優勢,共享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研究等資源,構建起以海綿城市建設效果監測評價為核心,兼具項目管理、應急決策、公眾參與等功能于一體的信息化智慧管理平臺。

  截至目前,灃西新城在試點區域22.5平方公里內,設定了96個監測點位,部署完成110台物聯網監測設備,數據採集超2000萬條。通過對降雨量、管網流量、井下液位等信息的實時採集,積累了海量且有價值的原始數據。信息平臺圍繞海綿城市考核評估11項涉水核心指標,為海綿城市項目規劃、設計、實施、運維及管理提供全週期信息化支持。

  3年多來,灃西新城海綿城市信息平臺監測顯示,試點區域內10個積水易澇點已全部消除,2017年比2015年試點平均溫度降低0.8攝氏度,平均地下水位回升3.43米,渭河和灃河出境斷面的水質比入境斷面有明顯改善。灃西新城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初步實現了“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目標。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