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 陜西高精準培育新型農民 讓務農更“職業”

2018-09-10 17:06:38|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王菲|責編:趙瀅溪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吳宇婷):四十年風雨兼程,四十載物轉星移。在改革開放這一偉大歷史進程中,位於西北內陸腹地的陜西,也和中國強勁的改革脈搏一起跳動。近日,圍繞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國際在線陜西頻道“40年·40人 記錄特色陜西”採訪活動就新型職業農民相關問題採訪了陜西省農業廳科教處副處長劉亞軍,了解職業農民“新”在何處,“新”之何用。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陜西廣大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農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長,生活品質顯著改善。陜西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17年的10265元,增長了75.6倍,年均增長11.8%。變化的不僅僅是收入,更是身份的轉變,從農民轉變為職業農民,由戶籍上的農民身份轉變為職業身份,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形象。

  破解“誰種地”難題 新型職業農民興起

  “‘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談種地。”這句話道出了當前“誰來種地”“怎麼種地”的隱憂。陜西是一個農業大省,所以關於農民的話題一直存在。

  陜西省農業廳科教處副處長劉亞軍接受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採訪(攝影 段曉蕊)

  “以前提起農民,留給人印象大多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勉強養家糊口的形象。而現在,再提起農民,農民已從一種社會身份轉變為一種自由選擇、令人羨慕的職業。職業農民種地不僅是為了生存、吃飯,而是把農業當成工作。”陜西省農業廳科教處副處長劉亞軍接受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採訪時説道。

  從2012年到2017年,連續6個中央一號文件都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作出了部署,新型職業農民被國家寄予厚望。那麼,什麼樣的農民可稱為新型職業農民?其發展現狀如何,又該如何培育和扶持?

  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和黨中央新型職業農民概念的提出,現在要把農民概念回歸職業概念,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把‘農民’這個稱謂從身份稱謂回歸職業稱謂。將來大家會渴求當農民,農村會成為稀缺之地。”劉亞軍説。

  如今,培育有文化、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是陜西解決好將來誰來種地、誰會種地的問題,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有效實踐。

 “培育+認證” 讓務農更“職業”

  實施鄉村振興,“人”是極為關鍵的因素。如何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是時代賦予各地農業部門的一道新考題。據悉,在陜西,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已開展7年。陜西省出臺了《關於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稅務、國土、發展改革、物價、交通、水利、電力部門要制定優惠政策,打好扶持職業農民的“組合拳”,有力增強培育工作的後勁和活力。西安、寶雞、渭南、銅川、榆林、漢中、安康、商洛等8個市出臺了《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意見》,從組織層面、政策層面、人力層面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措施。此外,從2015年起,陜西省將農業部門落實當地政府扶持職業農民政策納入項目績效考核指標,與培育成效掛鉤。2018年5月10日,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專函通報2017年度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績效考評結果,陜西省獲得優秀等次,受到通報表彰。2018年8月,陜西省成立職業農民協會,該協會是全國首個省級新型職業農民協會。截至目前,陜西省125810人已接受新型職業農民系統化教育培訓。

  陜西省延安市洛川縣朱牛鄉東化村農民張育珍, 是一名有著20多年經驗的老果農,同時也是洛川育興有機蘋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他種的蘋果曾經以單顆25元的價格,創造了有史以來的全國最高紀錄,由他首創的“一果一碼”溯源銷售體系和他的“育興管理模式”,更是遠近聞名。作為一名現代職業農民,張育珍深知信息化在果業銷售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通過參加職業培訓、實地考察及案例分享,張育珍帶領其社員開啟新的栽植高效模式。同時,近兩年來他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平臺,在全國建立了22個電商銷售網點,首單創立18萬元。由於業績突出,其合作社曾獲得“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的稱號,其本人在2018年也獲得了陜西“全省十佳職業農民”的榮譽。

  與傳統農民相比,新型職業農民似乎是一種主動選擇的“職業”,而不是一種被動烙上的“身份”。“現在在農村種地的農民,不再滿足於傳統的種植方式,而是希望通過培訓和試驗,更加科學地種植養殖,實現奔小康的目的。”劉亞軍介紹道。

  2018年8月5日,陜西省職業農民協會成立,楊淩職業農民創業創新園負責人馬新世當選為會長。據了解,楊淩職業農民創業創新園,是由5家合作社投資建設、楊淩示範區農業部門進行項目支持的合作聯社。除了研發新品種和新的栽培技術,該聯社還按照“做給農民看,教會農民幹,幫著農民賺”的理念培訓農民,不僅有楊淩本地的農民來參加培訓,還有陜西其他地方乃至陜西以外省份的農民慕名前來參加培訓。

  張育珍、馬新世的農民形象已經不再是大眾印象裏“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形象,他們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是當地農村先進生産力的典型代表,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是新型職業農民的典型人物形象的縮影。

  在陜西,新型職業農民身份的認定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要先通過縣、市、省級農業部門層層篩選、審查和培訓,才能參加最終資格認定的考試。高、中、初三級,分別由省、市、縣認定,每年一次。主要評價指標,包括綜合素質、專業技能、經營規模、生産效益和職業道德等。據悉,自2014年開始培育認證“新型職業農民”以來,目前陜西省已認定職業農民64097人,其中高級1129人、中級6429人、初級56539人,實現了陜西省主導特色産業的全覆蓋,職業農民生産經營收入是同等條件下農民收入的3-4倍。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從陜西省農業廳了解到,下一步,陜西省將按照農業農村部的要求,堅持新發展理念,以培育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目標,以服務特色現代農業産業發展和促進農民職業化為導向,進口“精準、規範、創新、提升”四個關鍵節點,創新培訓機制,拓寬培育渠道,提升工作水準,壯大職業農民隊伍,為助力鄉村振興、産業脫貧和“3+X”産業佈局提供人員支撐和勞動力保障。

  告別身份印記,穿上職業服裝,隨著培育制度體系逐步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將成為陜西發展現代農業的“領頭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