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浐灞生態區14年生態蛻變 讓中國西北也有“綠水江南”

2018-09-03 17:36:07|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王菲|責編:趙瀅溪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柳洪華):“我是2007年搬到西安浐灞生態區定居。現在的浐灞生態區,推窗見水、河畔有樹、林中有鳥、花間有蝶,猶如南方城市。”近日,西安浐灞生態區浐灞半島社區居民朱珞芳向國際在線陜西頻道講述著她眼中西安浐灞生態區的發展與改變,談話間流露著幸福和對眼下生活的滿意。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年,在改革進程中,各項改革逐漸進入深水區。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逐漸成為支撐經濟建設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2018年也是西安浐灞生態區建區14年,作為國家級生態區、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14年裏西安浐灞生態區先後建成了西安世博園、西安浐灞國家濕地公園、桃花潭公園、滋水公園等5個生態公園。目前,浐灞兩河流濕地覆蓋率15%、林地覆蓋率18%、鳥類206種、植物210種,大氣負氧離子含量達高達6700單位。一系列生態數據的背後,正是西安浐灞生態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踐行。

  

  西安浐灞生態區浐灞半島社區居民朱珞芳接受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採訪(攝影 柳洪華)

 第一幕:浐灞生態區設立 西安迎來生態建設“春風”

  以“打造國際化管理團隊,建設現代生態新城”為發展目標,以“河流治理推動區域發展,新區發展支撐生態建設”為發展思路的西安浐灞生態區,“生態”可謂是西安浐灞生態區發展的命脈和抓手。時間拉回到2006年,西安浐灞生態區成立的第二年,也是這一年,朱珞芳與西安浐灞生態區“結緣”。

  “2006年那會是和家人來灞河遊玩,突然看見灞河在治理,廣運潭也在修建岸口,當時就想如果能在灞河附近居住生活該多好。”朱珞芳説著當年選擇西安浐灞生態區的機緣:“看著灞河治理的規劃圖,內心有些激動,希望自己退休後能在這邊生活。”

  

  西安浐灞生態區一片綠意盎然(攝影 朱珞芳)

  後來,朱珞芳如願買到了浐灞半島社區的房子,到售樓部看房的那天是冬天。“雖然是冬天,但心裏是火熱的。看了整體規劃,對社區、對浐灞的未來都很有信心。”朱珞芳回憶説。

  建設之初的西安浐灞生態區,基礎設施、居住環境、生活配套等方方面面都剛開始萌芽。但生態建設的“春天、春雨、春風”已經開始。

 第二幕:持續性生態治理 讓浐灞兩河“活”起來

  2004年9月,西安市委市政府決定設立生態型城市新區,也被視為是西安著手開始治理生態、治理浐灞兩河的開始。

  

  西安浐灞生態區浐灞半島社區居民麻建玲接受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採訪(攝影 柳洪華)

  朱珞芳的鄰居麻建玲説:“由於一些原因,曾經浐河的污水治理、灞河的河床保護等方面存在疏漏,生態保護沒能與社會發展同步。但是從眼下的生態環境來看,證明了浐灞生態區、西安市的綜合治理力度都很大,成效也非常明顯,而且生態環境、人居環境還在持續的向更好水準發展。”朱珞芳繼續説:“經過治理後的浐河,已經像公園一樣。浐灞的生態治理一直在繼續,一年比一年好。現在河道邊鍛鍊的人已經隨處可見,周圍的廊道、廁所等配套設施也在逐漸健全。”

  

  西安浐灞生態區桃花潭濕地公園的景色(攝影 柳洪華)

  對於浐河、灞河的治理,西安浐灞生態區黨工委書記楊六齊在文章《回憶西安浐灞生態區的建設和發展》中這樣寫道,西安浐灞生態區成立後,大力推進河流治理、生態重建和環境保護,先後實施桃花潭景觀工程、浐灞河碧水工程、廣運潭生態工程、灞河入渭河國家級濕地公園工程等一系列重大生態治理修復工程。西安浐灞生態區對灘塗地、廢棄沙坑進行整形,取坑為湖,取陸作洲,引入灞河活水,形成湖中有島、島洲相連、洲內有潭、積潭成淵的生態景觀。

  如今的西安浐灞生態區,鮮花綠草成了城市背景,河水叮咚成了城市配樂。浐灞兩河穿城而過,河水中倒映著白雲綠樹,也倒映著西安浐灞生態區生態治理的14年。曾經因河道治理缺位,不見了“玄灞素浐”的詩意景象,經過14年的治理與成長,浐灞兩河重新變得波瀾壯闊起來。

 第三幕:“生態立區”承諾兌現 浐灞生態區已是美麗家園

  現在的朱珞芳和她的社區老朋友們還能清晰回憶起西安浐灞生態區每個角落的變化,這是“生態立區”的點滴兌現。

  “生活在浐灞生態區,猶如置身於江南水鄉。對於地處西北地區的西安,這在以前是不敢想像的。從2017年下半年發現,我感覺自己每天早上都是被鳥兒叫醒的。”朱珞芳説著自己感受。

  除了生態上的變化,生活配套設施也在不斷完善。比如在交通上,公交線路在逐漸的增多,浐灞1號線、浐灞2號線、浐灞3號線、浐灞4號線、47路延線、262路、530路,再到2016年地鐵3號線的開通,西安浐灞生態區的交通逐漸跟上了居民出行需求。

  “最可喜的就是地鐵3號線的開通。我特別喜歡坐地鐵,不僅出行方便快捷,還能欣賞浐灞的城市美景。浐灞不僅生態濕地內鮮花盛開,還在很多建築上進行了垂直立體綠化,城市美景隨處可見。”朱珞芳笑著説道。據了解,截至目前,西安浐灞生態區已累計完成屋頂綠化4.4萬平方米,垂直綠化3.2萬延米,綠墻1300平方米。

  

  西安浐灞生態區水清、樹綠、天藍(攝影 朱珞芳)

  2004年——2018年,14年在時間的長河中只是滄海一粟。但14年對於西安浐灞生態區來説,既有生態治理的探索,也有沙坑為湖的實踐;既有城市骨架的全面構建,也有生活配套的點狀完善。西安浐灞生態區建區的14年,映襯著改革開放40年,無論是改革,還是生態,歸根結底是如朱珞芳、麻建玲一樣的普通百姓對家鄉的熱愛、對生活的滿足。

  “我生活的浐灞生態區,住的浐灞半島社區,就是美麗家園的最好詮釋。”朱珞芳笑的很燦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