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魯藝:革命文藝的搖籃

2018-08-06 17:06:06|來源:陜西日報|編輯:王菲|責編:趙瀅溪

  1939年5月11日,為慶祝魯藝成立一週年,冼星海親自指揮魯藝百餘人排練演唱《黃河大合唱》。資料照片

  魯藝文化園區一角。強繼霞攝

  《白毛女》第一幕第四場:“死跟爹爹一塊死”。吳印鹹攝

  魯藝內景。強繼霞攝

  “幾回回夢裏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千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裡!”如今,誦讀賀敬之《回延安》依然是人們用來回憶延安當年波瀾壯闊的革命情景、讚頌延安巨變、展望延安未來的重要方式。

  7月底,盛夏的延安迎來了一年中旅遊最旺的季節。傍晚,位於橋兒溝的延安魯藝文化園區在燈光映襯下格外耀眼,西山下那座熟悉的西式建築和東山上一孔孔亮著燈光的窯洞,仿佛在訴説著當年延安魯藝的一個個故事。

  80年前,在延安這片蒼茫的高原上,閃爍著文藝光芒的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成立了。這裡會聚了當時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文藝界進步人士和青年,他們在魯藝創作了《黃河大合唱》《白毛女》《兄妹開荒》《王貴與李香香》等一大批經典藝術作品。這些熱血青年懷揣著救亡圖存的信念,推動著延安文藝運動的發展。

  今天,隨著參觀的人群來到這裡,昔日嘈雜的居民聚集區已經變成了整齊劃一的延安魯藝文化園區。當年老一輩人民藝術家進行創作的一孔孔窯洞已恢復原貌,成為一座座紀念館,裏面展示著他們當年生活的場景和作品手稿,絡繹不絕的遊客在這裡駐足聆聽、感受。

  圍繞紅色文化傳承,著力打造教學實踐基地,延安魯藝文化園區每年都吸引著大批遊客,成為延安紅色文化之旅的重要組成部分。

  革命文藝的搖籃

  “它沒有婆娑的姿態,沒有屈曲盤旋的虬枝,也許你要説它不美麗……但是它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樹中的偉丈夫!”7月下旬的一個傍晚,在燈火搖曳的魯藝文化園區東山,作為13個革命文藝家個體館之一的茅盾館的墻上,一篇書寫工整的《白楊禮讚》吸引了記者一行的注意。

  1938年7月,魯藝增設文學系,系主任先由周揚兼任,後由何其芳、舒群等人擔任。專業課程有文學概論、新文學運動、民間文學研究、世界名著選讀等,教員有周立波、蕭三、陳荒煤等。1940年5月底,茅盾與家人由新疆長途跋涉來到延安。毛澤東送他新出版的《新民主主義論》,並與茅盾暢談《紅樓夢》等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毛澤東給茅盾説:“魯藝需要一面旗幟,你去當這面旗幟吧!”茅盾説:“旗幟我不夠資格,搬去住我樂意,因為我是搞文學的。”遵照毛澤東的建議,茅盾搬到橋兒溝,住在魯藝東山的土窯洞裏。隨後,他應魯藝全院師生邀請講授文學課。授課期間,茅盾向周揚借了一本《中國文學史》,加上自己的博聞強記,邊寫邊講,形成了市民文學概論課。他還為魯藝師生談自己的創作經驗,熱心輔導學生在提高文學修養的基礎上進行文學創作。後來,他以延安的這段生活為題材,發表了散文《白楊禮讚》《風景談》《記魯迅藝術文學院》等膾炙人口的名篇。

  恢復舊址原貌,展示革命歷史,講好延安故事是近年來延安在革命舊址保護利用中所做的工作。來延安旅遊,回顧革命歷史,追憶老一輩革命家在這裡生活戰鬥的崢嶸歲月是大部分遊客行程的目的。延安革命舊址保護工作者每年都在不斷整理、蒐集各種資料,同時運用聲、光、電等先進的展示手段,力爭還原最真實的歷史。曾經在這裡召開的中國共産黨六屆六中全會的會議現場和會場佈置全景呈現,輔以歷史文字圖片和多媒體自助查詢系統以及有關書籍,遊客穿梭在這裡的一孔孔窯洞中仿佛進入了時空隧道,回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歲月。沿著魯藝文化園區東山坡地上行,蜿蜒的山路已經鋪設了鵝卵石點綴的旅遊道路,路邊婆娑的柳樹在燈光下輕輕搖擺著枝條,沿著山坡排列分佈著的延安魯藝一位位人民藝術家的紀念館,茅盾、冼星海、艾青等大批文藝家當年創作和生活的場景在柔和的燈光下靜靜地講述著這裡曾經發生的故事。

