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完善責任機制政策體系 全面提升健康扶貧工作水準

2018-08-15 17:19:16|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王菲|責編:趙瀅溪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消息:榆林市位於陜西省最北部,總人口380萬,在冊貧困人口72279戶、170520人,超過了三分之一貧困人口為因病致貧返貧。近日,榆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健康扶貧工作,把健康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關鍵性戰役來抓,按照中省實施健康扶貧工程的總體要求,以《榆林市健康扶貧實施方案》為總攬,舉榆林全市之力打好健康扶貧翻身仗。

  一是責任落實到位,扶貧政策落地有聲。建立了健康扶貧高位推動、分工協作、責任落實機制。榆林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分管領導親力親為抓健康扶貧,以上率下,高位推動抓落實;系統內建立了市縣鄉三級健康扶貧機構,榆林市健康扶貧辦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部門橫向協作、系統縱向聯動;榆林市衛計局成立了局班子成員、各科室負責人組成的包抓縣區聯繫組和督導保障組,局屬各專業衛生計生機構分管負責人、科室負責人組成的駐縣工作組,榆林市第一醫院、榆林市第二醫院、榆林市中醫院劃片指導12個縣市區的醫療指導組。

  二是投入保障到位,打好政策組合拳。榆林市出臺了綜合性好、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強的《榆林市健康扶貧整改意見》及多個配套文件,以“四重保障”為核心,以“縣級兜底貧困戶醫療保障、市級兜底縣市區財政支出保障”為基礎,全面推行“先診療、後付費”,實施健康扶貧“363”工程,榆林市319個鄉級以上公立醫院“一站式”即時結算窗口全覆蓋,開闢了貧困戶就醫綠色通道,建立了異地就醫“一站式”即時結算窗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加基本醫保其個人繳費部分由財政全額補貼,確保100%參加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在民政醫療救助、縣市區兜底報銷後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住院合規費用報銷比例可達中省標準。

  三是精準措施到位,抓實“三個一批”行動。榆林市全面實現家庭醫院簽約服務,為貧困人口每人建立1份動態管理的電子健康檔案和居民健康卡,一對一結對幫扶並定期隨訪;精準實施分類分批救治策略,對患病貧困人口進行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簽約服務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全力保障貧困人口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截止2018年上半年榆林市11種大病患者人數1356人、報付資金5818萬元;開展慢病服務管理,榆林市已簽約48138人,慢病簽約覆蓋率100%;開展重病保障服務,目前榆林市重病已兜底保障2613人。

  四是資源傾斜到位,全力推進服務體系提質達標晉級。全面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對創建二甲成功的醫院200萬元獎勵,達標的甲級鄉鎮衛生院30萬元獎勵、村衛生室和鄉鎮衛生院國醫館5萬元獎勵。實行“一村建站、聯村服務”、轄區鄉鎮衛生院代管等模式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截止上半年榆林市擬退出411個貧困村,達標村衛生室396個;實施“雙千”工程,計劃三年招聘1000余名大專及以上的醫學畢業生到鄉鎮衛生院工作,上半年招聘330名,按照“縣招鄉管村用”原則,每年招錄一批協管員性質醫學或公共衛生專業大(中)專以上應(往)屆畢業生,充實村醫隊伍,上半年招聘60名。

  五是對口幫扶到位,條塊結合建設醫療衛生幫扶體系。協調組織17家省內省際與全市13家縣級醫院建立對口支援,縣域覆蓋率達100%。此外,榆林市級通過整合“醫療專家工作站”的中省市專家,依託醫療集團、醫共體和專科聯盟,建立健康扶貧流動醫療隊,定期巡迴,實行“市幫縣”;縣級通過流動醫療服務隊,依託流動醫療服務車巡迴診療,縣鎮一體實行“縣幫鎮”;鎮級通過“鄉管模式”的公益性崗位村醫,通過鎮村一體統籌推進鎮村能力建設,提升村級服務水準,實行“鎮幫村”,形成榆林市範圍內上下聯動、左右互幫的健康扶貧工作新局面。

  在榆林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榆林市健康扶貧工作在政治站位、政策措施、工作導向和任務落實等方面都實現了質的轉變,取得突破性進展。2018年上半年,緊緊圍繞榆林市脫貧攻堅114281人脫貧,411個貧困村出列,綏德、米脂、吳堡三個縣“摘帽”的中心任務,累計投入3.2億元健康扶貧資金,榆林市醫療資源總量持續增加,醫療服務品質和水準不斷提高,就醫環境顯著改善,醫療衛生系統幹部作風明顯轉變,縣域內就診率進一步提升,人民健康狀況持續向好,農村貧困人口住院合規費用報銷比例達中省標準,非貧困人口在落實“城鄉居民大病保障辦法”後住院合規費用報銷比例與貧困人口差距進一步縮小,有效減少了因病致貧存量和降低了因病致貧返貧增量,為榆林市脫貧攻堅工程打下了堅實的健康保障。(供稿 榆林市衛計局 白李未 編輯 郭克強)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