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文 中醫不是慢郎中

2018-08-24 13:52:24|來源:人民網|編輯:李妍|責編:趙瀅溪

  他生於陜南岐黃世家,只要一把脈,病人的病情、病因和性格,就能説個八九不離十。懸壺濟世七十載,他在中醫急症、溫病學、疑難病等領域,均取得較高成就,有“中醫急症高手”之稱。他和藹、熱情、認真,對待病人好像老朋友見面。

  按照約定時間,記者來到陜西中醫藥大學二附院中醫科,等候了半小時,張學文還沒有來。

  不多時,門外傳來一陣嘈雜聲。兩名護士攙著83歲的張學文,緩步走進診室。“血糖都20多了,還非要出診看病。”護士小聲説。

  雖然嘴上嘀咕,護士還是心疼他,在桌上放了一小塊麵包,“老先生剛打完胰島素,需要穩定血糖。”

  張學文馬不停蹄,面對等候的患者,他點頭致歉,趕忙穿上白大褂,一一叫號。

  整晌過去,桌角的麵包,沒顧得上看一眼。

  揚名憑醫術

  面對危重症應有擔當

  生於陜南岐黃世家的張學文,人稱“神脈”。只要一把脈,病人的病情、病因和性格,就能説個八九不離十。這“神奇”背後,是七十載杏林耕耘的歲月積澱。

  “7歲那年,鎮上暴發霍亂。我家門外,有位病人嘔吐不止。父親拿出針,輕扎了患者委中穴。”年幼的張學文躲在一旁,卻仍記得父親所言,“針扎出血,便還有救;若不出血,無力回天。”

  不一會兒,血緩緩流了出來。父親大喜,配以貫仲、藿香等中藥,病人不久即愈。7歲的張學文,平生第一次領略到中醫的魅力。

  幾年後,張學文被父親選中,承襲祖業。白天,他背上中藥褡褳,隨父出診,辨識藥材;夜間點燈如豆,扎進家藏醫書裏,“雞鳴而起,星高而息”。《千金方》《脾胃論》《本草綱目》《醫宗金鑒》……眾多典籍,他張口即誦、爛熟於心,為從醫之路打牢堅實根基。

  “中醫,不是慢郎中。”曾親見霍亂的張學文,對此很有信心,“除了治療慢性病、養生調理,其實很多急症、重症,中醫都能治。”

  1977年,關中西部一帶,暴發出血熱疫情。在陜西中醫學院工作的張學文,帶領30多人的醫療隊,走進核心疫區。有天傍晚,當地縣醫院門前,竟擺放一口棺材。原來,一名村婦誤食農藥,搶救一天不見好轉,醫院吩咐家人準備後事。

  “綠豆本解毒,帶殼不見功。”張學文讓人找來綠豆,去殼後配以其他藥材熬製成湯,為病人洗胃、鼻飼、灌腸。第二天,一腳踏進鬼門關的村婦,竟奇跡般好轉,10天后痊癒出院。

  從此,張學文有了“中醫急症高手”之稱。懸壺濟世七十載,他在中醫急症、溫病學、疑難病等領域,均取得較高成就。據統計,張學文從死神手上搶回的生命數以百計,治愈的疑難病症成千上萬。其中,有案可稽、值得整理的病種,多達十二大類、上百種。

  “很多急重症患者,都是被西醫‘判了死刑’,才找中醫碰碰運氣。”張學文説,“當前中醫治急症比較薄弱,古籍上其實有很多急救方法。面對危症、重症,中醫應有擔當精神。”

  師古,但不泥古。張學文嘗試突破傳統給藥方式,改製成肌肉注射劑、片劑、口服液等劑型。他研製的中藥靜脈滴注劑“通脈舒絡液”,治療中風急症等患者逾萬人,總有效率、治愈率都很高。2009年首屆“國醫大師”評選中,時年74歲的張學文,成為其中最年輕、也是西北地區首位“國醫大師”。

  助困顯醫德

  終生銘記行醫之本

  雖然血糖不穩、身體不適,端坐診室裏的張學文,思維敏捷而清晰。“一天不看病,心裏就感覺缺點啥。見了病人,就忘了年齡了。”他説。

  排的號全看完,張學文剛要起身,在外等候的劉阿姨,從門縫探進腦袋。

  “張大夫,我們剛從甘肅慶陽趕來,醫院下班了嗎?”