  魯藝是中國共産黨在延安創辦的第一所培養抗日文藝工作者和革命文藝人才的高等學府。1939年8月至1945年底,這裡是日常教學、排練演出的重要場所,雲集了沙可夫、趙毅敏、吳玉章、周揚、茅盾、冼星海、呂驥、張庚、張仃、塞克、王震之、鐘敬之、沙汀、陳荒煤、何其芳、嚴文井、舒群、歐陽凡海、沃渣、江豐、王曼碩、蔡若虹、向隅、周立波、王大化、華君武、艾青、鄭律成、賀敬之、馬可、王昆、于藍、王朝聞等一大批革命文藝精英。

  魯藝時期,這批德才兼備的革命文藝家,積極開展抗戰歌咏、戲劇、文學、版畫以及大眾新秧歌等革命文藝創作,使文藝在抗戰中起到了動員組織群眾、團結教育人民的強大作用。

  經典作品光耀史冊

  青的山,綠的水,滄桑的窯洞內,一器一物一雕像和影音再現,無不把人們瞬間帶回到“服務抗戰,喚起民眾”的歷史長河裏。

  1944年冬,魯藝在新秧歌運動的基礎上,開始集體創作大型歌劇《白毛女》。該劇根據晉察冀邊區一個關於“白毛仙姑”的傳説改編而成,主要編劇為剛剛20歲出頭的賀敬之。

  1945年6月10日,魯藝首次為“七大”代表獻演《白毛女》。當演到喜兒被救出山洞,後臺響起了“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歌聲時,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同志們一同起立鼓掌,演出獲得了很大成功。

  歌劇《白毛女》在進行不斷修改後,很快傳遍了各抗日根據地和國統區。新中國成立後,《白毛女》被譯成俄文、日文、英文等多種版本,在多個國家的舞臺上演,成為中國民族新歌劇的一部經典力作。

  魯藝發展壯大後,從第一屆的六七十人發展到第三屆的四百餘人。1940年6月,魯藝改名為“魯迅藝術文學院”,毛澤東再次題寫了校名,並題寫了“緊張、嚴肅、刻苦、虛心”的校訓。作為培養抗戰文藝工作者的學府,魯藝的辦學口號是:到前線去,到敵人後方去,到農村去。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這首人們耳熟能詳的歌曲,就是在魯藝誕生的。

  冼星海出生於澳門一個貧苦船工家庭,他自幼酷愛音樂,學習小提琴和鋼琴。1929年冼星海赴法國巴黎勤工儉學,主要研習作曲。1935年回國後,他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抗戰爆發後,冼星海與張曙等人開展救亡歌咏活動,創作了《救國軍歌》《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青年進行曲》等大量抗日救亡歌曲。1938年9月,他收到魯藝副院長沙可夫和音樂系全體師生簽名的信,熱情邀請他前往延安魯藝擔任音樂系主任。在周恩來的安排下,冼星海與夫人錢韻玲于1938年11月初抵達延安,到魯藝任教。1939年5月開始擔任音樂系主任。同年3月,冼星海創作了他在延安第一部成功的作品《生産大合唱》。這是一部建立在民歌與民間歌舞基礎上的聲樂套曲,于3月21日在陜北公學禮堂進行預演,獲得成功。自此,“二月裏來好風光,家家戶戶種田忙,指望著今年的收成好,多打些五穀充軍糧”的歌聲很快傳遍了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

  1939年3月,冼星海又完成了他的巔峰之作《黃河大合唱》。曾與他進行過多次合作的詞作者光未然因在前線受傷,來延安療傷。冼星海前往醫院看望他,兩人在病榻旁達成了再合作的意向。幾天后,光未然把冼星海與演劇三隊的同志們請到他居住的窯洞裏,在一盞極其昏暗的油燈旁,用低沉的聲音朗誦了《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水謠》《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他的激情感染著窯洞裏的每一個人,當誦咏聲剛停下,冼星海噌地站起,激動地説:“我有把握把它寫好!”

  六個晝夜後,冼星海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譜。十幾天后,《黃河大合唱》在陜北公學禮堂進行了首演,獲得成功。5月11日,在慶祝魯藝成立一週年的音樂晚會上,冼星海親自指揮著100多人組成的合唱團,演唱了《黃河大合唱》。毛主席連聲稱讚“好!好!好!”冼星海眼裏含著淚水,轉過身來,向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和觀眾們點頭致意。

  不久,毛澤東派人給冼星海送來一支派克金筆和一瓶派克墨水。回到延安的周恩來也為冼星海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正如蔡若虹所言:“胸存壯志心如鐵,人有精神筆似刀。”從此,《黃河大合唱》從延安傳遍全中國,傳向世界,成為振奮華夏兒女奪取民族解放戰爭勝利的不朽精神力作。

