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窮溝溝如今幸福院 看延安代家溝村的華麗蝶變

2018-08-30 10:37:07|來源:陜西網|編輯:王菲|責編:趙瀅溪

  初秋八月,黃土高原上還略顯燥熱,午後的陽光照在延安寶塔區甘谷驛鎮代家溝村村口的菊花海,泛起絢麗的顏色,一株株菊花隨風搖曳,仿佛在歡迎到來的客人,“美麗甘谷驛幸福代家溝”10個字在太陽下分外醒眼。

  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腿泥,吃水靠挑擔,累死莊稼漢,這幾句順口溜,是昔日代家溝村的真實寫照,如今時過境遷,在村黨支部的堅強帶領下,實現了舊村變新村、窮村變富村、弱村變強村、陋習變新風四大變化。

  8月27日,由陜西省委網信辦、省委組織部、省扶貧辦共同舉辦的“攻堅路上黨支部網絡主題採訪活動走進代家溝村,記者用鏡頭見證村民們的幸福點滴,看這個昔日的窮溝溝華麗蛻變為今天的幸福院。

  由弱到強

  住了半輩子的土窯換新房

  住進整齊劃一的二層新房,很多村民都不敢想

  代家溝村轄3個村民小組,總耕地面積638畝,全村人口215戶685人,村民收入以外出務工和蔬菜種植為主,2017年人均純收入13800元。

  誰能想到,之前的代家溝村,生産生活條件差、村民們零散居住在半山坡上,土路坑洼不平,八九十戶共用一口水井,天天挑水吃,是一個典型的拐溝村,加之信訪矛盾多,還是寶塔區有名的上訪村。特別是在2013年遭受強降雨侵襲後,村上因受災嚴重,房屋倒損,農作物基本絕收,人心一下子散了。2014年初,甘谷驛鎮黨委、鎮政府選強配優村兩委班子,在廣泛徵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被群眾認可,黨員擁護的薛金華當選為村支部書記,支部的組織力、凝聚力、戰鬥力不斷加強,支部的核心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不斷提升,短短的兩年時間,讓代家溝村從原來的軟弱渙散支部轉變成了寶塔區的先進基層黨組織,實現了弱村變強村。

  在災後重建過程中,8名黨員帶頭騰出自家苗木地,帶動群眾騰出了40畝空地,統一規劃,建起了面積147平方米,上下結構、內置樓梯的82套新房,不少住了半輩子土窯洞的村民住進了做夢都不敢想的二層樓房。

  由窮到富

  “支部 企業 合作社”讓脫貧步入快車道

  代家溝村的蔬菜大棚成為村民脫貧的金鑰匙

  老支書薛金華説,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村上積極推動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成立起了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設立了産業開發、勞務運營和鄉村旅遊3個分社,通過“部門補貼一部分、政府獎勵一部分、村組投入一部分、家戶入股一部分”,建起了大弓棚220座,育苗溫室4座,形成了舊村養殖、新村棚栽的産業格局。讓原來每畝收入不足600元的黃土地,變成了現在每畝收入16000元的“金土地”。

  發展一村一品,實現扶貧強鎮,這是挂在代家溝村大棚區的標語。大弓棚裏,番茄等蔬菜長勢喜人,駐村第一書記康延平説,大棚蔬菜一年種兩茬,前半年種西瓜、甜瓜,後半年種番茄,目前村上合作社和企業簽訂有蔬菜回購協議,鎮上的企事業單位也會購買,合作社聯合延延高速公路延安東服務區和延安中益餐飲公司提供攤位,另外一些批發市場也會上門收購,形成了“支部企業 合作社 貧困戶”扶貧模式。

  代家溝村還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栽植了40畝櫻桃採摘園,建成了休閒垂釣區和農業觀光區,完成了鄉村旅遊綜合服務中心和民宿接待服務中心建設。如今,合作社年固定收益達到了28萬元,集體固定資産由原來不足50萬元增長到現在1002萬元。村民通過入股合作社,獲得就業崗位、産業發展和盈利“分紅”,實現了增收致富。以支部為核心,村上成立了黨員志願服務隊,設立了“支部包抓棚”“書記包抓棚”“黨員示範棚”,黨員和貧困戶建立起了“多幫一”和“一幫一”的幫扶機制,送政策、幫技術、協調聯繫包扶人,上門服務貧困戶。2017年,免費給5戶貧困戶提供物資,發展大弓棚17座,戶均收入達到了3萬元。為11戶貧困戶每戶提供能繁母豬2頭,發展起了長效脫貧産業。

  由舊變新

  破除陋習培育良好民風

  過去在農村,攀比之風盛行,不僅浪費,還帶壞了社會風氣,代家溝村充分發揮“一約四會”作用,堅持黨員帶頭,引領文明新風,培育好村風、傳承好家風、形成好民風,積極開展“文明示範戶”“好妯娌”“好婆媳”等評選活動,用身邊人和身邊事教育村民,形成了尊老愛幼的良好風氣。同時,村上成立了紅白事理事會,制定了紅白理事管理制度,對村民舉辦宴席的桌數、隨禮份子錢、煙酒檔次等進行了約定,村上六十歲以上老年人和貧困戶統一不隨禮,既減少了不必要的浪費,又有效遏制了攀比之風。村上還建成了幸福互助院,窗明几淨,灶臺、衛生間、熱炕等一應俱全,村上的孤寡老年人將被安置在這裡,黨支部選聘貧困戶為助老員,為留守老人、獨居老人和散居五保戶提供服務,既解決了村上孤寡、空巢、殘疾等老年人生活無人照顧問題,又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有了固定的收入。

  “我一家四口人,原來住在半山上挑水吃,現在住進了樓房,吃上了自來水,還有兩個弓棚,一個溫棚,一年下來大棚收入4萬元左右,村上還給我提供了打掃衛生的公益崗位,一個月也有600塊錢,現在的日子比過去不知道要好多少倍了!”貧困戶李兵的一席話,是代家溝村許多村民現在生活的生動縮影。

  44歲的貧困戶李兵向記者講述脫貧故事

  代家溝村在短短的幾年內能夠實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其根本原因在於支部組織有力、黨員示範帶動,凝聚了人心,催生了群眾發展的內生動力。現在,代家溝村的人們在村黨支部的堅強引領下,正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向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代家溝闊步邁進。(記者李雲峰)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