  “沒事兒,進來!我看你腿腳不靈便,走慢點。”

  不多時,劉阿姨從診室出來,陪同的閨女嘖嘖感嘆:“大教授沒一點架子,看病時拉家常,老太太特別高興,就像老朋友見面一樣。”

  和藹、熱情,是張學文幾十年來的習慣。“醫生要是認真、態度好,即使醫術差點,也能得到病人諒解。本事不大、脾氣不小,肯定不行。”在他看來,“寧可叫醫生委屈,也不能讓患者折騰。”

  如今,83歲的張學文,仍堅持每週4次半天門診。一半病患都來自農村。雖是“國醫大師”,張學文的掛號費一直定為10元。

  “許多農村人還是看不起病,實在扛不住了,才上醫院來。往往一來,就是重病大病。”張學文給患者看病,喜歡開丹參、豨薟草等價廉效佳的藥品,經濟又實惠。

  正因此,人們送給他“張丹參”的雅稱。此前,張學文在乾縣開門辦學,百姓排隊看病,他開方必有丹參,竟造成全縣丹參一時緊缺。

  “丹參藥源廣、療效好、造價低。能用便宜藥,絕不用貴的。”張學文説,“雖説是一味丹參,但不同的人、不同的病,用量都會講究。”

  救苦助困,已成習慣。前不久,禮泉縣一位老人來看病,見到張學文,一時百感交集。老人從懷裏掏出一張藥方,已經珍藏了20年,紙張早已泛黃。20年前,老人飽受心臟病折磨,張學文治好了他的病,還解囊相助,讓他一直心懷感激。

  “一個人做生意,掙不來錢是沒本事。當了醫生,整天想著掙錢,就缺德了。”70年前剛入行時,有句話張學文一直銘刻於心,“醫德,乃行醫之本。”

  發展重傳承

  “大鍋飯+小鍋炒”

  斗轉星移半個多世紀,張學文祖上“致和堂”的牌匾,至今仍保存在漢中老家的宅子裏。“中醫發展,重在傳承。”如今的張學文有兩個愛好,“一個是看病,另一個是帶學生。”

  學生究竟如何培養?在張學文看來,答案就是“大鍋飯+小鍋炒”。

  各類中醫藥院校教育,稱為“大鍋飯”;師承等其他形式教育,稱為“小鍋炒”。“大鍋飯”是培養人才的主導方向,但臨床名醫資源匱乏;“小鍋炒”曾發揮重要作用,但培養人數偏少,難以滿足需求。二者取長補短,方為正道。

  陜西中醫藥大學二附院中醫科醫生董斌,如今跟隨張學文,已學藝六載。診室裏,張學文邊診脈,邊囑咐徒弟:“從脈搏跳動的快慢、強弱以及有無間歇,可判斷患者病情的輕重。”

  “接診中遇到特殊病例,老師就臨床施教。這比課堂上的純理論,更具穿透力。”參師襄診之餘,董斌對老師平日的嚴格要求,熟稔於心,“熟讀經典、勤做臨床、吸納其他學科優勢。”

  除了在醫院坐診、帶博士生外,年過八旬的張學文還四處奔走講學帶徒。數十年來,張學文手把手培養的弟子,已超過百名。如今,很多學生已成為享譽全國、聞名海外的高級中醫藥專家。

  “對現代醫學,他們懂得多,我要向他們學習。教學相長,都有裨益。”談及徒弟,張學文一臉驕傲。幾十年來,他先後榮獲“培養中醫藥人才貢獻獎”“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和“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優秀指導老師”等稱號。

  三年前,張學文80大壽。6名弟子從美國加州趕到咸陽,齊聚恩師家中。當年拜師學藝後,這些“中醫文化火種”散播大洋彼岸,在海外華埠生根發芽。

  “那天我帶著他們,拜訪了銅川藥王山。那裏曾是孫思邈的隱居之處。”張學文説,“大醫精誠,須精勤不倦、發惻隱之心。五湖四海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中醫文化的初心。”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