  在魯藝文化園區東山上一孔窯洞的窯掌中,十分醒目地展示著《中國美術史》這部巨著。這是著名美術理論家、美術家胡蠻先生以一個革命的美術工作者的視角,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研究中國美術的歷史演變的一本書,為日後的美術研究奠定了基礎框架。該書于1942年成稿排版,1946年在延安首刊。此後陸續再版和增訂出版,是延安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後新中國美術史論的一部專業教材。當年的魯藝美術系還會集了江豐、陳鐵耕、胡一川、沃渣、力群、馬達等一批20世紀30年代就活躍于上海的左翼木刻家,他們于1936年先後來到延安,在魯藝美術系工作。他們引導和培養出一大批成績突出的青年木刻家,如古元、彥涵等,他們精心創作的作品,使木刻畫成為延安和各抗日根據地影響最大的一個畫種。

  鮮活的文藝史課堂

  2014年,陜西省、延安市依託魯藝舊址規劃建設延安魯藝文化園區(中國革命文藝家博物院)項目,主要展示在過去艱苦卓絕的歲月裏,革命文藝家戰鬥、生活的歷程和他們用文藝這個武器為中國革命作出的貢獻,同時也為延安紅色文化旅遊增添新的亮點。項目定位是:成為一個活的當代中國文藝和革命文藝史的課堂,一個集中國革命文藝家和共和國文藝領軍人物之大全的博物院,全國唯一的革命文藝家博物院。

  昔日,魯藝學員“學習三個月、前方實習三個月、返校再讀三個月”,引領抗戰文藝,動員、組織、團結人民群眾打擊敵人,為中國革命抒寫了絢麗的篇章。而今,新魯藝人規劃設計、辦理手續,拜訪藝術家、情感聯絡、徵求意見,文物徵集、方案編撰、評審論證,舊址保護、窯洞維修、消防安全,每一項工作都是一場硬仗。動遷1550戶,動遷人口5185人,拆遷面積約8.7萬平方米。對橋兒溝革命舊址1—7號窯洞進行了維修保護。實施教堂周邊環境改造、教堂前廣場沉降復原及地下管網設施建設,完成東西兩山20個院落191孔窯洞的維修。完成東山道路、排水等基礎設施工程和邊坡治理、綠化美化工程。經過查閱歷史資料,走訪當地住戶,專家組實地考察,將東西山38個院落269孔窯洞認定為革命舊址。他們多次赴省進京,與原文化部、中國文聯等16個研究機構的146名專家學者進行了座談,多方徵求意見和建議,分別推薦篩選,確定了首批建館的革命文藝家名單,建成了魯藝院領導沙可夫,文學家茅盾、丁玲、周立波,音樂家冼星海等13位文藝家個體館並對外開放;組織專家對延安文藝進行了系統梳理,經過十余次的討論修改,完成延安文藝紀念館陳列方案;利用各種機會登門拜訪了賀敬之、于藍、蘇菲、孟于、楊筠、劉峰、黃準等分散在全國各地二十余位健在的魯藝人,徵求老藝術家對魯藝文化園區建設的意見,現場採訪錄製了音頻和視頻;向原文化部、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文化藝術機構求助,通過溝通協商,移交複製了大量珍貴資料;先後五十余次赴北京、上海、廣州、浙江等地向老魯藝人和魯藝後代以及從事延安文藝研究的專家學者徵集文物資料。老藝術家和魯藝後代紛紛向園區捐贈文物資料,特別是徵集到毛澤東、周恩來同志親筆信及藝術家作品手稿。目前,館藏文物資料已達1.5萬件,為今後的研究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為了發揚老一輩魯藝人的光榮傳統,讓延安的少年兒童了解魯藝,傳承魯藝精神,並把魯藝人的優良傳統介紹給每一位遊客,魯藝文化園區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與延安的大中小學校共同舉辦“學校課堂進魯藝,魯藝故事進校園”的雙向教學活動,兩萬多名師生走進魯藝舊址進行情景教學,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增強延安人的自豪感。同時把小小講解員的培養作為第二課堂,使孩子們更好地接受藝術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熏陶。舉辦“藝術為人民——魯藝美術回顧展”“禮敬先賢——魯藝舊址寫生展”“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生平事跡圖片展”“抗戰中的延安魯藝展”等系列展覽,讓遊客對文藝家當年在延安的生活經歷、創作經歷、革命經歷有所了解、有所認識,使當下的年輕人記住這段歷史,感悟老一輩藝術家為革命、為人民的情懷。

  “魯藝革命舊址不僅是愛國主義、延安精神和革命傳統的三大教育基地,更是新時期文藝工作者、愛好者尋根采風的精神家園,建設好魯藝,我們新魯藝人責無旁貸!”魯藝文化園區管理辦公室茆梅芳説。魯藝文化園區建成後,將成為延安時期革命文藝的研究中心、資料中心、展示中心和交流中心,成為新時期文藝工作者學習采風和創作的重要基地。( 記者郭青見習記者強繼霞實習生何苗苗)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