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的他見證西安地鐵建設“黃金期” 地鐵讓城市更便捷

2018-10-09 17:43:46|來源:西安晚報|編輯:王菲|責編:趙瀅溪

  西安地鐵三號線記者高樂攝

  從無到有,從單線到網絡,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伴隨著地鐵的建設及運營,西安市民的出行方式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靠雙腳丈量土地,到自行車、摩托車、公交車、私家車、地鐵出行,在日益便利、綠色的背後,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科技的進步以及城市實力的不斷增強。

  西安地鐵公司副總工程師兼建設分公司總工程師康佐,今年剛剛40歲。在地鐵公司的十年時間裏,他參與了地鐵一、二、三號線的建設,見證了西安首條地鐵開通及地鐵創新、創造發展的全過程。

  迎難而上

  在西北濕陷性黃土地區首建地鐵

  “西安修建地鐵的工作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進行前期策劃和論證。”康佐説,2005年西安地鐵辦正式成立,2006年國家正式批復西安地鐵一、二號線建設規劃,從那時起,市民離這種便捷、高效、綠色的出行方式越來越近。

  但是,由於西安地處西北濕陷性黃土地區,作為該類型地區首座修建地鐵的城市,在建設初期,建設團隊就面臨了許多亟待創新解決的技術難題,其中尤為突出的就是文物、黃土和地裂縫。

  頂著無數的壓力,經國內多家科研設計單位縝密地研究攻關,西安地鐵開展的文物本體評估、施工運營期振動影響評估和制定的文物評價標準、專項保護方案取得了國家文物局的建設許可批復,最終實現了全國首例地鐵工程成功繞穿文物。

  同時,由於西安分佈了近15條地裂縫,存在“大地局部錯動”的問題解決不了,分佈的地鐵線網就不能安全落地。經過大量試驗模擬研發,西安地鐵研發了地鐵通過地裂縫段的結構設防構造、適應大變形的防水産品和軌道調整工藝,從而解決了地裂縫的問題。

  機器人“蛙人”上陣

  科技為地鐵建設插上翅膀

  回憶西安地鐵建設的時光,康佐感慨地説:“每一個車站的平面圖都印在我的腦海裏,每一條線路的開挖場景還歷歷在目,每一個細節的創新帶來的驚喜都值得細細回味。”十年的時間,他親歷了西安地鐵首輪和第二輪建設規劃所有線路的建設過程。

  在談到地鐵建設十餘年來的變化,康佐説:“最初車站施工時,我們是大開挖。不少市民應該有印象,那時經常是圍擋一大片。後來考慮到交通影響,出現了‘蓋半邊、挖半邊’的方法。而現在西安地鐵6號線開始全暗挖施工,這就像挖一個‘大窯洞’一樣,把施工對主幹道交通、管線和樹木的遷改影響降到最低。”

  另外,為了降低人工暗挖的風險,在4號線和5號線,西安地鐵已開始使用機器人代替人工,大大提高了功效,也降低了隧道開挖對人帶來的風險。隨後,在5號線首次採用蛙人水下作業進行管線遷改作業。

  為了避免施工期間的涌水事故,西安地鐵採用“冷凍法”工藝,把周邊的土“冷凍”成堅硬的凍土,從而起到止水的效果,在4號線工程首次嘗試,為西安地下隧道安全開挖又提供了一種新保障。

  西安步入“地鐵時代”

  日均客流從30萬增長到230多萬

  2011年9月16日,西安正式進入“地鐵時代”,成為全國第10個開通地鐵的城市。這條貫通西安城市中軸線的交通大動脈像一條“巨龍”,輸送著南北通行的乘客,給市民出行帶來了巨大的便利。隨後,伴隨著一號線和三號線的陸續開通運營,西安地鐵交通網逐漸擴大,越織越密。

  在航天城站臺,居住在新華街70歲的馮阿姨説:“改革開放這四十年,發展實在太快了!過去上路都是靠腳和自行車。從長安進趟城得好久好久。現在,不一會兒工夫就到了,我都差點沒反應過來!”

  和馮阿姨一樣,越來越多的市民正在享受著地鐵出行帶來的便捷與安全。

  數據顯示,2011年9月16日,西安地鐵二號線開通首日,客流量突破30萬人次。2013年9月16日西安地鐵一號線和二號線“雙線”運營首日,西安地鐵客流由原來的一條線日均23萬人次,飆升至兩條線首個工作日47.08萬人次。

  2014年9月5日,西安地鐵單日客流量突破100萬人次;2015年12月31日,西安日客流量增長到116萬人次,每公里客運量超過了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僅次於廣州。2016年11月9日,西安地鐵三號線開通試運營後的首個全天工作日,當日西安地鐵線網客流達到151.28萬人次;2017年,西安地鐵運營總里程達到126公里,日均客流量超過150萬人次;剛剛過去的2018年國慶節前夕,9月30日單日線網客流高達259.45萬人次。

  西安地鐵西安造

  “地下長龍”手持“本地戶口本”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西安這座古城處處煥發著蓬勃活力,城市實力日益提升,就連這穿梭的地鐵,如今也手持“本地戶口”,實現“西安地鐵西安造”。

  2017年年底,中國中車核心企業中車長客股份公司與西安地鐵公司合資設立的子公司——西安中車長客公司(合資)正式成立。這也意味著,今後西北地區乃至“絲路”沿線的其他國家也將乘坐“西安製造”的城市軌道交通工具。

  2018年8月底,首列具有純正西安血統的高端“陜貨”——“西安造”四號線地鐵車輛正式由西安中車長客軌道車輛有限公司交付西安地下鐵道有限公司。自此,西安市正式邁入高端軌道交通裝備本地化製造行列,市民朋友在年底就可以乘坐“西安造”地鐵暢行南北。

  據了解,地鐵四號線採用國際流行的B型不銹鋼車體,列車在採用成熟可靠的牽引、制動及網絡控制系統的同時,在降噪、安全、環保等設計上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技術人員表示,該車的製作工藝相當複雜,因為不銹鋼本身為長大型材,不好進行加工製作,但該車對零件精度要求高,所用零件有1000多種,4000多個,並採用國際焊接標準,以電阻點焊的方式焊接,一節車廂上的焊點就高達幾萬個。

  完善地鐵網

  地鐵出行為幸福加碼

  地鐵讓城市更美好,地鐵速度為幸福生活加碼。

  如今,一號線最小行車間隔從開通時的6分30秒調整至目前的3分19秒,二號線最小行車間隔從開通時的9分20秒調整至目前的2分28秒,三號線最小行車間隔從開通時的4分25秒調整至目前2分30秒,運營服務時間由15小時延長至目前的17小時50分。

  為了讓這座城市更便捷,軌道交通網絡仍在進一步拓展中。目前西安已有3條地鐵線路在運營,四號線預計將於2018年底通車試運營。

  其餘在建的線路有地鐵五號線一期工程、六號線一期二期工程、一號線二期、地鐵臨潼線(九號線)一期工程等。預計到2021年,西安將形成7條運營線路、總長243.2公里的軌道交通網絡。(本組稿件由記者高樂  見習記者黃曉巍采寫)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